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獨二代 寵兒或孤兒?

發表:2010-07-06 10:1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雖然早晨7點就起床,等待著參加圍棋比賽,但等到考試臨近的時候,5歲的劉洋突然大哭起來,老師和父母怎麼勸都不行,一直持續到第一場比賽結束,足足哭鬧了40分鐘。

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開始實行一胎化計畫生育政策,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小孩得到響應,「獨一代」開始出現。到了2010年「獨一代」紛紛步入而立之年,結婚生子,他們的子女多數也為獨生子女,被稱為「第二代獨生子女」(簡稱獨二代)。

作為「獨二代」,家裡人對劉洋極度寵愛,每天他總是因為爺爺奶奶不忍心叫醒而遲到。當天的第二輪圍棋比賽他終於參加了,雖然比賽規定不允許老師和父母陪伴,但在劉洋的哭鬧下,特別為他開了先例。

集萬般寵愛於一身,與「獨一代」相比,「獨二代」有著更加豐厚的物質條件和更加優越的外在環境。然而,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他們一出生也面臨著比父輩們更加複雜的社會環境,來自外界的壓力更大。

正在成長中的「獨二代」,究竟是中國大陸社會轉型期的「寵兒」還是「孤兒」?

當第一代獨生子女「獨一代」冷漠、自私、缺乏合作精神等諸多問題為人所詬病時,更值得關注的是,「獨二代」會不會引發更多的社會問題。

廣西部分幼兒園老師認為,獨二代心理素質差,抗挫折能力弱,生活自理能力差,自私自利,獨立性差,自控能力弱,而這些無不與成長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

獨二代家庭往往都是「6+1」模式,父母們往往由於比較忙,孩子經常由老人來帶,老人的溺愛造成一些孩子不良習慣的形成。而且,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家裡所有的東西都是屬於自己的,沒有形成分享的概念,也造成了孩子的自私和以自我為中心。

與獨一代相比,獨二代更加孤獨。第一代獨生子女失去手足之情,到第二代,這種情況更加嚴重,不但沒有手足之情,甚至不再有舅舅姑姑、叔叔大伯等親緣關係。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幼兒園老師覃珂表示,高樓大廈也隔斷了孩子們與同伴之間的交流,很多孩子不具備正確的交往能力。

有著16年教齡的李琳認為,家長們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獨二代承受的精神壓力更大,面臨的社會節奏更快。

来源:中央社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