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傳說成份的歷史人物老子,可謂地球人最近這七千年或一萬年歷史智慧的真正開端。其聖人道是孔子君子儒的高臺。道家可謂百家(包括儒家)的老子。
關 於老子生卒,目前認為老子生於公元前九世紀中期,《道德經》成書於公元前776年。這一年,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始,有記載的希臘歷史同時開始。其他方 面關於老子的傳說還很多,但無論怎樣,老子的學說開啟了人類數千年的智慧歷程,將雜蕪的早期思想引向了通向聖人的大道,直接影響了中華的百家思想,甚至為 儒家的君子理想開闢了源頭,塑造了後世數千年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所以由老子而形成的道家乃是百家思想之祖,是我們共同的老子。
2、我們所知道的老子其實不是老子。"老學"不堪"剝蔥"式的研究。
剝蔥就是"化神奇為腐朽",也容易變成純粹的手藝活,同時實證也用剝蔥式的研究把老子及其老學剝的支離破碎,使我們難以在總體上對神聖的老學一窺全豹,這樣 剝出來的老子還是真正的老子嗎?所以真正研究老子思想必須加入自己的綜合體悟,以潛沉和觀照的思想去逐步接近老子的神韻大道。
3、老子真實的歷史地位在孔子之上。好比一場電影,老子是編劇、導演和演員三合一,孔子只是演員。只因為孔子是中華皇朝文化政治歷史劇裡的主角,老子卻只演了序幕,所以看戲的人便多關注孔子而疏忽了老子。
而相對諸子的學說而言,《老子》的思想實際是最早給大家鋪陳了一張質樸而莊重的桌布,其他的各門各派都是在這張桌布上陳列自己色彩與形體,進而共同構成了東 方學術思想的源頭風景。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諸子都借用了《老子》的思想既符合歷史的事實,也符合東方文化思想演進的內在邏輯。《老子》思想除了包含博大 深邃的東方本體論哲學外,更包含了道家修煉的文化思想的總則以及儒家聖君思想的源頭活水,孔子只是老子任總導演下的主演罷了,而這更是《老子》一書的獨具 價值之所在。
4、關於《老子》,近現代社會裏的學者引領我們步入因實證而西化的迷途。
實證的西化迷途最大的後果就是剝蔥,剝的支離破碎,剝的體無完膚。老子的大道是具有超越性的,用我們實證的狹隘眼光投射過去自然如墜五里霧中,完全不能在整 體上體悟老學的豐滿神韻。實證一上來先要收羅證據,然後對比證據,"一份證據說一份話",這就完全把老學的神髓完全拒絕。對中西學術淹貫通達的錢鐘書曾經 就針對陳寅恪批評過:所謂"實證主義"就是煩瑣無謂的考據,盲目的材料崇拜。在以前,清代"樸學"的尚未削減的權威,配合了新從歐美進口的這種實證主義的 聲勢,本地傳統和外來風氣一見如故,相得益彰,使文學研究和考據幾乎成了同義名詞,使考據和"科學方法"幾乎成為同義名詞。
5、《老子》屬於以修煉或修養為根本的中國子學中的經典藍本。
由於有早期的君王修煉歷史,我們對早期君王文化和功力都有堯帝般給人"近如太陽,遠如雲彩"的感受,留下神奇的傳說當歷史被安排到崇智尚力階段,君王不修道 而靠武力、禮儀等來維繫政權穩定時,修煉便轉入史官或文士等根基好的人那裡去隱修。當修煉由君王密修到士人隱修,修煉也便漸漸傳入社會。由此可知,《老 子》由一位隱修的李姓或老姓、單姓文士--德行高超的老先生--西週末年寫成,春秋中期傳出,戰國時代盛傳,成為中國修道(養)之子學的經典藍本是毋庸置 疑的。
6、原始社會到文明社會初始的氏族部落酋長國的首領都屬於神不時地關照著的秘密修煉者,炎帝(神農氏)、黃帝、堯等都是。
把握住"神傳文化"這一主心,我們就能體會到早期太古首領的修煉身份,本身關於他們的傳說就由來已久且汗牛充棟,比如神農嘗百草、黃帝得九天玄女授書、大禹 治水、河圖洛書等等,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正是他們的修煉以及神的加持與關照才讓天下得以生發繁衍,可謂由此推動法輪常轉,為後世的修煉文化播下了種子。
7、修煉的書如同今日大博物館的名著或名畫,往往都是孤本、絕版。
傳說中文字在黃帝時代就有了,可在中國從刻在石器、銅器、龜甲上到刻在竹木簡上,經歷了約兩千年漫長過程。其間散失毀損者不知凡幾,更加上數千年來諸多修煉 者為了保持修煉之術能得以正常賡續,往往心傳口授,不到非常時期或者遇到非常人很少拿出示人,河圖洛書也是在宋代才得以公示天下,以致修煉的書如同今日大 博物館的名著或名畫,往往都是孤本、絕版,要想得到,除了大價錢,還要機緣巧合才行。
8、當歷史被安排到崇智尚力階段,君王不修道而靠武力、禮儀等來維繫政權穩定時,修煉便轉入史官或文士等根基好的人那裡去隱修。當修煉由君王密修到士人隱修,修煉孤本漸漸傳入社會。
這就是我們神傳文化的一次裂變。早期君王的修煉在這個階段已經式微,由崇智尚力的文化所影響,只能通過武力加禮儀的"元規則"來治理天下了,以致修煉也就從 君王轉移到史官或文士等根基好的人那裡去,一方面這些人深具道統,另一方面他們也是有天命思想,知道修煉之道之於後人的意義,所以在這樣的過程累計中,有 他們所主導的修煉孤本也就得以漸漸傳入社會,進入到了華夏文明的大熔爐之中。
9、《老子》成為中國修道(養)之子學的經典藍本。
見第5點
10、老子修道是來奠定中華修道文化思想和由東周亂世到皇朝治世道法特徵原則基礎的。
中華修道文化思想起源於老子,雖然後來分出了許許多多的不同派別,但是老子思想是眾家的主根脈,《老子》一書處處都隱含著修煉的秘密與途徑,而且是修性與修 命相結合,包括後來由東周亂世到皇朝治世道法特徵原則也受老子影響甚深,也由此形成了中華神傳文化與修煉文化的主要特色,影響了數千年華夏的演進歷史以至 今日我們每一個人。
11、老子使命博大悠長,故而橫跨周朝治世和亂世,活兩、三百歲修成中國第一大道。
老 子的使命就是傳道。而且傳的不是一般的道,而是宇宙人生的大道,這樣的聖人襟懷使得老子不光是普渡眾生,更是為整個後期的歷史文化發展做鋪墊。老子生於公 元前九世紀中期,於公元前776年寫成《老子》/《道德經》宏篇巨著。所以老子是一位身負教人修道使命的歷史人物,他的出生本身就具有帶有傳奇色彩,活了 兩、三百歲修成中國第一大道。所著之《道德經》也就是供修道者每日誦讀領悟以修煉的道德慧悟之路:煉德得功成聖。
12、《老子》是一本奠基的道經,一人寫成卻包含不同時期的文化思想,加之戰國時代書的不同抄本流傳時又由抄者添加內容,後人尤其今人實證,就被弄成戰國書籍了。
我 們可以在老學裡面找到諸多文化思想的影子,包括後來的諸子百家,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老子是奉天命而來、成大道而去,有影無蹤、留下文字的中國聖(神) 人。可謂"老子李耳不是人,九天大道下凡塵"。傳文字崑崙《道德經》,人在字中,大隱隱於市(世),自然自在,無為不爭,大道天成。然而版本的流轉且將老 子的著作有所改變,一直到了一幫"剝蔥"匠手裡,就被"實證"出了戰國書籍的結論。所以,蔥還是少剝為好。
13、 "老學"迷途,把中國以修煉為基本連帶政治、經濟、軍事、醫藥等內容一體化的子學, 用西方自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時開始分科研究(哲學化、科學化)的方式解剖分析,人為弄成了所謂老子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社會理想、經濟思想、軍事思想等。
老 學博大精深不假,但並不能由此可以認為我們可以在裡面去開小煤礦,國寨"磚家"就最愛這一套。這裡挖一個洞名曰"老子政治思想",那裡挖一個坑名曰"老子 經濟思想",還能以無限的"創造力"發現"老子家庭哲學"、"老子的戀愛觀與夫妻觀"、"老子的飲食烹飪哲學",令人噴飯。華夏神傳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不 能以西方的科學理性加以解剖分析,越是早期思想越是這樣,如果用所謂的"實證科學"去研究《易經》簡直就是拿放大鏡看太陽,小心別把眼睛燒壞了。
14、剝蔥似的"老學"研究,最後消滅了"老學"這根"老蔥",只剩下老子的思想雜碎。
剝蔥的結果就是支離破碎、體無完膚,然後庸人就收集一片碎屑,聲稱找到了老學的真面目。博大精深的老學其實此等鼠輩可以得其玄機?那麼是不是蔥就不能去整理一下呢?非也。如果有泥土灰塵,洗一洗,順刀切一切,蔥香自然就有了。
15、如此"老學",盤腿喊痛、天目漆黑的教授、講師及學生都敢研究,也都能研究,將中華聖經或第一道書折損為普通學問。
根 器淺、定力弱的人是注定無法與老學結緣的,大道靠體悟,也要靠身體力行參透大道之義,常人看老子也就"一本書",所以都敢來獻醜,把老學講的面目全非,或 者加一些西方後現代的詞彙,拉虎皮做大旗,根本對"盤腿喊痛、天目漆黑"無所謂,這樣下來,聖道之載體自然成了一堆昨日黃頁,不災梨禍棗就燒高香了。
16、老學迷途是研究。
如 前所述,老學的靠的是體悟,甚至對整個東方神傳文化而言,體悟都是我們入其門逕窺其堂奧的不二法門。但恰恰是這一點,許多人在一些西式治學方式的影響下已 經完全忽略,他們的方法就是"剝蔥",甚至從"手工"變成了"流水線",這樣生產的來的學術"研究"有質量嗎?這樣除了把老學引向迷途,鑽進死胡同以外, 對我們沒有任何好處。
17、儒家人倫之理每日都存在於我們華人的生活中,不是研討出來,而是復讀領悟出來的。
儒 家倫常之理由來已久,影響華夏已數千載矣。從孔子發軔儒家思想以來,儒家的經典就進入了華夏文明的廣闊天地,《四書五經》加上各種各樣的"校注"、"疏義 "、"正義"、"發微"、"鉤玄"等等以及各類故事別集,也把儒家的倫常之理細緻的闡釋給了我們。但是在我們領悟的過程中,僅僅依靠"研討"就能明其要義 麼?非也,反覆的誦讀加上自己的領悟才是要領,前人栽就教導我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拿起《易經》,在每一卦的大象辭裡所反覆涵詠的"君子"華章,如 果不去進行深層的心神領悟,無論"研討"多久都是徒勞的。
18、老子之《道德經》所謂"道"的理,比《原谷諫父》含之"孝"的理,深奧何止千百倍?
孝 本身只是儒家倫理之中的一個範疇,是體現尊卑秩序、固定長幼差別的重要途徑,也是家族社會得以長治久安的現實門路,所以數千年的中華文明中,孝文化佔據了 很大的比重。但老子的《道德經》所包孕的"道",卻實實在在遠遠超出了"孝"的範疇,它直指聖人之大道,人生之大道,宇宙之大道,並在其中告知了人們成道 的修煉體悟門逕,其深奧自然是儒家的倫常概念難以望其項背的,這就是說,儒家的倫常之理我們都要通過體悟來完成,那比之深奧千百倍的老學"道"理,是我們 研究研究就能瞭解的嗎?
19、《道德經》正道是不研究只誦經,主要是供修道者每日誦讀領悟以修煉的道德慧悟之路:煉德得功成聖。老子不講學,講經講道。春秋戰國各行各業都稱為道,諸子百家都論道,卻惟有老子教人修道。
《道 德經》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它不是學問去理解去解釋,它是聖人道。只能每日誦讀領悟是修煉的道德慧悟之路,其本身也只能反覆吟誦,理解多少就是領悟了多 少,每一次的誦讀也必然加深對"道"體悟與理解,和讀《易經》一樣。這就和同時期的其他子學不一樣,其他門路講得多、論得多,可是悟的少、修得少,唯有老 子告知了我們體悟與修煉的"大道"。
20、讀《道德經》是不能分解為哲學、政治、軍事等思想來單純地解讀的。
分 化的研究其實是西方自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時開始分科研究,是現在的科學思維的指導思想,把被研究的對象從環境中割裂出來,再進行抽象,因此其結果通常是不考 慮該對象與環境的互動,也拋棄了操作該對象時對環境的影響。而老子講: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老子講道,而道為"先天地生,可以為天地母"而後"人法 地,地法天,天法道",那麼道自然可以包羅人間的萬象,卻不能抽象出來具體的知識分化,否則天地之精義也就蕩然無存了。
21、"聖人道"的"非常道"意義是解釋和理解不出來的,只能體悟式的讀和修。
老子自己都說"道可道,非常道",也就說"聖人道"的"非常道"是不能通過解釋來具體闡述的,要的是我們通過反覆的誦讀加上以修煉為手段的體悟,才能慢慢得其三昧,並且不斷的豐富道的博大內涵的。這也是東方古老文化的共性,非獨"道"理如其然也。
22、 "老經"--老子所著《道德經》--講聖人道,五千字講透了。你用人腦子去讀,永遠能深入,永遠還藏著你沒能悟到的理。中華所有後學都無力再涉及。
《道 德經》或曰《老子》究竟講什麼?這個問題包含著開啟《道德經》智慧大門的鑰匙。從古到今,讀《老子》之"道"受傳承或啟發或闢蹊徑創新道家、儒家、墨家、 法家等後學的代不乏人,可是誰提出了老子的奧義?恐怕也就莊子和後世少數能與修煉文化結緣的人知道,但是也出於"道可道,非常道",大多沒有給我們留下過 多的指引。
23、讀《老子》之"道"的人很多,但大都著眼的是"道"的文化思想,把《道德經》當成哲學、政治學、軍事學等對待,不懂修道不具功夫,卻在創立自己的學問--著書立說(包括寫評注)--上夯大力。
有些學者費力地去考證不過古稀的80歲老人究竟活在春秋還是戰國,究竟德先還是道後?以及老子思想所包含的種種他們自己杜撰出來的"學",雖然充了"核心期刊"文章發表的數,但這樣不懂修道、不具功夫的學術是不能把老學的真實內涵和盤托出的。
24、有些學者爬著看老子,越看越覺得古人或前人的眼光沒有自己的獨到,所見不如自己的真切。
眼 光的侷限也是後人對待老子學說的大問題,受"考據"的解剖式研究思維的影響,許多人只把目光侷限在老子的某一個詞語、某一個概念、某一個句子、某一個章 節,老學的整體神韻和原貌他們無緣入目;另一方面也必然帶來錯覺,認為老子也受時代的"侷限",在一些問題上遠沒有現代的我們看得清楚、看的全面,得出這 些結論,論者還往往趾高氣揚,"大學者"的優越感人家可是表現的一點都不"玄妙"。
25、這些"老學"剝蔥者或超越者翻閱一輩子 《老子》,竟然還沒提出《老子》究竟講什麼的問題,更別說從中發現了什麼。這樣研來究去,老子沒了,只剩"老子雜碎"上席了。
把蔥剝來剝去能得到什麼呢?能得到一個最後的"核心"嗎?顯然不能,剝到最後也就是一堆蔥屑而已。這樣的治學途徑無疑是不可能真正瞭解老子所揭櫫的聖人之道的,所謂"聖人之道"也比須是具有聖人潛質之人方可熏染,盤腿喊痛、天目發黑的諸公們大概不屬於這個行列。
26、老子的《道德經》就講聖人道,講其特性和原則,講聖人如何循天道對待事物(名、無、有、玄、妙等),如何無為不爭地治國、生活、用兵,等等。
君 王循天道無為不爭地治國、生活、用兵,以修成聖人的大道乃是老子《道德經》五千言的真正主題,也就是聖人道的內涵、特性、原則以及實現途徑。他用多棱角、 多側面的方式把聖人之道的光輝畫卷給我們徐徐展開,也把作為早期修煉者的君王治國途徑做了說明,以此來推進天下的聖道和老子本身的神聖使命。
27、《道德經》通篇都在講"聖人"是怎樣的,如何才能成為聖人。
老 子在《道德經》裡面,時時處處都在告知我們聖人的行為方式與思維方式:"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 無不治"、"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如此諄諄 教誨,俯拾皆是。
28、聖人道不就是"非常道"嗎?沒有明說,就須讀"道"者領悟。
" 非常道"是什麼道?行業道、諸家道是尋常道,人生準則、政治原則也是"常道"。即使宇宙本體和規律,進入學術研究和學問立說上,不還是"常道"嗎?然而, 通讀《老子》即可發現,聖人道就是"非常道",雖然老子沒有明說,但就須讀"道"者領悟。而各自領悟則必有深淺、角度、側重的不同,而且會不斷變化,這不 是"非常道"是什麼?第一章講道,沒有定義,只有描繪:無有路,玄妙門......如此道屬於誰,當然屬於聖人老一輩。
29、 "聖人"之詞在周朝已不時地出現在鼎文、詩文之中,成為王國的希望者。
《老 子》從第二章開始講聖人之道,81章共有 23章直接論及聖人問題,佔全文三分之一之重,間接說來幾乎都在講聖人的道和德--如何遵循,如何培養。"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以聖人 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等,聖人做什麼,如何做聖人,老子的教誨非常細緻。之所以這樣,也是老子對聖人抱有極大的希冀,畢竟君王成聖方才是王國的希望。
30、聖人非同尋常,故而其道"非常",只可修不可講,講出來便不是道了。
既 然聖人非同尋常,老子的聖人道豈可隨意而講?而且即使講出來,能真正涵蓋老子所要表達的聖人之道嗎?顯然不能。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老子才從多側面來舉重 若輕的闡釋聖人道的特性與原則,告知我們聖人的行為方式與思維方式,希望我們在體會和參悟的基礎上不斷的執行,更在實行中更深入的體悟,除此之外,聖人之 道的修習的確沒有別的終南捷徑。
31、聖人道跟愚民統治,相距何止十萬八千里?
老 子對聖人道做了至簡至易的闡述,聖人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的確不是常人能夠完全理解。"聖人抱一為天下式"、"聖人常善救人"、"聖人無為"、"聖人去 甚,去奢,去泰"......這些話語恐怕把一些人弄得頭暈目眩,也可能導致所謂的一些"老學"學者偏偏對如何修道成聖人不感興趣,只中意剖析,結果弄出老子主張 愚民統治等淺見薄識。但是老子的聖人道絕非愚民通知,思想作為"道德"發端的《道德經》可能主要來宣揚愚民嗎?老子的思想立足於天下蒼生,立足於聖人情 懷,其胸襟之博大可囊括萬有,連"統[color=#0000FF]治"二字都不可能在老子思想中佔有多少席位,遑論"愚民統治"了。
32、"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等話語,其實是不可琢磨和研究的。
如 前所述,老子的思想只能用智慧和身心去體悟,而不能通過"研究"、"論證"的手段來坐實,不禁老子思想這樣,中華早期神傳文化都這樣。我們古老的文化這幾 千年來被多少人皓首窮經的"研究"?結果呢,誰能說研究了什麼結果?倒是一些只重體悟和踐行的老實人得了真意,誇誇其談之輩是休想通過寫論文的方式來玩老 子的。
33、一遍又一遍的通讀,才能夠走近聖人、擁抱聖人,才有機會修煉成"抱一"而"明"、"長"、"有功"的"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之聖人,善於反其道而行之的"無為"而"無敗"、"無執"而"無失"的聖人。
老 子的書神意滿篇,許多至易之理在初次的閱讀中是不可能一下就完全理解的,甚至不是在一定年齡就能理解的,這一方面取決於你的根器深淺,另一方面還要看你的 人生感悟是否達到了應有的厚度。老子的"道"直指聖人,是超越現實、超越歷史甚至超越理性的精神指引,因此,除了反覆誦讀,我們是沒有別的辦法能真正領悟 老子思想的。每一次讀凡人道的《紅樓夢》我們都會為以前沒有領會到的東西而長吁短嘆,何況聖人道的《道德經》呢?
34、聖人"德"多且大的道理,如同《原谷諫父》中"孝"的榮恥感,不是別人口裡講出來、自己聽到的,而是一遍又一遍"誦讀即在修煉"的過程中真切體悟到的,那才有意義。
聖 人的"德"首先是不可能用舉例來論證的,就像完全不能用舉例來描述中共的"惡"一樣,因為本質是徹底的,是不需要例證的數量來增加說服力的。"德"的領悟 也是靠我們潛心的誦讀進而加以體悟,但決不能像文人做學問式的來研究,只能反覆誦讀,身體力行進行體會,把誦讀也當成修煉,修煉是功到自然成的過程,讀老 子也是一樣的。
35、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足不出戶而知天下,這難道還不是聖人得道而具有的"不行而知"的功夫麼?眼不窺牖而見天道,這難道還不是聖人得道而具有的"不見而明"的功夫麼?
知曉了人生宇宙之大道,則萬事瞭然於心,萬物瞭然於目。因為萬事萬物無不包含在宇宙人生這個大範疇下,作為得道之聖人,自然天下萬事無不領會,渺遠天道莫不知曉。這也是為什麼聖人難得,聖人難修的地方。
36、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腳 出戶外,肉眼看山水,迷在其林谷河流中,何以知天下;足不出戶,修成天目看人身,道慧真眼知天下。窺窗之外,男人匆匆忙忙為名利,女人昏頭昏腦為愛情,何 以見天道;不學瓊瑤,修成慧眼看人身,神遊八方見天道。行萬里路,肉眼必為萬事萬物所累,皮毛表象所見越多,事物真像所知越少。因此,"無為而無不為"的 道理也就顯而易見了。
37、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聖 人無執著分別之心,只有大關懷大慈悲大承擔之心。他們來到我們的世界就是以天下蒼生為念,以博大的人文襟懷和深重的歷史使命救度世間,百姓之心聖人最能感 同身受,也正因為如此,他們能夠為了百姓之苦樂奉獻一生,甚至往往承受巨大的痛苦也在所不惜,這種超功利的精神指歸除了聖人以外,別無所求。
3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 人胸襟的博大和思想的高遠也正體現在這些地方,此種思想,古今中外的諸多先聖莫不如此。在他們眼裡的常人,是沒有判若雲泥的高下之分的,他們能把常人的種 種分別執著完全淡然的心中,以超乎常人的承受力接納世間所有的是非善惡,他們對人盡最大的努力來關懷來拯救,以無比的大愛來推進人類的歷史進程。我們認為 的不善不信,在聖人那裡也是他們要關懷拯救的,而我們認為的善與信,有何嘗真正就一定是聖人的標準?所以,在聖人眼裡,我們都是天真的孩子。
39、因"常德"而得天下一切的人,難道還不能"不為而成"嗎?
足 不出戶而知天下,就是聖人得道而具有的"不行而知"的功夫;眼不窺牖而見天道,這就是是聖人得道而具有的"不見而明"的功夫。聖人道乃非常道。得"非常道 "之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自然不需要動手動腳、親力親為才能成事。得道之聖人,其德即"無為而無不為"的功,他的心即百姓的心,他動心百姓 的心不能不動,他信什麼百姓也信什麼,不信者因為被他信任也因他而信。如此因"常德"而得天下一切的人,自然能"不為而成"了。修"聖人道"就能使人的 "德"演練成"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的功能。老子說玄話,是實實在在具有這聖人之 "德功"。
40、因為"德功"是不讓質疑者隨便見到的,除非天地不容此人或此類人的時候。
" 老學"學者是不信有"德功"的。道家傳說和道教神話,他們聽後都會嗤笑不已:老子有此功夫,直接做周王,把中華聖朝延續到今日,讓全世界都成為中華德朝豈 不玄妙?這樣想和說時,學者便愚迷了。常人只是肉眼所見,走遍天下知道的也只是人間的知識,愈向外求,真知愈少。聖人天目所見的是超越空間間隔的真知,體 悟到的則是天地間的規律,"德功"也是這樣,非有大智慧者是悟不到這個層面的。因此,"德功"層面不是常人所在,當這些真正展現在常人的眼前的時候,多半 這個時代就已經被天地所拋棄了。
41、《道德經》講"聖人道",傳的是道,誰想成為聖人,得道而演化道德成功能,那就修。
老 子指出了聖人道,告訴了我們聖人的特徵、原則與思維方式,那剩下的就是我們的修煉了。想不想成為聖人在你,想不想得到功能在你,想不想修煉也在你,不能指 望瞟了一眼《道德經》你就是老學學者了,更別指望你就參透聖人道了。修煉的路是自己走下去的,老子告訴你路牌和路上的步法,其他的就看你的怎麼走了。
42、老子的使命是來傳聖人道給世人,豈是來給愚迷不信的人表演使其信的?
" 上智聞道,大信之;中智聞之,若存若亡;下智聞之,大笑之"。老子指引給世人的聖人大道是主要給上智之人來大信的,以及給中智之人通過修煉來證得的,至於 下智們要大笑,那也是自己的事,老子可不會通過"體驗式營銷"來給大家證實一番再讓你自願入道的。修煉是個人的事,是個人的自由選擇,而且修煉直指人心, 信與不信他人可是強求不了的。
43、老子可以培養聖人,卻不給"老學"學者啟蒙。
老 子的使命是把從三代開始君王逐漸失修的聖人道傳入社會,傳給世人,讓能修的人回天聽命,也是為後世需要奠定修煉文化,培養聖人,引領聖人自然就是老子的一 大要義,"老學"學者個個都是"著書立說"的"大學問家",一是用不著一個什麼頭銜也沒有的布衣之人來說教,二是把蔥都剝完了,空剩下一堆垃圾蔥屑,拿什 麼當教材呢?
44、文王強周興國,武王伐紂滅商,都是因為德多且大,才得姜子牙輔佐而成就"伐無道,得天下"的宏大偉業的。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無需多言;"順天者昌,逆天者亡"的教訓不勝枚舉。"得道"自然"順天",因為"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亦有德名曰"好生", 魔亦有業號之"殺戮",此冰炭不相容也。"順天"之君自然亦有天之德,"逆天"之主自然亦有魔之業。以天德摧魔業,大道之所主,豈人力可違也!
45、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中 華文化治國必以君子,君子之道,正道也。思之正、行之正,則位之正、身之正,如此則政之正而國之正,以至天下正。"兵者,生死之地,存亡之道",必以出奇 而致勝。奇者,靈活機動之謂也,天時地利人和均可左右勝敗,而人之智,則要化萬勢而為我用,奇兵則不可不用也。天下之取,必以德,天命所歸則無為而無不 為;若以暴力得之,他日必以暴力失之,獨夫民賊之輩亦必見戮於刀下,尚夢囈萬世之江山,豈可得乎?
46、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無 為之治,天下太平,民命不勞而財不傷,生發之氣不求而自得;好靜則民不受擾,黃髮垂髫自可各安其樂,必以餘慶而繼善,以余殃而去惡,豈有不正之理乎?無事 則民脂民膏不損,財利之道不墮,焉有不富之理?君無慾,則無取;如此則民無憂無懼,為善之念生發而做惡之心消遁,淳樸之風可得矣!
47、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聖 人之道合乎天地,大德而不言,大功而不傲。無為之政,不言之教都是聖人治國之道。以恬然自適之政治國,則民無憂懼之心,所得其所,所樂其業,風氣自淳;反 之擾民不堪,勞民不已,民風豈能不衰?所以聖人之作為必然雍容淡雅,極端、誇張、強力、偏狹等等絕不是聖人道所應有的特質,儒家在這一點上引出了中庸的含 義並投射在君子身上,也是把捉到了聖人的這一鮮明特色。
48、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以 烹小鮮之法治國,正乃"悶悶"之政也。聖人大道衍布天下,群陰懾服,暴戾之氣消遁,淳淳之民得以休養生息,聖德之君得以厚德載物,神鬼無交戰,人君不睽 目,兩相恬然融融,其德自交歸矣。三代之下,大道日益式微,神鬼顛倒,民亦自傷,聖人不得其位,華夏板蕩,不亦詎可慨哉?
49、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此 乃聖人做事為人之道。"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事無論難易大小,要想成功則首先取決於做事的態度,其次是做事的方 式。從細處著手,從基礎著手,先易後難,循序漸進、持之以恆,自然大功可成。對事情要有憂患之心,嚴肅對待,有時要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來背水一戰。如果盲目 樂觀、吊兒郎當的做事,是不會有什麼結果的。聖人在細小處依然認真執著,日積月累,聖德亦日益恢弘矣。
50、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此段乃聖人之要義,萬古不變之理也!江海恭謙至下而能納天下之水,聖人亦恭謙至下而能載天下之民。以民為大為上為先,則民自以聖君為大為上為先,退一步的海闊天空也只有聖人才能深切體會,其實萬事何不如此?不爭,則自上高格,對方欲爭而不得,如此,誰與爭鋒?
51、 聖人無為而正民心,"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方、廉、直、光的恰到好處,故能"治大國,若烹小鮮"。
無 為並非蒙頭睡大覺似的無所作為,而是有一種高智慧的定態,"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就是對這個定態的描述,"方、廉、直、光"就是對這 個定態的要求,如能做到就是聖人之道,進而民心自正,萬事推進,此"無為而無不為"之謂也。"治大國,若烹小鮮"也就恰如其分了。
52、"老學"學者以為老子在玄談幻想,其實是以愚者之淺知見智者之慧識,完全不對板,越說越顯其愚迷無知。
" 老學"學者乃常人,有的甚至乃愚人。燕雀之所視豈可見九天之華光?讀不懂想不通,自然看老子的書就是"滿紙荒唐言"了。但是就此打住也好,但往往許多"專 家學者"的積極性很高,雖然不懂還是要來勉強"闡釋"一番,讓人哭笑不得。這樣也把我們"學者教授"的底子無意中暴露了出來,只會玩弄一些陳腐概念,再蘸 一點個人偏見和黨文化餘毒,一片片"核心期刊"論文就可以等登"大雅之堂"了。
53、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常人鈍鈍,知聖人者焉能不希?知者之中能身體力行以聖人道為法則之人又焉能不貴?所以,聖人是孤獨的,他似乎沒有常人想像中的華麗外表,甚至連個像縣委書記前呼後擁的風光都沒有,但是聖人的思想卻如懷中寶玉,不輕易示人,輕浮愚鈍之徒也是難有機緣一睹仙容的。
5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做 學問做人都該這樣,坦然自己的無知之處並加以填補,也就難得了;強不知以為知,問題也會隨之而來的。聖人之所以完美,乃是聖人會坦然面對自己的不完美並努 力使之完美,這樣等於每天都有檢查機制和糾錯機制,持續改善便不求而自得了。孔子每日"三省吾身",目的即在"病病"也!
55、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老 百姓都不怕你了,你還有什麼"威不威"的?這個時候你的"威"連同你的"偉大光榮正確"都會被人們當拖鞋一樣扔掉,而且你大禍臨頭的日子也就不遠了。所 以,最好別去壓迫民眾,只有不壓迫國民,國民才不會厭惡你拋棄你,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所以聖人只求明心見性,而不受外在的一切蒙敝本性,以致幹出蠢事。這 也就是聖人看輕假象,而求真我的超越與解脫的原因。
56、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易 經》的益卦與損卦講的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天道,《聖經》的馬太福音也為我們昭示了"損不足以奉有餘"的人道。都知道"天法道",能依天道"有餘以奉 天下"的人自然就非道者莫屬了。聖人之得道,不居功自傲,不恃不驕,連賢德的"表面文章"也不屑為之。捫心自問,我們能做到嗎?
57、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水 性潤下至柔,但是"水滴石穿"、"水可覆舟"、"水火無情"我們也聽過,而且一旦水勢衝天本地,則無堅不摧無可抵擋。所以強弱的對比不是絕對的,一旦量變 引起質變,你就是"鐵桶江山"也照樣汪洋大海。只是我們很多時候道理雖懂,卻沒有真正聚集力量,所以到現在某些人還認為我們很軟弱。所以聖人告誡我們:只 有能夠承受舉國屈辱的人,才可以擔當社稷之主的重任。只有能夠承受舉國災難的人,才可以成為真正的君王。忠言聽起來總不那麼順耳,但我等當自勉之。
58、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表 面上和解了深仇大恨依然會有內心殘餘的不滿,這可不能算是真正的修嫌釋好;因而智者寧肯讓別人有負於他,而他也不對他人苛責。聖人總是讓別人虧欠於他而不 思追討、以德報怨,無德之常人總是怨怨相報、斤斤計較,甚至以怨報德。如此立身待人,能真正與人為善乎?唯有業力循環,冤冤相報,萬世不得安寧矣!
59、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有 道德的人總是願意讓別人欠他的,因為他懂得"損有餘而補不足"的道理,他還會主動地把自己的"有餘"拿出來"奉天下"的。他是"為腹不為目"的,在物質豐 裕的時候,滿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後想的最多的就是怎麼去造福其他人;在物質困乏的時候,總是儘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幫助更需要幫助的人。沒道德的人不能讓別人 佔他一點兒便宜,而且恨不得佔盡別人的便宜才好。他是那種"持而盈之、揣而銳之"的人,他追求的是"金玉滿堂",追求的是個人的享受。他心裏除了他自己沒 有任何人,不斷地迷失在慾望的追逐中,不斷地損他人之不足而奉自己之有餘。最後當然是"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遺。"了。俗話說:"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 怕天不怕。"又有話說:"量大福也大,機深禍亦深。"這些話就是對"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最好的註解。上天對世人本來就沒什麼親疏之別的,無非是"同於 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下人,天下事,大抵如此。
6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忠 誠正直、尊重事實的話聽起來往往不舒服,不會令人非常滿意;漂亮的字句、優美的修辭、悅耳的言談往往都帶有種種誇張甚至阿諛諂媚而不足為信。因為大道自然 是平淡而不華麗的。人也一樣,真正的得道善人不會用各種華麗的詞藻,精巧的辯才來討論、研究,相反喜歡與人辯論、爭論,求個輸贏的行為並非善道;知道天道 的人不會刻意去博聞人間的知識以充當"智者",執著於人間雜碎知識的人也不會有高級生命為他啟悟天道,如此,則"知"從何來?
61、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天道所蘊含的自然規律是生長、養育萬物而不恣害眾生,所謂"厚德載物"是也;聖人的行為準則就是只施德行而不爭功名,而"為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就是你想與之爭的機會都不給你,當你偃旗息鼓下來,依然發現超然淡定的他還是泰然自若的在你面前。
62、《道德經》是修道的經文,不要做剝蔥廚子,要做誦經孩子。
這些隨意拈來的經文,經過簡單的闡釋,可見其內涵何其博大,對聖人大道的指引何其恢弘。所以,我們都《道德經》萬不可以"實證研究"做唯一的菜刀,更不可只以為讀讀就完事,這樣的薰習手法則無非是虛擲光陰了。
63、《道德經》對於修煉得道的聖人,才顯政治、經濟、軍事、醫藥等方方面面的奇功異能。
所以我們可以說《道德經》系統講述了聖人道的修煉。《老子》文字崑崙,引領後世開創修養或修煉為根本的子學,為後世修煉文化奠基。也才對真正修煉的道之人展現神髓,使之一通百通。因為聖人大道無所不包,不所不在,區區人間事,自然蘊含其中,習之愈久,則所見愈明。
64、老子的《道德經》是古代人體?宇宙大科學之世界名著。
對 於書中所講,我們能夠領悟到《道德經》已經遠遠不是一本簡單的修身養性之書,其為我們指引的聖人大道通向無邊無際的宇宙,通向渺遠幽深的生命世界,我們倘 能沿此走下去,宇宙生命的光輝圖景亦會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到時,"古代人體?宇宙大科學之世界名著"對《道德經》而言,就更加恰如其分了。
65、興德須修,道成聖人!
老 子給我們引出的聖人大道實際也是一個修煉的法門,聖人之道自然伴隨聖人之德,此德乃人間之聖德,欲興此德莫非修也!任何修煉都一樣,沒有什麼簡便方法,唯 一方法就是持之以恆、身心合一,以正念推動自己不斷前行,如此方可真正邁步於"聖人大道"之上,聖人之德自然也就緊隨其後了。
66、中華諸子百家是《易經》文化之母跟文化之父《老子》生育出來的文化兒孫。
《易 經》乃"群經之首",是我華夏文化的開山總源頭。《易經》為我們揭示的宇宙觀和世界演化原理至今深深影響著我們中國的思維,有的甚至已經融入到了我們的骨 髓血液中,讓我們自己都難以察覺了。與《老子》比較,《易經》內容細緻龐雜得多,內部的結構也更加嚴密複雜,用詞古淡優雅,宛如慈母娓娓而敘;《老子》則 言簡意賅,舉重若輕,高遠崔嵬,若父道之剛正。兩相結合,中華諸子也便從中呱呱墜地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各種子學《孫子》、《論語》、《莊子》、《荀子》、 《管子》、《韓非子》等談"道"都借用過《老子》的大智慧。
67、老子寫《道德經》傳出聖人道,講出得道而有"德功"的秘密,似乎只為將道家修煉的文化思想傳播出去,使命完成後便騎青牛西去。
綜 合來看,我們也能體會到老子傳道也是歷史之安排。他只講五千言,可是其大道之深廣遠遠超過後世所有文本,更重要的是在闡述聖人大道的同時告訴了我們德功之 所在,道德二字也從此有了真正的深刻含義。如此神聖使命完成後,老子翩然離去,為後世留下許多傳說故事,引得剝蔥廚子們忙活了幾千年,現在還在津津有味的 忙著。
68、《老子》跟《易經》生了許多兒孫。夏、商、週三代之《易經》乃君王問卜之卦、 卦形、卦名、卦辭、爻題、及爻辭的總稱。
《老 子》跟《易經》作為華夏文化源頭的兩座絕世高峰,對後世中華文化的演進產生了質的影響,從諸子開始,這種影響就已經明明白白的表現出來了。任何中國本土的 思想文化都能在二者中找到影子。《易經》由問卜之卦、卦形、卦名、卦辭、爻題、及爻辭組成,但是其思想內涵卻遠遠不止於問卜,自古就有"好易不佔"之說。 其包含之易理就是中國幾千年前的宇宙相對論和微觀量子論,而且在這其中,他更引出了聖人君子的境界以及他們的行為方式與思維方式,這無異於又是一種聖人道 的闡釋途徑,和老子相比,則是"橫看成嶺側成峰"之異,只不過在敘述中更體現了"慈母"的細緻入微罷了。
69、周朝《易經》卦名、卦序和卦、爻辭等相傳至今,其卦、爻辭可謂神話,也可謂王語,構成中華各子學流派的母本。
周 朝《易經》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周易》,從這裡我們也可看出《易經》並非源於周朝,夏商均有自己的《易經》,如《連山》、《歸藏》,只不過於今早已失傳。 《易經》的原始文本由伏羲八卦的卦名、卦序和卦、爻辭組成,後來經過文王、周公的卦象組合和孔子的補充,加入了《彖傳》、《像傳》、《系辭傳》、《說卦 傳》、《序卦傳》、《雜卦傳》和《文言》,也即我們常說的"十翼",才成了我們今天的《周易》。從內容量來看,《易經》之廣博無復多言,其中的所有爻辭卦 辭像辭可謂字字珠璣,出神入化,包蘊著無比深刻的大道理。華夏後世的所有思想文化莫不植根於《易》,都有賴於《易經》的最初哺育才得以成形,謂其"中華各 子學流派的母本"當非過譽。
70、《易經》講道說德頗為駁雜,且跟人事密切糾纏,日日誦讀也是修煉,卻走在"鄉 間"的小道上。
《易 經》內容深厚廣博,往往微言大義,以像喻理,和《老子》的五千言相比自然要雜蕪許多,對易經的深刻領悟也是通向聖境的法門,只不過這可要極高的悟性與極高 的根器,一般人想只通過《易經》來完成修煉以至功德,可就是在走小路了,一來容易迷路,二來費時費力,沒有真正的師傅引導,想讓小路變為捷徑實在太困難 了。
71、《老子》上論道下論德,以"無為不爭"之聖人道畫龍點睛,成為中華各子學流派的父本。
《老子》相對就要直接許多,直指聖人大道,進而引出大道之德功,更以"無為不爭"的聖人姿態灌注其中,將一幅光彩奪目的修煉畫卷花灑的酣暢淋漓氣韻盎然。為後世的諸子之學直接注入了元氣與神髓,浩浩蕩蕩繁衍至今,使我們今天依然能夠見到"乃父"、"乃祖"的綽約風骨。
72、儒家孔子以"仁"道復興"周禮"--興儒成家--思想文化的血液、骨骼和肌肉的主要結構都來自周朝的《易經》,來自《易經》的乾坤兩道。
儒 家以"仁"道立家,把"禮"作為其政治理想和倫理秩序的實現途徑。作為儒家"至聖"的孔子在給《易經》做傳(十翼)的時候就把這種儒家理想體現了出來。 《周易》乾坤二卦乃起首兩卦,提綱挈領,化育天地。孔子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給乾坤二卦做大象辭,還給這兩卦專門做 了其他六十二卦都沒有的《文言》,可見孔子對此二卦的深悟與看重。在兩卦的卦辭、系辭和彖辭中我們也能充分體驗到儒家思想的"禮"所闡釋的秩序合理性與" 仁德"所彰顯的天地精神。所以學儒而不讀《易》,與村野愚夫無異。
73、老子者,神龍聖人也!堯、舜、禹、湯、文王、周公不過六君子矣。
根 據我們現在能見到諸多古籍記載,從青年到老年,勤學好問的孔子曾經四次問禮於老子。 34歲那年,孔子求教老子之後,對弟子說:"鳥,吾知其能飛;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矢曾。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 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先秦歷史記載都十分簡略,但我們從中可以窺見孔子對老子無比敬仰。或許孔子就是讀《老子》之後,帶問題登門問禮於老子 的,老子對孔子面授過"聖人道",讓孔子嘆為觀止:老子者,神龍聖人也!堯、舜、禹、湯、文王、周公不過六君子矣。
74、孔子只敢講也只講"仁義禮智信"之人情的君子儒--禮正乾坤,正邪中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相 對於老子"神龍聖人"之道,孔子也是"探之彌深,仰之彌高"。把老子的聖人境界投射到人間的君子理想身上,用"仁義禮智信"之人情的君子儒來向老子"神龍 聖人"靠攏,並以"禮"來固化這種理想秩序,然後把落腳點劃歸到"格物致知立誠明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上來。由於其面對世俗人生,更能為大多數人理解接 受,加之君主政治的秩序要求和精神引領,所以才有後世兩千年的儒學慧命。
75、由聖人道而君子儒,孔子進老子正門,出旁門而創儒家修養學,才有《論語》、《孟子》、《荀子》等。
孔子問學老子後,領悟了老子的聖人大道,在這個宏大基礎上結合了自己的理想,引出了儒家的君子理想、中庸思想以及"仁義禮智信"的立身理想,但總的說來,都以修養為旨歸,經過後來儒門諸賢的承傳,《論語》、《孟子》、《荀子》等諸多儒學圖景才得以與我們見面。
76、儒家雖然尊大儒孔子、孟子為聖人,但"儒聖"非"道聖",盤腿打坐只修養不修煉,以"仁"和"禮"為道。
老 子的道乃聖人大道,孔子雖領悟其中真義並對老子由衷讚嘆,但在儒家的思想演進中,孔子把這樣的道引向了"君子儒"層面,雖然更加貼近了孔子的人文理想,而 且也更容易被士大夫階層接受,但從本質上講,也把老子的"道聖"轉化為了儒家的"儒聖",同時更徹底剝離了老子聖道的修煉內涵,將"仁""禮"作為儒家的 核心思想,雖為後來中華文化及政治理想又開闢了一片廣闊天地,但老子的聖道在這裡已經難窺全貌了。
77、老子是孔子的旁門老師。
綜合以上所述,此結論不難得出。正是孔子的多次問學,才讓孔子真正體悟了老子的聖道,這無疑給孔子展現了一幅無比深廣的修煉圖景,讓孔子在後來的思想演進中得到了神助般的開示與啟悟,並在儒家思想中保留了許許多多的老學元素,稱一聲老師是名副其實的。
78、孔子學道於《易經》,問禮於老子,《老子》是儒家默認的思想老子。
孔 子學道於《易經》,以《易傳》釋"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之乾坤尊卑有序之仁義倫理,前面已講《易經》是儒家君子道德或君子儒學的思想文化母本。孔子四 次問禮載入史冊,嘆老子為雲中神龍,應是聆聽《老子》聖人道之後的真切感悟。儒生有為正道艱難隱藏"不修道卻在道中"的歷史玄機,孟子重義養浩然正氣入性 之善道,荀子重禮循天常道抑制人性之惡。東漢諸葛亮、東晉陶淵明起,儒生不入仕林或退出仕途即轉入修道,《老子》儒家思想文化之父本也就明明白白了。
79、《管子》與戰國道家宋伊學派接受儒家入世治國思想的影響,沿黃帝"無為而治"的政治實踐路子,將"老經"中的心無拘束、情寡慾淺的"道聖"修煉主張也修養化了,西漢時漸漸並入儒學。
春 秋時代除孔子之外,管仲也把老子當成聖人。管仲是輔助齊桓公稱霸的政治家,並非思想家。卻因齊桓公龐大的品牌效應,戰國後期被人托名著書《管子》,有很多 "道論"文章與儒家正心養性的修養學相附會。托名管仲的《管子》在思想演進中與儒家學說暗通款曲,最終也走向了入世現實層面,但也把"無為而治"和"道聖 "修煉也化為固化為一種修養模式。後來隨著儒學的漸入主流,這一脈思想也漸漸匯入了西漢儒學的大譜系之中了。
80、聖人道是兵家法的魂。沒有《老子》"無形之道"啟迪,《孫子》"知勝之道"的"兵聖"智慧,就如同孔子"因材施教"的"師聖"智慧一樣,根本不可能"闖"進頭腦並用得很好。沒有《老子》第31章,決沒有《孫子兵法》13篇。
春 秋時代的大軍事家孫武受《老子》的影響比孔丘、管仲所受的更大更明顯。《老子》第31章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孫子兵法》 "火攻篇"說:"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在其許多戰術戰略思想中也處處體現著老子思想的影子,無不受到老子"無形之道"的啟迪。這無形中不也是 孔子的"因材施教"嗎,而且還是聖人的"不言之教"!
81、有對《老子》"以奇用兵"專心致志的念誦,才會有《孫子》"兵者,詭道也"的認識定位。打折改良"聖人道"的修煉,才有《孫子》加強將帥氣質修養的培訓。
正 是由於《孫子》也在思想內核上受《老子》影響巨大,正是受到《老子》"無形之道"啟迪,孫子"知勝之道"的"兵聖"智慧才得以發揮,也才會有"兵者,詭道 也"的認識,這裡的詭側重變化,與老子的"奇兵"概念相吻合,同時孫子也將老子的"聖人道"落實到了將帥氣質修養上,真可謂"兵書十三卷、卷卷有老名"。
82、墨子進儒家孔子正門,出旁門創宗教修煉色彩明顯的墨家。
墨 子作為中國先秦墨家學派創始人,曾提出"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墨子的思 想共有十項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基本,儼然一個宗教"十誡",帶有很重 的早期宗教色彩。他曾做宋國大夫,自詡"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墨子曾經從師於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 家典籍。但後來最終舍掉了儒學,形成自己的墨家學派,把兼愛思想深入理論,還有一些早期的科技探索,也因此被西方科學界稱為東方的德謨克利特。
83、韓非子進儒家荀子正門,出旁門完備了以刑法治國的法家。
韓 非是中國戰國時期法家學說集大成者,憑其文采也可稱為散文家。戰國晚期韓國人,原為韓國貴族,與李斯同師荀子。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儒家思想和法術思想,同 時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多次上書韓王變法圖強,不見用,乃發憤著書立說,以求聞達。秦王慕其名,遺書韓王強邀其出使秦國。在秦 遭李斯、姚賈誣害,死獄中。他曾比較各國變法得失,提出"以法為主",法、術、勢結合的理論,集法家思想大成。今存《韓非子》五十五篇。他創立的法家學 說,為中國後來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
84、戰國時代《莊子》、《荀子》、《韓非子》等重要子學文集,都曾學道於《老子》。
如 前所述,作為後期子學文化的父本,諸子之書都體現著各家學說學道於《老子》。《莊子》一書,奧義無窮,是以仙逸之境來闡釋老子之聖道宏圖,也在隱晦之語和 寓言故事中潛藏著莊子本人的聖道理想,而這一切都是老子的神髓風韻,所以後世"老莊"並稱,良有以也!荀子也講天道,"列星隨旋,日月遞,四時代御,陰陽 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是之謂天"可謂老子的翻版。對韓非子而言, 一直主張法術刑名,:"夫聖人之治國,不恃人之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以及他的"萬物道",其天道觀依然在老子範疇。所以,諸子之學說得緣老子多 矣。
85、《老子》的"聖人道"在荀子《天論》那裡被變異為"天常禮道",為儒家禮儀修養學服務。
"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是荀子《天論》的起首,這裡的"天行"也就是他眼裡的"天道"了。"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 也。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這裡不又是在闡述他眼裡的"聖人道"嗎?進而他將"天人分際"加以揭櫫:"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 吉,以為神則凶也。在天者莫明於日月,在地者莫明於水火,在物者莫明於珠玉,在人者莫明於禮義。"這樣就把明"禮"引入了聖人之道,和儒家的禮儀修養暗通 款曲了。
86、韓非子受荀子影響,寫《喻老》、《解老》,改造"聖人道"為"萬物(理)道",為其"權術勢"結合的法家的酷刑暴政學服務。
主 張"權術勢"的君權暴政的韓非都老子影響甚深,撰寫《喻老》、《解老》來談他的學老悟老體會,並以史實論事,把聖人道的高峻無情發揮到極致,進而與他偏好 的法治學說相摻和,形成了頗具形而下色彩的"萬物道",為君權暴政提供充分的理論指導,更為後世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奈何自己最終被暴君以刑名所 殺,死得其所乎?
87、諸子學道基本上沒偏離老子"聖人道"的,主要是棄官隱居實修的莊子。其《大宗師》、《齊物論》、《秋水》、《逍遙游》,較真切的體悟了聖人道"至人"、"神人"的逍遙人生。所以歷史上才有老莊合稱。
莊 子是實實在在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他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道"是無界限差別的,到主張"無為 ",放棄一切妄為。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因此他否定執著,不認可一切事物的本質區別,用飄逸神韻的敘述重新闡述現實,進入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 與我為一"的超然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把老子的聖人道在更高層次上一一展現。莊子文章的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 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古典文學也產生很大影響,李白、蘇軾作為唐詩宋詞兩座高峰就處處縈繞著莊子的仙風道骨。
88、尊老是愛父,想愛不容易。
這樣偉岸博大的文化思想之父不值得我們尊敬愛戴嗎?老子奉天命把該告訴世人的都告訴了世人,卻又不能講明白,諄諄之教至大至遠,全書處處天機。如此玄奧的天理不在修煉過程中證悟如何能懂?即使真修煉成"神人"的聖王也會因參破天機而自覺順從歷史的安排。想愛老子真不容易。
89、《道德經》奠定了皇朝道德思想文化的基礎。中國人最要愛的是老子。
由 此可見,最該尊敬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從敬天仰神的高度看是老子。首先老子是一個負有重大使命和具高德出奇功的隱修者,跨世紀修成中華第一大道,同時老子是 "道家搭臺,儒家演戲"的一統皇朝歷程的道德思想文化的奠基人,為延綿數千年的華夏文明注入了聖人神韻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