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尼國家安全委員會」將給美中關係打一個「楔子」

作者:陳雅莉 發表:2003-05-21 16:5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目前華盛頓在外交政策制定方面「圈內人」會注意到的一個變化是副總統尼正在膨脹的、被人戲稱為「切尼國家安全委員會」。美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或NSC)是直接向總統匯報重大安全事務的機構,目前的負責人是賴斯女士,這一機構在美國外交政策制定中一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切尼自己說自己的「國安會」和克林頓任內的戈爾副總統相比屬於「正常」,但是事實遠非如此。戈爾的「參謀」班底比切尼要小得多,其實戈爾在外交政策方面當時真正依仗的只有一個人,里昂.弗爾斯(Leon Fuerth)。

相比之下,切尼的「參謀」班子大得多,切尼的「參謀總長」路易斯.裡比(Lewis "Scooter" Libby)到處從中情局、國務院和五角大樓挖人,比如亞洲問題專家斯蒂夫.耶茨(Steve Yates)和將要進入「切尼國安會」的傅萊堡。切尼的「參謀」班子可能對正牌的國安會構成威脅的一點還在於切尼手下的顧問出名地具有全球戰略眼光,他們在政策原則上比較一致,不容易在具體外交政策方面搖擺,還有就是聲調統一。賴斯領導的國安會致命的弱點就是在重大外交政策方面無法找到共識,比如在北朝鮮政策問題上至今還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聲音。賴斯的國安會目前在外交政策中處於下風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拉姆斯菲爾德的五角大樓同鮑威爾的國務院意見不合,這使得必須在他們之間找到政策平衡點的國安院備受兩者的「狂轟濫炸」。

無論如何,華盛頓政策制定是一個「叢林」世界,國安會做不了的會有人想方設法接手做。「切尼國安會」將是一個外交政策領域躍躍欲試的重頭角色。站在中東民主化政策之後、同鮑威爾關係密切的政策計畫辦公室主任理查德.哈斯(Richard Haass)最近的離職會進一步為「切尼國安會」讓出權力空間。

「切尼國安會」的新人:傅萊堡

 

<照片/出自普林斯頓大學伍德羅.威爾遜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

《華盛頓觀察》週刊在聽到傅萊堡被切尼提名之後即刻同他聯繫專訪事宜,但是遭到他的婉拒。傅萊堡說「因為即將進入政府,所以不便接受任何媒體的採訪」。在提到「《華盛頓觀察》週刊是一份有意思的刊物」的同時,傅萊堡說希望《華盛頓觀察》週刊的專訪可以等他一年之後,也就是2004年6月,卸任時再做。

雖然無法面談,但是回顧傅萊堡在普林斯頓大學所作的報告和他在近一兩年發表的文章,傅萊堡對華盛頓對華政策的影響應該讓北京捏一把汗。

剛剛被提名、將於今年六月份正式擔任美國副總統切尼的副國家安全顧問兼政策計畫主任的傅萊堡(Aaron Friedberg)從哈佛大學政府系取得博士學位,從1987年開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伍德羅.威爾遜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Woodrow Wilson School of Publ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教書。他於1992年在普大創辦了國家安全研究項目。

47歲的傅萊堡著有兩本很有學術份量的書,一本書是關於英國在20世紀之初的衰落,書名為《疲倦的巨人:1895-1905不列顛和相對衰落的經驗》(The Weary Titan: Britain and the Experience of Relative Decline, 1895-1905)被授予埃德加.S.傅尼斯獎( Edgar S. Furniss Award),從而成為該獎項的第一位因為撰寫國家安全研究題材而獲該獎的作者。另一本是關於美國的冷戰戰略,書名為《在城堡國家的陰影之下》(In the Shadow of the Garrison State)。雖然傅萊堡的書更多地檢查歷史,但是他更為出名的是作為全球戰略理論家。他在1998年所著的(Ripe for Rivalry),對亞洲安全走向看法極為悲觀,基本觀點就是亞洲的今天就是歐洲的昨天。傅萊堡是國家亞洲研究局「亞洲戰略」年度報告的作者之一,在2001-2002年擔任美國國會圖書館以亨利.基辛格命名的第一屆外交政策和國際關係研究主任。

傅萊堡:「小心中國崛起」

傅萊堡屬於「小心中國崛起」的一派,他對中國過去二十年來經濟和政治方面的開放沒有多少讚賞,而這一觀點在9/11之後也沒有改變。他在2002年英國戰略國際研究所出版的《生存》(Survival)雜誌春季刊上發表的題為《9/11和中美關係的未來》的文章中說,雖然中美關係在9/11恐怖主義襲擊之後短期內不會惡化,甚至會有所改進,但是長期內,中美這兩個太平洋強國,因為本身具有的政治體制的分期,在國際體制中所處的位置,反而可能會因為9/11事件加強戰略性敵對鬥爭。

傅萊堡舉出中美之間並沒有因為9/11的發生和面對共同的敵人而改變的具體問題分歧包括人權,不擴散,國家導彈防禦和戰區導彈防禦以及對臺灣軍售。傅萊堡也認為9/11也沒有改變,反而進一步惡化了中美之間存在的根本而長期性的戰略分歧,這包括地緣政治的包圍、更咄咄逼人的日本和美國佔絕對優勢的軍事力量。

在2002年7月24日傅萊堡接受澳大利亞「今日世界」節目的採訪時說,「在過去十年期間,以冷戰的末尾和蘇聯的崩潰為開始,中國外交戰略瞄準穩定其內部邊境,以集中精力發展東部。中國的戰略學家看到最大挑戰來自西太平洋,即臺灣,日本和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存在。 他們(中國)真正尋求改進他們與俄羅斯的聯繫,與中亞各國的關係,甚至利益的觸角伸到南亞。中國不僅維護與巴基斯坦的聯繫,還在某種程度上改善它與印度的關係。 而9/11之後美國雖然不是一定故意去做,但是美國的行動方式我認為被許多中國人看作是在干涉他們發展穩定內部邊境的戰略舉動。」傅萊堡進一步解釋說美國在中亞擴大影響被中國看作是進入中國自己的「勢力範圍」,而這是中國人不高興看到也沒有在意料之內的事情,然而9/11之後,它就是發生了。

根據華盛頓時報 的一份報導,2001年7月包括傅萊堡在內的12位中國問題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在閱讀了無數份中央情報局的報告之後指責中情局關於中國的情報有偏見,問題主要包括「偏袒正在崛起的共產主義中國,對北京的共產主義政權(對美國)構成的國家安全威脅估計不足或錯誤解釋」。

這一專家由參議院情報委員會的副主席、阿拉巴馬共和黨參議員舍爾比(Sen. Richard C. Shelby)推動建立,由美國退休陸軍上將、前駐韓國美軍司令泰勒利(John Tilelli)領導,除了傅萊堡之外,還包括哈佛大學的斯蒂芬.羅森(Stephen Rosen),賓州大學的阿瑟.沃德倫(Arthur Waldron),前任美國駐中國大使李潔明(James Lilley),還有現在傳統基金會任職的、前任美國軍官拉里.沃澤(Larry Wortzel)。這一專家小組批評美國情報機構在對中國的分析「太軟」,但是因為這份報告絕密性質,具體批評無法瞭解。但是舍爾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公開稱中國是美國在經濟、軍事和政治方面等各個層面的競爭對手,大概代表了這一專家委員會的主流聲音。

傅萊堡:支持「先發制人」戰略

傅萊堡能夠進入切尼的「參謀」班子離不開他對小布希政府以先發制人為核心的國家安全戰略的鐵桿支持。他在2002年9月24日接受嘉裡.歐布萊恩(Kerry O』Brien)的採訪時,駁斥歐布萊恩關於美國沒有證據證明薩達姆將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對付美國的說法。傅萊堡說,「我們已經知道他(薩達姆)對他的敵人時用過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或化學武器。我們需要什麼更多的證據?我認為小布希主義的核心觀點是當我們在談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時候,我們付不起等待找到絕對的證據之後才行動。你要等找到敵人的確存心要攻擊你要等到什麼時候?這通常是要等到事後才能找到。而且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如果真的被使用的話,我們看到的將是成百萬上千萬的傷亡。」

如果同傅萊堡面對面打過交道的話,你可能並沒有覺得他有多可怕。在普林斯頓大學他是盡職盡責、兢兢業業的老師,不苟言笑但是有典型的學究氣質。有華盛頓的觀察家說傅萊堡不會是華府政策圈裡為自己的思想死纏爛打的官僚,所以其對美國對華政策的影響未必會有很大。但是一個可以同傅萊堡可以相比的是「先發制人」戰略的制定人、現任國防副部長的保羅.沃夫維茨,他也是學究出身,曾任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Johns Hopkins U.SAIS)的院長。這大概是全球戰略理論家進入政界的可怕之處,他們的思想一經定型,不容易被現實困難或實用主義所左右,可能其利無限,也可能其害無窮。

《華盛頓觀察》週刊,2003年第20期(總第36期),2003-5-21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