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尚書》重現清華園

發表:2010-06-26 23:3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形制多種多樣的清華簡,竹簡上文字多精整而清晰

 2000多年來國人從未見到過的古文《尚書》首次出現在清華大學入藏的一批珍貴竹簡中,這是自秦始皇焚書之後首次出現的真本古文《尚書》。國學大家王國維1928年在清華講演時曾說,中國自古新學問的興起常由於有新發現,在學術史上有兩次「最大發現」,就是西漢「孔壁中經」和西晉「汲塚竹書」。「現在清華簡的發現,足以與‘孔壁’、‘汲塚’相媲美。」歷史學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教授說,此次出現在竹簡中多篇《尚書》是真正的「古文尚書」,對中國古史研究的意義難於估計。

一批珍貴竹簡日前入藏清華大學。經全國11位權威學者專家的鑑定一致認為:「從竹簡形制和文字看,這批竹簡應是楚地出土的戰國時代簡冊,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一項罕見的重大發現,必將受到國內外學者重視,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等許多學科將會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據初步統計,竹簡數量約為2100枚(包括殘片)。與這批竹簡同時入藏的,還有傳為同出的漆繪木笥(裝竹簡的箱子)殘部,紋飾帶有楚國藝術風格。

現代人重見古文《尚書》

 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中的書指的就是《尚書》,是古代歷史文獻彙編,是研究古史的最重要依據。據稱,先秦時《尚書》有百篇之數,但在秦始皇焚書後大多遺失。漢朝初年,一位做過博士的儒生,憑藉記憶默寫出29篇《尚書》,得以傳世,即世人今天所看到的「今文尚書」。至漢景帝末年,又在曲阜孔子後人宅屋的牆壁中發現焚書時隱藏的竹簡書籍,裡面有16篇古文《尚書》。隨著時間的推移,這16篇《尚書》流散,如今看到的古文《尚書》已被明清以來的學者論定為偽書。

 據李學勤介紹,此次清華大學入藏的這批珍貴竹簡(簡稱「清華簡」)中發現的多篇《尚書》均是焚書以前的寫本。《金縢》、《康誥》、《顧命》等部分篇目有傳世本,但文句多有差異,甚至篇題都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見的篇章。例如《尚書》中的名篇《傅說之命》,即先秦文獻引用的《說命》,和傳世偽古文就並不相同。這意味著對「清華簡」的研究可以使現代人得以重見古文《尚書》真容。

復旦大學古文字專家裘錫圭教授此次也赴北京對「清華簡」進行觀察鑑定,他表示,可以確定竹簡上部分文字是《尚書》的一部分,「和現在我們讀到的《尚書》版本內容有些文字出入,具體的研究則剛剛啟動。」

內有《史記》未有的史事

 這批竹簡書中還有一篇編年體史書,體裁類似西晉時在今河南汲縣戰國魏墓中發現的竹簡書籍《竹書紀年》。《竹書紀年》中所記載的很多史事與傳世文獻並不相同。但《竹書紀年》也已流散,今日所見的「今本竹書紀年」被認為是偽書。

  「清華簡」中的編年體史書,所記歷史上起西周初,下至戰國前期。記載了很多《左傳》、《春秋》、《史記》等未記的史事。此外,竹簡中還有類似《國語》的史書,類似《儀禮》的禮書,前所未見的樂書等,均為2000餘年無人見過。

 竹簡文字大多精整清晰

竹或木製作的簡,是紙發明以前我國用以書寫的主要材料。一支一支的簡,用絲繩編連起來,就稱為冊。簡冊上面的文字,都是用毛筆和墨寫成的。

「清華簡」 的形制多種多樣,最長的有46厘米,是戰國時的2尺,最短的不到10厘米。較長的簡都是三道編繩。文字大多精整,很少潦草,多數至今非常清晰。李學勤介紹,清華簡有的還有鮮紅的格線,所用顏料是不是硃砂,有待分析。

專家組鑑定認為:「這批竹簡內涵豐富,初步觀察以書籍為主,其中有對探索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極為重要的‘經、史’類書,大多在已經發現的先秦竹簡中是從未見過的。」

專家鑑定組組長、北京大學李伯謙教授、復旦大學裘錫圭教授均表示:「從重要意義上講,其價值怎麼估計都不過分。」



来源:東方早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