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面臨雙重挑戰:外語上去了 方言減少了

發表:2004-10-06 05:4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那些把英語作為將來找一份好工作的敲門磚的中國學生,對漢語學習卻提不起興趣,在他們中間推行漢語表達和書寫標準也有一定困難。越來越多的語言學老師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23歲的黃希(音譯)是北京工業大學英語專業的學生,今年剛畢業,現在是一家公司在上海地區的銷售代表。上學時,他曾在中文作文大獎賽中得過較好的名次。然而,他認為自己現在的漢語水平已遠不如前,原因是自己把過多的精力放在了英語學習上。

  他說:「當我和別人交談時,我的語言乾巴巴的。不像一些人,他們一開口就讓人覺得他們的漢語水平很高,詞彙也很豐富。」他說,「我也沒辦法,最重要的是,熟練的英語表達能力能保證我在外企找到一份好工作。」

  然而,教語言的老師對許多人漢語水平的下降感到擔憂。北京師範大學的現代漢語教授周逸明(音譯)說:「在中國的一些地方,人們對英語的重視太過了,在很多地區和場合,人們根本就不用英語。」他說,「懂得一些英語對我們來說非常有用,但在中國,漢語是自己的母語,漢語才是第一位的。」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學生從小學三年級便開始學英語,在很多地區,孩子們甚至在幼兒園就學英語。今年早些時候,上海市的一些幼兒園打出的招生廣告說,他們的幼兒園只用英語教學。最終,上海市教育局不得不介入此事。

  人們對英語學習的狂熱及其對漢語的影響也引起了中國教育部的高度重視。教育部的一位官員說:「這個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了。」這位官員強調,要解決這一問題,只能加強漢語教學。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各地橫向交流的日益緊密,人們越來越需要一種全國通用的語言。於是,中國政府最近幾年大力推廣普通話,並於2001年把普通話及其書寫作為「全國通用語言」寫入了法律。

  在中國,教師走上工作崗位之前,其普通話要達到一定級別;政府部門、媒體以及在公共場合舉行各種活動,人們都須說普通話。

  但教育部的這位官員認為,隨著政府大力提倡普通話以及人們越來越重視英語,方言很可能受到較大衝擊。他說:「最終的結果可能是,普通話的市場日漸壯大,而方言的市場則日趨萎縮。最後,方言只能作為歷史被保存在博物館裡,成為語言學者進行研究的對象和材料。」


(環球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