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卫视《百年婚恋》中的婚恋故事选取了二十世纪一百年中最经典、最感人的情感片段,故事的主人公既有末代皇帝溥仪、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大教育家蔡元培等赫赫有名的历史名人,也有文学巨匠鲁迅、郭沫若、胡适等人,更包括阮玲玉、周璇等演艺明星。
在讲述这些婚恋故事的同时,节目同时表现了中国百年来婚姻法的发展变化,以及百年来存在过的多种婚姻形式,如:妻妾成群的婚姻、童养媳婚姻、跨国婚姻、老年婚姻、同居等。中国20世纪百年来婚俗的变化,也是该系列节目的一个主要内容。本版今天向大家介绍这套节目中的几个故事。蔡元培三次婚姻两张征婚启事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清廉正直,耿介拔俗,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这三次婚姻正好印证了蔡元培一生思想的变革,也印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第一次婚姻父母之命性格不合婚姻:旧式
1889年,蔡元培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蔡元培的第一次婚姻,可以说完全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此时的蔡元培在婚礼之前甚至从来没有和王昭见过面。王昭有洁癖,而且花钱极节省,但蔡元培却生性豪放、不拘小节,他更有大男子主义,常常要求王昭在所有事情上对他无条件服从,两人婚后经常发生口角。
1900年,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蔡元培开始重新思考女权的定义,他写出了《夫妻公约》,重新调整与妻子王昭的关系,这对结婚十多年的夫妻逐步互相理解、修复感情的裂痕。可惜好景不长,就在这一年王昭因病离开了人世。
第二次婚姻一幅画结缘作画人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
王昭去世的时候蔡元培刚满33岁,在江浙一带的知识界已经颇有名气了,来他家里提亲的人踏破了门槛。蔡元培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磨浓墨、铺素笺,挥毫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的墙壁上。他提出了五个条件: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识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么妻子可以改嫁;第五,就是意见不合可以离婚。不缠足、再嫁、离婚这些惊世骇俗的字眼,竟出自翰林之手,消息传开来,一时间沸沸扬扬,媒人们顿时一个个退避三舍。
也许是姻缘天定,蔡元培在杭州办学的时候,有一天在朋友家看到一幅工笔画,线条秀丽、题字极有功底。他一打听,作者是江西名士黄尔轩的女儿黄世振,又名仲玉。黄仲玉出身书香门第,不但天足、识字而且精通书画、孝敬父母,完全符合蔡元培的择偶标准,于是他请朋友从中撮合。
1902年元旦,蔡元培在杭州举办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礼。这次婚礼中西合璧。蔡元培用红幛缀成“孔子”二字,代替悬挂三星画轴的传统,以开演说会的形式代替闹洞房。
1907年,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开始了他四年海外留学的生活。在德四年,他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由最初的大男子主义思想,转变成为寻求妇女平等权利的斗士,他的第二位夫人黄仲玉可谓对此作用不小。
1920年底,蔡元培由北京大学派遣去欧洲考察。就在这期间,黄仲玉去世。
第三次婚姻相差24岁的师生恋婚礼:苏州留园拍婚纱照
此时的蔡元培已经54岁了,时任北大校长的他日常事务繁多。出于工作和家庭的需要,蔡元培不得不再次续娶,他再次提出自己的条件:一、本人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二、年龄略大;三、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
这时一个名叫周峻的女孩子,走进了他的生活。周峻是蔡元培先生原来在上海成立的爱国女校的一位学生,这位学生对蔡元培先生一直抱有一种敬佩与热爱的情感,她一直到33岁还没有结婚,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难以想象的。当时蔡元培和周峻两人年龄相差有24岁。1923年7月10日,蔡元培和周峻在苏州留园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这是蔡元培的第三次婚礼,这次的婚礼完全是现代文明式的。
当时蔡元培到周峻下榻的宾馆迎接周峻之后,两人一起到苏州留园拍摄了结婚照片,当时的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在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的恋爱经过。
婚后第十天,蔡元培和周峻携子女赴欧洲学习。周峻在相夫教子之余攻读西洋美术课程,她把对蔡元培的爱倾注在她的作品--《蔡元培半身像》中。而蔡元培则在上面题诗一首“惟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
1940年3月5日,也就是离周峻50岁生日还差两天的时候,蔡元培在香港因病逝世。李立三屡经监狱考验的异国恋
在1930年的动荡时局中,才子佳人的故事还在继续上演,但也有人置身于政治斗争的浪尖,甘愿为革命而抛洒热血,他就他就是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李立三。革命浪漫主义吸引俄国姑娘时间:1930--1936年地点:莫斯科
李立三曾和刘少奇一起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他还参与并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一度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叱风云的人物。
1930年,李立三去了莫斯科,这一去就是十五年,但就是在这里,他遇到了无论在何种困境中始终伴随他的妻子李莎。在莫斯科,李立三和李莎开始相爱了。李莎喜爱鲜花,但当时的李立三买不起,他常常为此感到遗憾。李莎喜欢看话剧、芭蕾舞和音乐会,李立三就陪她去,虽然他对古典交响乐十分陌生,可只要是李莎喜欢的,他每次必到。李立三身上最吸引李莎的,就是他的那种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和惊人的意志力。在她的眼里,李立三有着中国人特有的含蓄自制的性格,但也正是这种微妙的表达方式,使她触摸到了那内在的激情与火焰。
1936年,李立三和李莎结婚了。挨个监狱找丈夫时间:1938、1939年地点:莫斯科
1934年的冬天,苏联掀起了著名的“肃反”运动,许多革命元老、红军将领被戴上“反党托派”、“反革命”、“外国间谍”的帽子。大批居住在苏联的共产国际的外国人,也不能幸免。李立三也被列入黑名单。1938年2月的一个凌晨,天还没亮就有人敲门,背着枪的人走进来,向李立三出示了一张逮捕证,说:“你被逮捕了。”
李莎承受着来自学校和周围人群的巨大压力。在学校的批斗会上,有人要李莎和丈夫划清界限,李莎却坚持认为李立三是个好人,她因此被开除了团籍。
连续四个月,李莎到每个监狱去询问。在寻找丈夫的过程中,李莎时常听到各种关于囚犯被处死或流放的消息,这些传闻令她心惊胆寒。
终于有一天当她再一次站到某座监狱的窗口时,却意外地得到了答复,李立三就被关押在这里。但她不能探监,只允许每月送去50卢布的生活费。这份来自妻子的关怀,使当时身处绝境的李立三,有了继续生存下去的力量。当1939年的十月革命节到来时,李莎得到了一份意外的礼物--那就是自己心爱的丈夫的出狱。九年之后等来一纸遗书时间:1946--1976年地点:中国
1946年,日本投降后,李立三再也按捺不住回国的渴望,踏上了阔别十五年的祖国大地。不久,李莎带着孩子也来到中国。从那以后,李莎再也没有离开过李立三。
1962年,中苏关系恶化,有人向中央诬告说,李莎与苏联大使馆关系密切,并有修正主义言论。李立三专门给周恩来写了一封长信,坚决表示不会与李莎分离。1964年,李莎放弃了苏联国籍,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6月19日,李立三被造反派从家中带走,从此下落不明。两天后的一次批斗会上,李莎最后一次见到心爱的丈夫。第二天,李莎和两个女儿一起被捕,关入秦城监狱。
在长达九年的牢狱生活中,李莎得不到半点丈夫的消息,但她始终怀着希望。可是九年之后,她等来的只是一纸死亡证明书和一封李立三自杀前写下的遗书:“最最敬爱的领袖毛主席,我现在走上了自杀叛党的道路。没有任何办法去辩解自己的罪行,只有一点,就是我和我的全家没有做过任何里通外国的罪行。”
李立三的冤案终于在1975年得到平反,他被恢复名誉,平反昭雪。李立三的一生是坎坷而多难的,但他也是幸运的,因为在无数次人生磨难与挫折中,他始终拥有一份来自妻子的坚贞的爱情。这份来自俄罗斯的爱在残酷的政治考验中,显示了它的珍贵和崇高。战乱摧毁着人的生命,也孕育着爱和希望。郁达夫看见王映霞他变得挥金如土
和许多二十世纪初的著名文人一样,郁达夫的第一次婚姻是被母亲包办的。1920年,当他被母亲匆匆召回家乡完婚时,娶来了一位也算是知书达礼、颇有才情的贤惠女子--孙荃。
和许多二十世纪初的著名文人一样,郁达夫的第一次婚姻是被母亲包办的。1920年,当他被母亲匆匆召回家乡完婚时,娶来了一位也算是知书达礼、颇有才情的贤惠女子--孙荃。
1927年初郁达夫到了上海。那一天,在上海尚贤坊的一个朋友家里,郁达夫第一次见到了那个对他后半生发生了重要影响的女人--王映霞。但也正是在同一天,郁达夫收到妻子孙荃寄来的皮袍子,心中十分感激,还盘算着要写一篇小说,卖几个钱寄回家中。当然,王映霞长得很漂亮,比较符合郁达夫心目当中理想的女性。王映霞是一个新式女性,受过新式教育,思想比较开放,比较开明,郁达夫看了以后觉得这个女孩子很特别。陷入热恋的郁达夫,这时突然燃烧起了对现实生活的热情。他感到,如果能得到王映霞的爱,此后的创作力恐怕要更强。
他终日徘徊在王映霞楼下,一向生活拮据的他突然变得挥金如土,他与王映霞的恋爱方式不是花前月下的清幽境界,而是上高级饭馆,看好莱坞电影,尽情地追赶着摩登都市的时尚。但是年轻美丽而又受过新式教育的王映霞面对这位比自己大十几岁家有妻儿的著名作家始终处于矛盾彷徨之中。
八·一三事变后,郁达夫与王映霞从上海迁到杭州,并建起一座风雨茅庐。王映霞还为郁达夫生下两个儿子,但双方的性格矛盾日益激化,家庭争吵越来越多。1936年郁达夫为参加抗战活动南下福州,留下王映霞独自带着孩子和老母在漫天烽火中逃难。兵荒马乱的战争岁月,正是妻子最需要丈夫在身边共渡难关的时刻,而郁达夫的远走,使王映霞感到郁达夫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丈夫。可郁达夫在福州听到的却是王映霞与第三者关系不正常的流言,这个传闻深深地刺伤了郁达夫,令夫妻关系面临崩溃。深感委屈的王映霞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而性格冲动的郁达夫则在大公报上登出寻妻启事。
1938年,郁达夫应星洲日报的邀请来到新加坡参加抗日宣传工作,王映霞带着他们的长子郁飞也一同来到新加坡。1939年,郁达夫在香港《大风旬刊》上发表著名的《毁家诗记》,公开披露了他与王映霞之间的情感恩怨,并且痛心疾首地指出王映霞在情感上对他的背叛,是导致“毁家”的重要原因。《毁家诗记》最终导致了二人的分手。1940年,王映霞与郁达夫在新加坡协议离婚。这对曾被喻为“富春江上神仙侣”的才子佳人,就这样以彼此怨恨的方式分手了。离婚后的郁达夫始终流浪在南洋一带,1942年,他流落到了苏门答腊岛,与一位当地的华裔女子结婚。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时,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终年只有49岁。
信报记者王健/整理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