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開闊的大腦,不要充塞的大腦 

作者:朱長超 發表:2008-12-03 05:2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說,他對孩子的教育有個價值選擇:寧要開闊的大腦,不要充塞的大腦。有個美國學者說到中美教育的差異時也說,中國人把孩子的大腦當作一輛載重汽車,盡量地往車上裝載越來越多的貨物。而美國的家長則給汽車加油,讓汽車走得輕快一些,走的路長一些,開得遠一些。這種中西教育理念的差異,與皮亞傑的理念也有密切關係。我在與孩子的接觸中發現,中國孩子的"小汽車"的載重太多了,太沈重了。學校、父母,一個勁地往小汽車上塞著東西,小小的汽車裡,塞得滿滿的。

先從我的孩子說起。夢蝶夢詩夢覺的功課都很重。有一次,我突然想起稱一下孩子們的書包,把負擔問題"量化"。不稱不知道,一稱嚇一跳,一個個書包都是沉甸甸的,足足有十來斤重。我也稱過在區一個中心小學讀書的孩子的書包,重量也有十來斤。打開書包一看,各種參考書,習題集,聯繫冊、教科書,厚厚的一堆。背著這麼重的書包已經夠辛苦了,更不要說天天還要做沒完沒了的作業。我的孩子原來的眼睛都很好,我也很注意提醒他們保護自己的眼睛。但是,最後三個孩子全都成了近視眼。究其原因,是功課太多了,做作業的時間太長了。再好的眼睛也禁不起如此持久而過度的使用。

再來看看別的孩子的情況。有一段時間,我應朋友之邀,給溫州的幾個孩子做一點學習上的幫助和智力上的開發方面的工作。做了我才感到是多麼地難。原因是,孩子要完成學校佈置的各種作業,就已經筋疲力盡了。而學校的功課是必須完成的。他們學習了一天,每天可以說是起早摸黑,長年累月的這樣學習,使他們的心理漸漸鈍化,對於知識,缺乏了寶貴的興趣,有的甚至感到厭學,學習成了不得不而為之的苦差使。

幾個孩子放學後來到我這裡,他們已經勞累了一天了。他們從早上7點開始上學,直到傍晚5-6點放學,吃了晚飯後上我這裡做功課,一般要到9點左右才能完成作業。這樣,他們一天的學習時間在十多個小時,即使是身強力壯的壯漢,這麼長時間下來,也是會勞累疲倦,頭昏眼花的。更何況是孩子。長年累月的泡浸,使他們對於學習、求知,有一種厭倦的心理。我無法讓他們的學習變得輕鬆起來,至多在他們休息的時候,給他們講一點人生的小故事,以此作為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寫作的素材,或者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他們一點鼓勵,一點思考問題的思路。但是,這樣一種輕描淡寫的輔導,比起那分外沈重的功課負責來,實在微不足道。

孩子們面臨的問題不僅是負擔重,而且是作業難。有些問題就是讓語文課本上的範文的作者來回答,怕也是有困難的。

而不少作業我認為意義不大,也太難。比如說,有個作者寫文章中提到,他的初中三年級的女兒的語文作業上,有這樣一個題目,賈平凹有篇文章,是寫給他妹妹的。文中說,"而今案桌上,几上,案上,床上,都是書籍,卻常讀十不能記下四五,這全是年齡所致也。"要求用一條俗語概括這段話,這條俗語有兩個字,字型相同,而讀音不同。這個題目我想了半天,至今還沒有想出來。

另有一個題目是學習居里夫人科學獻身精神的,文中寫到,記者問她,世界上的鐳有多少,居里夫人如訴家珍,某國多少,某實驗室多少,一一作答。記者又問,法國有多少?居里夫人回答,她所在的實驗室裡有一克。記者又問,你只有一克嗎?記者是把居里夫人與他的實驗室同一起來了,把這一克鐳的歸屬變成了居里夫人所有了。記者是無意,但居里夫人卻很認真地回答,"我啊,一點也沒有。"書上出的問題是,"這一克鐳是屬於誰的?回答是從4個答案中挑選一個。這4個答案是:1。屬於人類的科學事業的。2。屬於法蘭西,3。屬於她的實驗室,4。屬於皮埃爾。居裡和居里夫人共有。這位認真的家長請教了5個文學碩士和博士,還請教了二個老報人,結果,初中學生的這兩個問題難倒了5個碩士和博士,也難倒了兩個寫過許多文章的老記者。第一個問題全交了白卷,第二個問題,5人答1,2人答2。全部答錯。看來,這些文學碩士博士和記者的語文都不及格,還不到初中文化水平。我的水平也不高。看到這兩個問題,想超越一下,讓自己高興高興。結果第一問題一壽莫展,第二個問題算是勉強答對了。因為我知道這1克鐳是是美國人民捐給她的,但是,她到美國接受這1克鐳時堅持要寫個法律文本,不把自己作為接受者,而是把實驗室作為接受者。就是說,她的女兒將來不可以繼承這筆財產。也許是因為太難了,難怪文化部長兼作家協會主席的王蒙兩次回答高考語文試卷,兩次都是不及格。

壓力過大,過難,對於學生的成長沒有好處。愛因斯坦曾經有過類似的學習經歷。他在德國的一個中學裡讀過書,那裡實行兵營式的管理,而且把沈重的作業壓在學生們的身上。原本對科學問題充滿興趣,經它這樣一折騰,愛因斯坦變得毫無興趣,竟有一年時間懶得思考科學問題。他長長地感嘆道,那怕是一頭飢餓的猛獸,你拿著鞭子不停地鞭策著它吃,也會損害它貪吃的天性的。他還說,人們落後的教育居然不將學生創造的天份全部扼殺掉,這簡直是個奇蹟。可以想像,用這種高密度、高壓鍋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成為考試的機器,只會產生對於知識的厭惡和恐懼,怎麼可能指望他們能從思考和探索中得到樂趣呢?我們的孩子們現在一個個都成了臧克家詩中的"老馬":"身上的壓力往肉裡扣,它抬起頭來望望前面……"知識當然是重要的。知識就是力量。但是,在今天,知識又是相對重要的。因為第一,人類的知識無限,人的生命總是有限的。人生的使命不只是接受知識,而是創造新的知識,創造新的財富。求知是為了創造。因此,我們不能因為求知而影響創造,束縛創造。第二,現代社會中,求知是相對容易的。現在又有了終身學習的理念。因此,對於學生來說,是要掌握基本的知識和理論,作為未來求知的框架;學會學習的方法,作為未來自己探索未知的思維工具。第三,社會對人的要求是多元的,知識之外,它需要有良好道德、健康身體、人文素養、審美的情趣等多方面的要求,知識的要求只是其中之一。要使人的整體素質是優秀的,在知識和其他方面必須有一個較好的張力,有較好的平衡。

話雖然這樣說,但是,社會的慣性是如此強大,即使是對於中國教育有很清醒認識的人,也對它無可奈何。如果你認為素質重要,與這種落後的教育對著幹,你的孩子有可能考不上好的中學,好的大學,甚至可能考不上大學。因此,中國許多人一面恨著這種落後的教育,一面又不得不適應著它、迎合著它。使它變得越來越強大。

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當然很多。我認為這主要是中國文化的落後性在起著作用。這種情況和有增無減,正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文化意識的反映。也是中國國民重視功利的表現。教師觀念的落後則加劇了這種壓力。

這種教育的後果已經漸漸顯現出來了。非常嚴重的近視率,缺乏人文精神,大學畢業後缺乏求知的慾望,創造力比較低下,等等,正是這種落後的教育的必然結果。還是皮亞傑說得好,寧要一個開闊的大腦,不要一個充塞的大腦。我們的教育是應該好好地反思了。不僅教育界領導需要反思,老師們需要反思,就是家長,也應該反思。如果通過教育的大反思,民族的多數人有了清醒的認識,我們的教育才會有轉機,才會有希望。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網路文摘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