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歡離合總無情 〈聽雨〉的生命意識覺醒(圖)

作者:紫藤蘭 發表:2024-06-25 20:3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特大

下雨
在中國古代文學的閬苑中,借雨抒情的作品不勝枚舉。(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下雨是大自然最普遍的現象。在中國古代文學的閬苑中,借雨抒情的作品不勝枚舉,歷代文人筆下的「雨」景充滿了詩情畫意。早在先秦文學《楚辭》中,「雨」就留下了別樣美感的篇章,如《詩經》中的「我來自東,零雨其濛」表達出征將士之苦、《楚辭》中的「天門廣開,飄雨前驅」對環境的渲染。到唐宋古典詩詞鼎盛時期,「雨意象」更是豐富多彩,寄託了無數詩人、詞人細膩生動的人生感悟,以至於有這樣的說法:打開唐詩宋詞選集,到處聽得到雨聲。

唐宋文人墨客筆下的雨,是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希望之雨,是徐再思「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的憂思之雨,也是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禪意之雨,還是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之雨,雨的意象如一副水墨丹青,將世間景致萬千和人的心情交織,將生命體驗融入天地萬物之中,構成「天人合一」的絕妙境界。除以上視覺畫面表現的雨之外,有這樣一首關於聽覺的「雨」的宋詞,別具一格。詞人把一生的光陰流逝匯入到三場雨中,帶人聽盡、看盡一生悲歡,它就是蔣捷的〈虞美人‧聽雨〉。被人們譽為:在千萬首宋詞中,最美一首——「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一首僅僅56個字總結了作者一生的歷程,含義深邃。有人說這首詞讀畢只用20秒,讀懂卻需20年。

蔣捷,字勝欲,號竹山,出身為宜興大族,與周密、王沂孫、張炎並稱為宋末四大家。蔣捷於南宋咸淳十年(1274)中進士,那是南宋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由於生逢亂世,高中進士的他未能出仕,不出兩年,1276年元兵攻占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這樣獨特的經歷使他身懷亡國之痛,其詞多抒發故國之思,山河之慟,〈聽雨〉是他在晚年寫下的,後人稱之為「宋詞裡最蒼涼的一場雨」。

詞中三組畫面勾勒出人生三個階段:「少年」、「壯年」、「而今」(晚年)。「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對那些家境富裕的風流才俊來說,「少年」就是無憂無慮,狂放不羈,揮霍青春的人生得意時期。「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寫出了中年人志在千里、卻又壯志未酬的人生回望,詞人在茫茫無際的江上,四顧茫然,不知所歸,周遭風雨欲來,那份悲涼的心情,「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與昏羅帳中的富家翩翩少年的貪歡形成強烈對比。一晃,到了兩鬢斑白的暮年,「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詞人心底和耳中的雨變成怎生模樣?「而今」二字將讀者拉入當下時空,原來,前面的兩場雨是詞人回首來時路,曲折起伏只為烘托「而今」的聽雨心境。在僧廬下聽雨,意思不言而喻,晚年的詞人在寺廟中歸隱,生活困頓。他在深夜裡默默聆聽雨聲滴答,這一生歷經朝代更迭,世事無常,人生起落,物是人非,他卻已沒有了大喜大悲,往日悲歡離合已化青煙,他心如止水,萬念寂寥。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又如何?風雨飄搖中懷才不遇又如何?國破家亡又如何?生老病死又如何?哪一樣是人能主宰得了的?最後,「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以這一句結束,全詞在整首的精華之處戛然而止。人生在世,不知道要經歷多少場雨,而聽雨聽到了蔣捷這首詞的境界,可謂古今一絕。它以「雨」貫穿了人少年、壯年、老年的感受,將幾十年跨度的時間和空間巧妙融合,譜寫了一篇生命的畫卷。蘇軾評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蔣捷的〈聽雨〉也是這樣的傑出典範,更妙之處在於,以滴答雨聲覆蓋漸行漸遠的人生畫面,將700年前那時那刻詞人凝結住的心境灌入永恆。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有三種境界說,即「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說的是人追求理想,由「立」到「守」,最後到豁然開朗的「得」。蔣捷的〈聽雨〉又何嘗不是他對人生了悟的過程?蔣捷生於大戶人家,先祖都是宋朝官宦,其中包括著名的抗金志士蔣興祖,遠祖蔣之奇曾經和歐陽脩同朝為官。如此家風敦厚,使他從小飽讀詩書,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忠君報國,心懷壯志,想要一路春風地步入他心目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人生。然而事與願違,命運突轉直下,他高中進士,兩年間不得不面對痛失家國,又慘遭離亂的現實。滿腹才華的他內心的痛苦壓抑可想而知。

蔣捷內心的落差有多大?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兩宋王朝是中國傳統文化全面繁榮和高度成熟的時代,儒釋道三家合流,宋代文人具有豐富的人文精神,產生了無數文人墨客:歐陽脩、司馬光、蘇軾、范仲淹、歐陽脩、王安石、辛棄疾、李清照、陸游等等,在詩詞、散文、書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宋詞更是與唐詩並稱「雙絕」,宋以後蒙古人入主中原,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政權第一次取代了漢族的統治,像蔣捷這樣從小浸泡在孔孟之道、聖賢書中的南宋遺民文人,內心深處痛苦無比。他拒絕在蒙元做官,他的一生多半都是在漂泊,到了晚年,蔣捷對人生有了他的感悟,他斷絕與外界的聯繫,自我封閉,隱居不出,詔征不赴。也就是說蔣捷一生沒有做過南宋一天的官,卻為走下歷史舞臺的南宋守了一輩子的空窗,這份執念,令人唏噓不已。也恰是這樣強烈反差當中,他對人生的思考尤為深刻、細膩,表達出獨特的生命意識。雖然王朝顛覆的悲哀,令人想起趙翼那句沉重的千古名句「國家不幸詩家幸」,但從蔣捷的詞作中,我們可以看出,蔣捷的可貴之處在於,面對逝水流光,面對山河之恙,他從不發撕心裂肺的悲嚎,他詞中流露出的是淡淡的感嘆,底襯是對生命高度的認知,足以表現出晚年的他,內心深處的淡然自持,這也是很多人喜歡蔣捷的緣故。

我們細細品味,在〈聽雨〉濃縮的詞人一生的人生體驗中,貫穿著儒家積極入世的態度和命運多舛之間的矛盾碰撞。詞人少年時已飽讀詩書,求取功名,壯年時雖經戰亂但仍舊孜孜以求,感嘆機遇不再;暮年時的詞人,以對兩鬢斑白的磋嘆表達出對「生老病死」的敏感,人生至此,再難以兼濟天下,通過反思,只求獨善其身。正如孔子在《論語‧泰伯篇》中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傳統的儒家道德精神強調文人處世要以「道」為準則,堅守大道,才能成就自我。然後發揮自己的能力和作用。如果時代需要,就出來兼濟天下;如果社會動盪,則保全氣節,歸隱不出,即「君子不處危邦」。這種儒士的進退取捨之道滲入到南宋遺民文人蔣捷骨髓中。

蔣捷晚年歸隱山林之後,在生活上可以說是異常落魄,飽經憂患。他的詞《賀新郎·兵後寓吳》寫的是他隱居生活的片段: 每日「枯荷包冷飯」,苦悶不已,說到村頭買點酒喝吧,喝到微醉,一摸口袋卻沒錢付帳,想起身上還有支毛筆,他就問鄰翁,你要《牛經》嗎?我給您抄,換口飯吃。可是,「翁不應,但搖手」。雖然過著這樣的日子,他以執著倔強的人生姿態堅守「獨善其身」,完成心靈與人格的自我超越,一生潦倒困頓,但在他身上體現了傳統文人對儒家難以「兼濟天下」時,但求「獨善其身」的精神傳承。這樣對生命反思後的真摯的心靈感受,超越了對生死的恐懼和功名利祿的慾望,「悲歡離合總無情」又表達出佛家通達的思想。那個雨夜,多少悠悠綿綿、多少思緒萬千,既往矣,不再苦苦掙扎糾結,「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最後這句流露出心底淡泊寧靜,蔣捷彷彿告訴我們,那一刻的他,回首一生由放縱恣肆到歸隱內斂,想到世間風雲已如天象變化不可逆轉,他的人生遭遇不再左右他的心態,在雨聲的迴響和雨滴的折光中,他平靜地以充滿生命意識的詞賦將有限的人生繪入無限的時光長河。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