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 李立三 郁達夫 百年婚戀透視社會巨變

發表:2003-06-15 18:1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話題,而名人的婚戀更是大眾注目的焦點。《百年婚戀》以歷史人物的婚姻及戀情為枝蔓,編織中國20世紀百年間,各種人物的婚戀脈絡,在展示百年來婚俗變遷的同時,透過婚姻這個最普通的生活視角,折射出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巨變。

  陽光衛視《百年婚戀》中的婚戀故事選取了二十世紀一百年中最經典、最感人的情感片段,故事的主人翁既有末代皇帝溥儀、維新派領袖梁啟超、大教育家蔡元培等赫赫有名的歷史名人,也有文學巨匠魯迅、郭沫若、胡適等人,更包括阮玲玉、周璇等演藝明星。

  在講述這些婚戀故事的同時,節目同時表現了中國百年來婚姻法的發展變化,以及百年來存在過的多種婚姻形式,如:妻妾成群的婚姻、童養媳婚姻、跨國婚姻、老年婚姻、同居等。中國20世紀百年來婚俗的變化,也是該系列節目的一個主要內容。本版今天向大家介紹這套節目中的幾個故事。蔡元培三次婚姻兩張徵婚啟事

蔡元培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清廉正直,耿介拔俗,被毛澤東譽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一生經歷了三次婚姻,這三次婚姻正好印證了蔡元培一生思想的變革,也印證了中國近代史的變遷。

  第一次婚姻父母之命性格不合婚姻:舊式

  1889年,蔡元培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蔡元培的第一次婚姻,可以說完全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舊式婚姻,此時的蔡元培在婚禮之前甚至從來沒有和王昭見過面。王昭有潔癖,而且花錢極節省,但蔡元培卻生性豪放、不拘小節,他更有大男子主義,常常要求王昭在所有事情上對他無條件服從,兩人婚後經常發生口角。

  1900年,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蔡元培開始重新思考女權的定義,他寫出了《夫妻公約》,重新調整與妻子王昭的關係,這對結婚十多年的夫妻逐步互相理解、修復感情的裂痕。可惜好景不長,就在這一年王昭因病離開了人世。

  第二次婚姻一幅畫結緣作畫人婚禮:開演說會代替鬧洞房

  王昭去世的時候蔡元培剛滿33歲,在江浙一帶的知識界已經頗有名氣了,來他家裡提親的人踏破了門檻。蔡元培面對紛至沓來的媒人,磨濃墨、鋪素箋,揮毫寫下了一張徵婚啟事貼在書房的牆壁上。他提出了五個條件:第一,是不纏足的女性;第二,是識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麼妻子可以改嫁;第五,就是意見不合可以離婚。不纏足、再嫁、離婚這些驚世駭俗的字眼,竟出自翰林之手,消息傳開來,一時間沸沸揚揚,媒人們頓時一個個退避三舍。

  也許是姻緣天定,蔡元培在杭州辦學的時候,有一天在朋友家看到一幅工筆畫,線條秀麗、題字極有功底。他一打聽,作者是江西名士黃爾軒的女兒黃世振,又名仲玉。黃仲玉出身書香門第,不但天足、識字而且精通書畫、孝敬父母,完全符合蔡元培的擇偶標準,於是他請朋友從中撮合。

  1902年元旦,蔡元培在杭州舉辦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禮。這次婚禮中西合璧。蔡元培用紅幛綴成「孔子」二字,代替懸掛三星畫軸的傳統,以開演說會的形式代替鬧洞房。

  1907年,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開始了他四年海外留學的生活。在德四年,他編著了《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由最初的大男子主義思想,轉變成為尋求婦女平等權利的鬥士,他的第二位夫人黃仲玉可謂對此作用不小。

  1920年底,蔡元培由北京大學派遣去歐洲考察。就在這期間,黃仲玉去世。

  第三次婚姻相差24歲的師生戀婚禮:蘇州留園拍婚紗照

  此時的蔡元培已經54歲了,時任北大校長的他日常事務繁多。出於工作和家庭的需要,蔡元培不得不再次續娶,他再次提出自己的條件:一、本人具備相當的文化素質;二、年齡略大;三、熟諳英文,能成為研究助手。

  這時一個名叫周峻的女孩子,走進了他的生活。周峻是蔡元培先生原來在上海成立的愛國女校的一位學生,這位學生對蔡元培先生一直抱有一種敬佩與熱愛的情感,她一直到33歲還沒有結婚,這在當時的中國是難以想像的。當時蔡元培和周峻兩人年齡相差有24歲。1923年7月10日,蔡元培和周峻在蘇州留園舉行了隆重的婚禮,這是蔡元培的第三次婚禮,這次的婚禮完全是現代文明式的。

  當時蔡元培到周峻下榻的賓館迎接周峻之後,兩人一起到蘇州留園拍攝了結婚照片,當時的蔡元培西裝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紗。在婚禮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講述了他和周峻的戀愛經過。

  婚後第十天,蔡元培和周峻攜子女赴歐洲學習。周峻在相夫教子之餘攻讀西洋美術課程,她把對蔡元培的愛傾注在她的作品--《蔡元培半身像》中。而蔡元培則在上面題詩一首「惟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

  1940年3月5日,也就是離周峻50歲生日還差兩天的時候,蔡元培在香港因病逝世。李立三屢經監獄考驗的異國戀

 在1930年的動盪時局中,才子佳人的故事還在繼續上演,但也有人置身於政治鬥爭的浪尖,甘願為革命而拋灑熱血,他就他就是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李立三。革命浪漫主義吸引俄國姑娘時間:1930--1936年地點:莫斯科

李立三曾和劉少奇一起領導了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領導了震驚中外的「五卅運動」。他還參與並領導了八一南昌起義,一度成為中國革命史上叱風雲的人物。
  
  1930年,李立三去了莫斯科,這一去就是十五年,但就是在這裡,他遇到了無論在何種困境中始終伴隨他的妻子李莎。在莫斯科,李立三和李莎開始相愛了。李莎喜愛鮮花,但當時的李立三買不起,他常常為此感到遺憾。李莎喜歡看話劇、芭蕾舞和音樂會,李立三就陪她去,雖然他對古典交響樂十分陌生,可只要是李莎喜歡的,他每次必到。李立三身上最吸引李莎的,就是他的那種革命浪漫主義精神和驚人的意志力。在她的眼裡,李立三有著中國人特有的含蓄自製的性格,但也正是這種微妙的表達方式,使她觸摸到了那內在的激情與火焰。

  1936年,李立三和李莎結婚了。挨個監獄找丈夫時間:1938、1939年地點:莫斯科

  1934年的冬天,蘇聯掀起了著名的「肅反」運動,許多革命元老、紅軍將領被戴上「反黨托派」、「反革命」、「外國間諜」的帽子。大批居住在蘇聯的共產國際的外國人,也不能倖免。李立三也被列入黑名單。1938年2月的一個凌晨,天還沒亮就有人敲門,背著槍的人走進來,向李立三出示了一張逮捕證,說:「你被逮捕了。」

  李莎承受著來自學校和周圍人群的巨大壓力。在學校的批鬥會上,有人要李莎和丈夫劃清界限,李莎卻堅持認為李立三是個好人,她因此被開除了團籍。

  連續四個月,李莎到每個監獄去詢問。在尋找丈夫的過程中,李莎時常聽到各種關於囚犯被處死或流放的消息,這些傳聞令她心驚膽寒。

  終於有一天當她再一次站到某座監獄的窗口時,卻意外地得到了答覆,李立三就被關押在這裡。但她不能探監,只允許每月送去50盧布的生活費。這份來自妻子的關懷,使當時身處絕境的李立三,有了繼續生存下去的力量。當1939年的十月革命節到來時,李莎得到了一份意外的禮物--那就是自己心愛的丈夫的出獄。九年之後等來一紙遺書時間:1946--1976年地點:中國

  1946年,日本投降後,李立三再也按捺不住回國的渴望,踏上了闊別十五年的祖國大地。不久,李莎帶著孩子也來到中國。從那以後,李莎再也沒有離開過李立三。

  1962年,中蘇關係惡化,有人向中央誣告說,李莎與蘇聯大使館關係密切,並有修正主義言論。李立三專門給周恩來寫了一封長信,堅決表示不會與李莎分離。1964年,李莎放棄了蘇聯國籍,正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

  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6月19日,李立三被造反派從家中帶走,從此下落不明。兩天後的一次批鬥會上,李莎最後一次見到心愛的丈夫。第二天,李莎和兩個女兒一起被捕,關入秦城監獄。

  在長達九年的牢獄生活中,李莎得不到半點丈夫的消息,但她始終懷著希望。可是九年之後,她等來的只是一紙死亡證明書和一封李立三自殺前寫下的遺書:「最最敬愛的領袖毛主席,我現在走上了自殺叛黨的道路。沒有任何辦法去辯解自己的罪行,只有一點,就是我和我的全家沒有做過任何裡通外國的罪行。」

  李立三的冤案終於在1975年得到平反,他被恢復名譽,平反昭雪。李立三的一生是坎坷而多難的,但他也是幸運的,因為在無數次人生磨難與挫折中,他始終擁有一份來自妻子的堅貞的愛情。這份來自俄羅斯的愛在殘酷的政治考驗中,顯示了它的珍貴和崇高。戰亂摧毀著人的生命,也孕育著愛和希望。郁達夫看見王映霞他變得揮金如土
 和許多二十世紀初的著名文人一樣,郁達夫的第一次婚姻是被母親包辦的。1920年,當他被母親匆匆召回家鄉完婚時,娶來了一位也算是知書達禮、頗有才情的賢惠女子--孫荃。


  和許多二十世紀初的著名文人一樣,郁達夫的第一次婚姻是被母親包辦的。1920年,當他被母親匆匆召回家鄉完婚時,娶來了一位也算是知書達禮、頗有才情的賢惠女子--孫荃。

  1927年初郁達夫到了上海。那一天,在上海尚賢坊的一個朋友家裡,郁達夫第一次見到了那個對他後半生發生了重要影響的女人--王映霞。但也正是在同一天,郁達夫收到妻子孫荃寄來的皮袍子,心中十分感激,還盤算著要寫一篇小說,賣幾個錢寄回家中。當然,王映霞長得很漂亮,比較符合郁達夫心目當中理想的女性。王映霞是一個新式女性,受過新式教育,思想比較開放,比較開明,郁達夫看了以後覺得這個女孩子很特別。陷入熱戀的郁達夫,這時突然燃燒起了對現實生活的熱情。他感到,如果能得到王映霞的愛,此後的創作力恐怕要更強。

  他終日徘徊在王映霞樓下,一向生活拮据的他突然變得揮金如土,他與王映霞的戀愛方式不是花前月下的清幽境界,而是上高級飯館,看好萊塢電影,盡情地追趕著摩登都市的時尚。但是年輕美麗而又受過新式教育的王映霞面對這位比自己大十幾歲家有妻兒的著名作家始終處於矛盾彷徨之中。

  八.一三事變後,郁達夫與王映霞從上海遷到杭州,並建起一座風雨茅廬。王映霞還為郁達夫生下兩個兒子,但雙方的性格矛盾日益激化,家庭爭吵越來越多。1936年郁達夫為參加抗戰活動南下福州,留下王映霞獨自帶著孩子和老母在漫天烽火中逃難。兵荒馬亂的戰爭歲月,正是妻子最需要丈夫在身邊共渡難關的時刻,而郁達夫的遠走,使王映霞感到郁達夫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丈夫。可郁達夫在福州聽到的卻是王映霞與第三者關係不正常的流言,這個傳聞深深地刺傷了郁達夫,令夫妻關係面臨崩潰。深感委屈的王映霞一氣之下離家出走,而性格衝動的郁達夫則在大公報上登出尋妻啟事。

  1938年,郁達夫應星洲日報的邀請來到新加坡參加抗日宣傳工作,王映霞帶著他們的長子郁飛也一同來到新加坡。1939年,郁達夫在香港《大風旬刊》上發表著名的《毀家詩記》,公開披露了他與王映霞之間的情感恩怨,並且痛心疾首地指出王映霞在情感上對他的背叛,是導致「毀家」的重要原因。《毀家詩記》最終導致了二人的分手。1940年,王映霞與郁達夫在新加坡協議離婚。這對曾被喻為「富春江上神仙侶」的才子佳人,就這樣以彼此怨恨的方式分手了。離婚後的郁達夫始終流浪在南洋一帶,1942年,他流落到了蘇門答臘島,與一位當地的華裔女子結婚。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時,郁達夫被日本憲兵殺害,終年只有49歲。


信報記者王健/整理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