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管制加劇中國毒牛奶問題

發表:2008-10-08 19:3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三聚氰胺毒牛奶事件首次曝光已接近三週時間,雖然中國政府匆忙向公眾承諾這類事情不會再發生,但北京堅持維護新聞管制的作法,對解決中國的質量控制問題仍是一塊巨大的絆腳石。

擴大新聞自由本身並不能解決中國的產品安全問題,但不論採取什麼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它肯定是這個策略中的一個組成要素。自由的媒體將有助於保持企業和監管機構的誠實,揭露過失,向公眾提供至關重要的有關安全問題的最新進展,對中國這樣一個法律體系尚有待建設的國家來講尤為如此。

如果中國領導人之前允許記者正常開展工作,中國的毒牛奶事件有可能避免,或者不會有那麼多人受到影響。今年7月底,廣東《南方週末》記者何峰已開始調查有關嬰幼兒服用石家莊三鹿集團生產的奶粉之後患病的報導。三鹿集團是這次毒牛奶事件的核心。但《南方週末》的報導一直沒能發表。直到6週後事情最終曝光之後,該報主編之一傅劍鋒才在個人博客上披露,這篇有關毒奶粉的報導被有關部門壓下了。

8月份正是北京奧運會如火如荼之際,中國媒體承受著來自政府的巨大壓力,要求他們只能做"正面報導"。中國奶製品行業的問題屬於禁忌話題。與此同時,在幾十家媒體共同主辦的"30年,誰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大型品牌發布會上,三鹿奶粉獲得"30年改變中國人生活的中國品牌"。由三鹿公關部一位高級經理撰寫的有關獲獎的公司發布稿後來未經修改作為新聞內容刊登在官方報紙《人民日報》的網站和其他媒體上。

自從毒牛奶事件曝光後,壓制負面消息的作法仍在繼續,從某種程度可以說變得更糟了。媒體禁令的具體性質仍不明確,不過從新聞報導來看,媒體被要求按新華社的官方口徑來報導。有幾位中國記者告訴我,對中國奶製品行業問題進行任何進一步報導都是不可能的。有關危機起因和政府應承擔的責任(比如對政府與奶製品企業合作的質疑)的討論完全不可能。全球召回行動範圍的信息也不向中國消費者提供。

過去6年來,胡錦濤一直倡導在"公眾輿論導向"的大旗下將商業媒體的迅速發展與嚴格的媒體控制結合起來。就在一週前,中央領導傳遞出了這些政策不會變的"信息":對《財經時報》作出停刊3個月的決定。這家北京報紙沒有按照一條鮮為人知的規定事先得到一家大型國有銀行的同意就對其問題帳戶做了報導。也正是這樣的做法加重了毒奶粉事件的悲劇。

眼下,鑒於全球範圍出現了受污染奶製品、糖果和奶茶紛紛下架的局面,很明顯,中國在質量控制方面的失誤已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這也讓中國不讓媒體發揮高效"看門人"職能的現實成了一個全球性問題。

(編者按:班志遠先生是香港大學中國媒體項目研究員)

来源:華爾街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