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中国儿童几乎无人愿当工人

发表:2007-05-01 04:5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北京的官方媒体指出,中国儿童愿意将来当工人的人数大量减少。不过,也有媒体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职业选择日趋多样化,当工人的人数减少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人民日报等一些中国媒体4月30号引述有关专家的报导说,在上海对4000户家庭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只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报导还引述另一次在2006年对1027名义务教育阶段的上海学生所作的调查发现,只有千分之一的受访者选择将来做工人。

*社会对工人存在偏见*

尽管报导表示,一些专家认为这样的调查数据有断章取意之嫌,但是包括一位技工学校教员在内的一些接受媒体采访的人承认,现在社会对工人存在偏见,工人的待遇偏低,导致人们不愿意做工人。

北京一家唱片公司的经纪人郭岚对此有同感。她认为,在一切向钱看的中国当前社会,工人阶级光荣已经成为过去的事情。她说:“说白了就是工人挣钱太少,太辛苦。可能会想做一些其他工作,或者做个小生意什么的,可能会比作工人轻松一点。而且他的生活质量,包括工人的群体,可能生活品质比较低。他们可能不会喜欢车间里的那种生活,因为现在大家的思想相对是比较开放的。”

郭岚还表示,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当工人。她说:“我可能会希望他从事比较高薪水的行业。我的孩子我可能会让他学一点艺术,因为我本身是学艺术的,我觉得这个行业工作起来也是比较有乐趣的。”

*与时俱进?*

在北京工作的媒体从业者曹晴认为,中国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转变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过程中,对工人这个概念的理解应该与时俱进。他说:“每一个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为这个社会作出贡献,其实就叫‘工人’。也不仅仅叫worker -- 工人,而叫working people -- 工作着的人们都可以叫工人。具体原因,很显然,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为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方式的转变,规定了人们的工作选择有很多种了。现在涌现的跨国公司、私企,有很多。所以,人们选择工作的空间,职业角色的变化也是非常多的。”

*工人阶级失去往日光环*

对于中国工人阶级正在失去往日的光环,以至于多数年青人不愿意当蓝领工人的情况,曹晴说,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人们不必对此过于关注。他说:“对中国来讲,以前的工人演变为现在各个公司的职员,叫蓝领、白领或者金领,这都是很正常的。现在有人还戏称,在大城市里边,在公司里边,不管你是白领还是金领,都叫打工的人。其实打工人,在一定意义上就可以理解为工人。”

这位自称在北京打工的媒体人士对正在显示极大创造力的农民在中国今后建设中的作用,充满了希望。曹晴说:“只要消除了城乡差别,农民自然而然地就挺起腰杆来了。其实,农民有很多是非常优秀的,不管是智慧方面,还是经商的才能方面,他们不仅把目光关注在工厂,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商业,乃至在文化、政治上面,他们都会有所作为的。”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