纏訪的記錄是制度的悲劇

作者:張鳴 發表:2010-06-23 07:0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廣東一位七旬老人,15年連續上訪1030次,花費17萬,傾家蕩產。這樣的上訪,行政機關有個說法,叫做「纏訪」。對付纏訪,各級行政部門解數用盡。動員了所有的行政資源,警察手段,甚至司法程序,截、堵、打壓。現在看來,收效甚微。應付上訪,已經成為各級政府官員的夢魘。

信訪,差不多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制度,它來源於古代的制度遺存。從誹謗木(華表的前身),到密匭,再到攔轎告狀和擊鼓鳴冤,都可以看出信訪制度的影子。在實行現代國家制度的國家,即使有信訪的名目,也往往是議員和司法的附屬品。完整的信訪制度,只存在於中國。

顯然,就目前而言,信訪的存在,意味這人大代表制度和司法的失效,或者部分失效。如果民眾可以找到自己的代表,或者說,他們能有權決定代表的去留,進一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本身可以承擔起監督政府的職責,那麼,大多數的上訪就不會存在,而信訪制度的必要性也就不大了。如果司法是獨立的,可以承擔調解大部分民眾之間的糾紛,特別是官民之間矛盾,作為最後司法解決的最後手段,那麼,信訪就更沒有必要存在了。當然民眾也就沒有必要費如此大的力氣和錢財,不斷地上訪。

無疑,幾乎所有的上訪,都是找行政體系,找黨政機關或者負責人解決問題。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人大和司法不靈。人們發現,真正說了算的,還是黨政機關。而信訪本身,尤其是地方政府一把手的定期接訪,實際上就是古代「青天大老爺」的做派。每當一把手接訪的日子,老百姓都會瘋狂地上訪。

不存在沒有糾紛的社會,更不存在沒有糾紛的市場經濟。從古到今,如果沒有一些有些的糾紛解決機制,上訪就會沒完沒了,上訪不成,絕望的人們就會鋌而走險。古代沒有人大制度,但有御史制度,沒有獨立的司法,但有鄉紳調解的有效機制。所以,可以應付大部分民間的糾紛,在正常狀態,不至於造成太大的麻煩。但是,現在的社會,原來的民間調解機制不復存在,民間熱心公益的權威基本上沒有了。在日益複雜的現代社會中,糾紛日益增多,不僅民眾之間的糾紛頻度和烈度在增加,官民之間的矛盾,也日益激化。人們既找不到可以反映問題的代表,也無法依賴司法的最後調解和裁判。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不屈不撓的上訪。

絡繹不絕的上訪,已經成為中國獨特的風景。我曾經到過曾經跟中國同一體制的東歐國家,那裡,總統府或者總理府,都是開放的,但卻從未見過一個上訪者。試想,如果中國也這樣開放,將會出現何種景象?不錯,目前纏訪多年的人,有些人的確存在精神狀態不正常的狀況。但是,這些人的絕大多數,目前的精神狀態,都是被逼出來的。連續15年,1030次的上訪,耗費幾乎全部家當,需要多大的毅力和精神呢?絕不能想像,中國人熱愛上訪,即使極個別無理的上訪,也是制度逼出來的。應該說,當人們還在堅持上訪的時候,說明他們對青天大老爺還有期待,如果有一天他們連這個都不做了,那就更麻煩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