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其妙的「皇阿瑪性交易」事件

發表:2003-07-13 17:2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近一段時間「皇阿瑪涉嫌性交易」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儘管其以離奇的情節、跌宕的變化一度吸引了眾多媒體、「娛記」和讀者的眼光,然而當事件的女主角周璇拋出「我從來都沒有說過張鐵林對我有性要求」、「都是媒體炒作,我和張老師都是受害者」的說法準備「撤退」時,人們彷彿才回過神來:原來又是「炒」啊!

忙乎了半天卻被周璇「倒打一耙」的媒體,難道不該追問: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對這樣一件原本上不得台面的事情趨之若鶩?為什麼沒有人從一開始就對這件事堅決地說「不」,是真的沒有發現其中漏洞,還是另有原因?記者為此進行了調查採訪。

■「性交易」事件的最早報導者:我沒有追問真假,因為如果我不報別的媒體也會報

周璇是誰?要在半月前問這問題,如果有人知道的話,反應大概會是:「呦,是那個唱《花樣年華》的『金嗓子』嗎?」可現在再問,似乎連地球人都知道跟一樁「性交易」事件有牽連!

整個事情起於6月28日,當時以歌手身份在成都出席自傳簽售儀式的周璇,「突然」向現場採訪的多家媒體記者哭訴了自己被一位演「皇阿瑪」的著名演員要求進行「性交易」一事,隨後四川、廣東等地的媒體開始沿著「皇阿瑪是誰」、「張鐵林說不認識周璇」、「周璇說有證據表明自己見過張鐵林」……這樣的線索開始了你來我往的一通「熱炒」,其間還夾雜著不少像雜誌記者要告周璇、張鐵林這種「支線故事」的發生,直到7月5日周璇「緊急約見」《天府早報》記者,說「我從來都沒有說過張鐵林對我有性要求」、「都是媒體炒作,我和張老師都是受害者」……至此,喧囂了一個星期的「性交易」事件終於有了偃旗息鼓的跡象。

通過在網際網路上的仔細搜索,記者找到了對此事最早的報導---刊載於6月29日的成都某報。7月8日下午,記者設法與這名同行取得聯繫。提起周璇「從來沒說過『性交易』一事」時,這位已經做了幾年娛記的同行說:「我不知道她是怎麼想的,反正當時(6月28日)她當著很多四川媒體說了這事,我們雖然都很驚訝,但是又覺得這的確是一條爆炸性新聞。」

記者問:「你有沒有追問過她這件事情的真假?」

這位同行遲疑了一下:「我沒有追問,因為當時還有很多媒體,如果我不報別人也會報;再說她當著那麼多媒體記者哭訴,就算她說的是假話,也應該由她自己負責。」他還說周璇其實也很可憐,因為她在那本自傳中的經歷實在很慘。記者又問:「那你有沒有核實過周璇經歷與書中情節是否一致?」他的回答仍是「沒有」。

■「炒作」中的接棒者:拒絕解釋「錄音證據」與「電話核實」的驚人相似

成都某報在6月29日率先將「性交易」事件捅出去後,當地其他媒體也紛紛對此事展開狂轟濫炸式的「追蹤報導」,其中成都另外一家影響頗大的報紙還刊載了「周璇當著記者的面給『皇阿瑪』打電話」的報導。

這篇報導是這麼寫的:為證實自己所言非虛,周璇當著記者的面撥通了那位大腕的手機,電話中傳來該大腕霸氣十足的聲音:「是你啊,璇子……哦,我在跟人吃飯,一桌人看著我呢!」周璇寒暄了一番後問:「×老師,為什麼你不肯做我的嘉賓啊?」

「你不懂事,辦事是要講規矩的……」

「是不是因為我不答應你那方面的要求,你就不來了?」

該大腕匆匆回答:「現在不談這個事,我吃飯呢。」隨即挂斷了電話。

這篇報導於6月30日見報,從時間上推測記者採訪應該是在29日進行的,然而此番對話與周璇於7月3日在媒體見面會上公布的、錄於6月22日的「錄音證據」卻非常相似:

周:現在您旁邊有人嗎,我跟您說說話好嗎?

×:我在飯桌上吃飯呢,這麼多人看著我。

周:是嗎?那天晚上我對您期望特別高,那麼支持我,但是我好傷心……

×:你想得過於簡單了,不是你想請誰就請誰,你想幾號去就幾號去。你辦事要懂規矩,不要瞎闖亂撞。

周:是不是我不能跟您怎麼樣,您才不願意幫我的?

×:你不要這樣討論,這樣討論也是不合規矩的。

7月8日下午,記者又撥通了這位同行的電話:「為什麼那個核實電話和錄音證據有這麼多的相似之處:張鐵林都在吃飯、都有很多人看著他,而且他還在重複『要懂規矩』的說法。6月28日周璇已經把事情向媒體捅出去而張鐵林也知道了這事,可為什麼他在電話中的態度和他同時對其他媒體的反應會完全相反?周璇真的當著你的面給張鐵林打電話了嗎?」

這位同行沉默了片刻後表示拒絕回答這個問題。記者又問:「你之前認識周璇嗎?在她公布這盤錄音證據之前你有沒有聽過?」這次他的回答是:「我不想再在這件事上說什麼!」隨即挂斷了電話。

■沒有採訪過當事人的煽風點火者:為什麼要去核實?娛樂新聞沒有必要去核實真假

此事被炒開之後,很快受到經濟更發達、媒體競爭更激烈的廣東媒體的熱捧。報導增加了很多繪聲繪色的「細節描寫」,比如「皇阿瑪」深夜如何賴在周璇房中不走、如何通過暗示表達「特殊要求」等等。這樣一來,「皇阿瑪」向周璇提出「性交易」要求一事更像是板上釘釘、確鑿無疑的了---可這些廣東記者又是如何知道這些細節的?

記者與一直在「關注」此事的廣州某報同行取得聯繫。記者問:「你是去了成都採訪過周璇麼?」他的回答是:「我沒去過成都,也沒採訪過周璇。」記者奇怪道:「那你文章中那麼多細節性描寫是怎麼來的?」對方笑了一陣才說:「是四川媒體報了這事後,我打電話給那邊的同行,他們跟我說的。」

記者又問到那個問題:「真實是新聞的第一訴求。在報導涉及普通人隱私的事件時,媒體都會儘可能地去核實,以免惹出官司,可從這件事看,為什麼沒有哪家報紙有這樣的舉動?」他的回答出人意料:「為什麼要去核實?娛樂新聞沒有必要去核實真假!」按他的說法,娛樂圈這樣的事並不少見,基本上都是只有當事人雙方、沒有第三者旁證的事情,即使想核實也很困難,所以每次遇到這樣的事大家都會先捅出來,等影響擴大後再接著炒。

記者不甘心:「難道娛樂新聞就能游離於新聞規律之外?」這位同行說:「從理論上說當然不是這樣,但是事實卻是如此。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讀者就喜歡看這種事兒!」

■最早將此事做成網上專題的搜狐娛樂:炒這事其實也沒傷害到誰,當事人、媒體、受眾各得其所

在這次爆炒「皇阿瑪涉嫌性交易」事件中,網路媒體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搜狐網站最早將此事做成專題,每天將此事各方反應彙集在一起,此外網站還分別採訪了周璇和張鐵林。搜狐網站娛樂頻道的工作人員說,這是近一段時間以來最熱的專題。記者在該專題看到,僅網友留言就已超過了兩萬條。

對於熱炒「性交易」事件,搜狐方面覺得這對媒體來說沒有什麼可指責的。「我們的確就是在炒這件事,因為從網友的反應看,他們對這樣的事很關注,儘管未必會相信。」曾電話採訪了周璇的搜狐娛樂頻道工作人員王先生告訴記者,「其實無論這件事情後來被證明是真是假,都不會影響它成為一條受人關注的新聞。」

「我們之所以要炒這件事,是因為知道它不會傷害到哪一方:周璇不用說了,以前誰知道她是幹什麼的啊;媒體也是受益者,因為登了這樣的東西報紙肯定更好賣,點擊率也會更高;公眾在這件事中滿足了他們對明星私生活的好奇心,所以是各取所需。」

「那張鐵林呢,他又從中獲得了什麼?」記者問。

王先生說:「他雖然沒有獲得什麼,但也沒失去什麼;儘管這事在剛出來時對他名譽有影響,但是後來證明他其實並沒有做這樣的事,是清白的,這也就不是一件壞事了。」

事實證明,「各取所需」一詞聽著雖然有些刺耳,卻也不是沒有道理。7月5日,周璇在放話「與張鐵林和解」的同時,還借《天府早報》披露出如下信息---

對於自己今後的打算:把第二本書《我的星路》寫完,然後把單曲《被回憶寵壞》盡快推出來,以報答歌迷的支持,而對於其他的事情不會再感興趣。此外記者還得知,她那本自傳在「性交易」事件前後的銷售量也有強烈的對比。

■誰沒有「搭理」此事:這件事從一發生時就覺得是無聊的炒作

6月28日到7月5日這一週正是「性交易」事件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幾天,就連國外媒體也注意到了這件事。中新社網站日前引述了澳大利亞一媒體對此事的評論:「不知中國的媒體是不是病了,竟然將一件明顯是利用中國媒體浮躁情緒來炒作自己的假話連篇的做秀,當做緋聞大肆渲染,搞得沸沸揚揚,令主角一夜之間知名度大增名揚天下。」

其實這話過於絕對,國內仍有很多媒體從頭到尾就一直沒「搭理」此事,尤其是那些最具影響力的嚴肅媒體,更對此事嗤之以鼻。《中國青年報》一位記者就說:「這事剛出來我就覺得是無聊的炒作,兩年前不也有過類似的一齣戲麼,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模特藉著與一位著名導演的緋聞迅速出名,現在的情形跟當時如出一轍。熱鬧了半天,證明果然是一場鬧劇,報導這樣的事情,只會損害媒體形象!」

記者在搜狐、新浪等網站上看到,不少網民都認為國內某些「娛記」跟國外「狗仔隊」已經越來越像:在題材選擇上不管是否噁心,只求轟動效應;瞄準受人關注的明星隱私,沒事也要「造」出點事。

而北京一位資深娛樂新聞同行告訴記者的話更是驚人:「有時國外『狗仔隊』比有的國內娛記『素質』高多了!要是在國外發生這種事,在沒拍到現場照片或拿到錄音等關鍵性證據之前,『狗仔隊』還不敢寫,因為這會惹官司。但是這件事呢?周璇的照片和錄音根本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娛記卻敢大炒特炒。」

「另外,這種事一般當事人很少自己往媒體槍口上撞,而國內娛樂圈哪次不是由當事人先向記者『爆料』?兩年前模特名導緋聞是這樣,這次的『性交易』事件還是這樣,目的還不就是要出名麼!」

■冷眼旁觀的學者:「狼來了」的次數叫得越多,公眾就會越不相信你

當初面對媒體聲淚俱下的周璇目的達到後「班師回朝」,開始忙碌她的第二本書和單曲,臨走還不忘把「炒作」的屎盆子扣在媒體頭上。事情雖已結尾,然而它真的沒有傷害到什麼嗎?娛樂新聞是否真能不受新聞真實性原則約束而自由發揮?7月8日晚,記者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教授蔡雯。

蔡雯教授說:「你不覺得媒體的公信力是整件事情最大的受害方麼?報紙連篇累牘地報導,記者想盡辦法採訪,結果卻證明是一場鬧劇,稍有頭腦的讀者都會對此覺得無聊和厭煩,這樣必然損害媒體在讀者心目中的可信度,而這是媒體發展的最重要基礎。」

記者問:「連新聞系的學生都知道真實是新聞最重要的東西,可為什麼這個在時政、經濟等新聞領域都必須遵守的原則,到了娛樂新聞圈卻起不了多大作用?」

蔡雯的回答是:「只要是新聞就必須遵守真實性原則,娛樂新聞也是一樣。之所以會出現現在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國仍處在市場經濟發展初期,媒體市場競爭雖然激烈卻呈無序狀態,媒體尤其是娛樂媒體經常單純追求市場效應,為了吸引讀者『眼球』,不惜把那些低俗、無聊的東西當成新聞來『炒』。但是媒體的影響力不僅體現在對熱點事件的關注上,還體現在通過這種關注所傳達出的社會責任感上,所以你會發現絕大部分嚴肅的、有影響的媒體根本不會介入這樣的事情。」

記者又問:「兩年前模特名導緋聞事件發生後,媒體、公眾都意識到原來這是『炒作』,可這次『性交易』事件大家仍是如此關注,而娛樂圈肯定不會放棄『炒作』法寶,您認為媒體和讀者還會第三次踏入『同一條河』麼?」

蔡雯說:「不會。我覺得時間的推移以及媒體和公眾的逐漸成熟,人們會越來越厭煩這樣的事情。肯定會有這麼一天,娛樂圈又爆出什麼事,而所有的人都會下意識地說,這是『炒作』,不要去管它。一旦失去公眾的信任,類似的炒作自然也會不了了之。就像『狼來了』的寓言一樣,喊的次數越多,別人就會越不相信你。」

北京青年報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