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在美國課堂裡遇到的最大挑戰

作者:林曉東 發表:2014-05-25 08:0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前幾天,我在去辦公室的路上遇到了小楊,她是今年哥大教育學院剛剛錄取的百位來自中國的碩士研究生之一。跟幾個月前她給我的感覺不同,這次她看起來很緊張,表情裡甚至帶有幾分痛苦。我關切地問她這三個多月的學習和生活進展如何。她說:「嗯,怎麼說呢,我很喜歡統計、編程、教育經濟學之類的課,因為課上老師講得很多,我也感覺很適應。但是,那些以課堂討論、口頭報告、小組辯論為主的課程簡直要把我逼瘋了。我一到星期二晚上就失眠,飯也吃不下,因為週三有兩門討論課。」我接著問她為什麼討論課讓她這麼痛苦。她說,「唉,我的那些美國同學都很擅長表達自己的想法,整堂課都聽他們不停地提問題、討論。而我呢,根本插不上嘴,光忙著聽他們在說什麼,好不容易我自己想出一些答案,下課鈴卻響了。唉,我感覺自己特別笨,連別人的話都不知道怎麼回答。」她接著說,「林教授,愁死我了。您說我該怎麼辦?其實不光我,我的好多中國同學都有類似的「討論課程恐懼症」,您快幫幫我們吧。」

為什麼美國的課堂喜歡討論式教學?

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已經深刻的體會到一點:美國的課堂充滿討論、辯論和自由提問。教授們鼓勵學生根據提前佈置的閱讀材料自由提問、深入分析、批判性地思考和吸收前人的觀點。這種教育方式背後蘊含的豐富理念至少可以歸納為兩點:一、學生不僅向老師學習,而且也應該儘可能多地與同學交流並互相學習,教授絕不是學生們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二、同學擁有和老師同等的提問與質疑的權利。

然而,很多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並不習慣這樣的理念和做法。在他們看來,學習就獲取正確答案或者標準答案,而課堂討論和互相提問始終沒有直接給出一個他們想要的答案,這怎麼能行?曾經有一個中國學生在開學幾週後來向我抱怨。她說:「林老師,我沒有從您的課裡面學到任何的東西,您的課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樣。」當我問其緣由的時候,她說:「您從不告訴我們任何答案,卻一直讓我們這些學生利用大好的課堂時間去討論。您也看到了,學生們對您指定的閱讀文章理解很不一樣,大家的看法似乎都有有道理的地方,討論來討論去,我不知道該聽誰的,更不清楚什麼才是正確的答案。您覺得這種討論有意義嗎?難道不是浪費時間嗎?我父母花了這麼多錢讓我來讀書,是讓我從頂尖教授那裡學習知識的,不是聽一幫同學談他們的個人看法的。」面對這位同學的問題和困惑,我首先表揚了她。因為她敢於和我交流、並直接提出她所遇到的問題。如果她不告訴我她的困境,我可能永遠無法幫助她解決眼前的問題和挑戰。我告訴她,勇於交流絕對比默默放棄要好得多,跟某些從不跟老師交流就直接退課的學生來說,她的做法已經說明她具備了起碼的溝通能力。接下來,如果她能再往前走一步,調整自己的定式思維和心態、盡力去適應美國課堂的授課方式,她的求學之路很可能會平坦許多。但是,這位中國學生後來的幾句話卻讓我非常驚訝:「林老師,我之所以來找您,說出我的困難,因為您也是中國人,我猜想您一定會理解我的苦衷和困難。如果您是一位美國教授,我會直接把課退掉,再去選一門我更習慣的課。」她的話讓我陷入了沉思。

像這位同學以及小楊這樣的中國留學生並非少數,他們在課堂上遇到的問題也往往具有共性,不善於參與課堂討論就是典型的問題之一。而且,他們會錯誤地默認美國教授不會理解或幫助國際學生解決遇到的困難。面臨困難的時候,中國學生往往只知道尋找來自同一文化背景的、熟悉的對象傾訴,尋求幫助。他們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點:不論是同文化背景還是跨文化背景,只要通過充分有效的溝通,很多問題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決。這一點,我在前幾期的專欄中也討論過。

確保在美學習成功的三大必要能力

前不久,我請35位美國大學教授回答了兩個問題。這些教授執教於美國各地不同類型的大學,所教授的課程涉及科學、人文、商科和工程等等,他們的回答可以比較全面地代表美國教授的普遍看法。第一個問題:在你們的課堂上,中國學生經常遇到哪些困難?第二,你會建議中國學生提高自己的哪些技能,從而讓他們在學術上獲得成功?

歸納這些教授們的答案,有三種技能是所有教授都提到的。第一,良好的寫作能力;第二,提出問題並批判性思考問題的能力;第三,良好的表達和溝通能力,特別是跟教授和同學。下面,我們對這三種能力進行更為詳盡的分析。

(1)良好的寫作能力

「坦率的講,寫作對每個學生來說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光中國學生覺得難,每一個學生都覺得難。」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Siegal教授這樣回答。我完全贊同他的這一觀點。但為什麼中國學生覺得寫學術文章尤其難呢?西北大學[微博]經濟系的Voli教授的回答很給我們啟發,「大多數中國學生學習都很勤奮刻苦,他們也很聽話。我佈置的任何作業他們都會盡全力完成。然而,他們只是把我告訴他們的或者書上說的寫下來,他們太習慣於複述別人的觀點,卻不能說出自己的故事、形成自己的觀點。這是最大的問題——沒有自己的觀點。」

我問過許多中國學生為什麼覺得寫作難。他們的回答如出一轍,「我們在本科的時候沒怎麼寫過這樣的東西,老師也沒教過該如何寫學術的文章。」從學生們交上來的論文來看,他們確實需要提高寫學術性論文的能力,好多學生要麼無法明確地提出自己的觀點,要麼不知道如何佐證自己的看法。看來,我們有必要反思一下如何在大學階段繼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特別是寫學術性論文的能力。

是不是英語的能力限制了他們的寫作水平?我把這個問題提給很多教授。他們都說,英文水平確實會有所影響,但是還有更重要的兩個因素:大量閱讀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美國讀書的中國學生常常抱怨教授們佈置的閱讀材料太多了。確實,在美國讀大學或者研究生,每週的閱讀量動輒就上百頁。一個歷史系的教授告訴我,每兩週讀一本厚厚的大部頭著作對她的學生來說是家常便飯。範德比爾特大學工程學院的Jonnason教授說,「要想寫得好,首先要多讀。一個讀過50本書的人肯定比只讀過2本的人寫得好。」

此外,不少美國教授指出,工作經驗和社會經歷的不足也導致了中國學生在寫文章的時候很難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其實,必要的社會實踐和經歷不僅是文學創作者不可或缺的條件,對學術寫作同樣也有很大的幫助。

(2)提出問題並批判性思考問題的能力

多位教授在問卷回答中指出,中國學生在課上需要更主動更積極地參與,而不是被動地坐在那裡聽。他們需要有質疑能力,需要問問自己哪些證據可以證明或者證偽前人或者其他人提出的觀點。對於中國學生習慣以考試成績高低論優劣的思維模式,這些教授們頗有微詞也頗為擔心。他們認為考試分數決不是唯一尺度,學生思考能力的提高是評判學習效果重要指標。斯坦福大學心理系的Johnson教授說,「如果你的目標是創新,你的美國教授肯定願意跟你一起合作或者協助你。但是,這需要你有尖銳的看問題的眼光去質疑已有的知識,而不是重複那些別人已經發現的理論。」一位紐約大學的教說,「中國學生很善於總結,但不善於批評、分析和提出自己的觀點。」

為什麼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對我們如此重要?這是因為提問讓我們可以把閱讀從靜態的、單向的看變為動態的、雙向的交流,是一個深度理解的過程。提出問題的過程,讓我們可以思考所讀內容的表達是否清楚明白,是否符合邏輯,是否還有其他更為恰當的傳遞信息的方法。這就是為什麼簡單的記錄和抄寫只能是膚淺的理解,而提問或者批評指摘才能帶來深入的思考。

提問除了對理解學術文章大有裨益,對於有效的社會性交流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首先,提問可以幫助交談雙方發現共識所在,這在協作或者團隊性合作中尤其重要。其次,提問有利於控制話題的走向。還是以課堂討論為例,通過提問可以幫助你把話題轉移到自己擅長的方向上來,實現了成功的話題轉移還擔心自己無話可說嗎?事實說明,許多中國學生覺得參與課堂討論難也跟他們不會問問題有關。第三,提問可以讓交流的目標更加明確,讓交流的過程更加有效,可以避免雞同鴨講的狀況。

(3)良好的表達和溝通能力

亞利桑那大學的Levin教說在答卷中抱怨,「不論我怎麼鼓勵我的中國學生,他們就是不說話!。在我的課上,最安靜的一群人肯定是中國學生。他們不說話,我無法確定他們是否聽懂了我講的內容。」伯克利大學教育學院的教授Gomez反饋說,「我的中國學生只有在得了低分後才找我溝通。其實,他們應該早點來跟我討論一下怎樣才能得高分。我真的不太理解,他們似乎很少在課外與教授們接觸,他們完全可以利用這些機會更好地進行溝通啊。」

我問過許多中國學生為什麼他們在課堂上這麼安靜。他們的觀點不外乎以下幾種:(1)「從小我的父母和老師就告誡我:找到了正確的答案再講出來。」(2)「在沒想清楚就說出自己的看法是非常淺薄的表現。」(3)「當我發現我的答案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候,我不好意思說出來。」事實上,當時你發現自己想的跟別人不同時,恰恰應該說出來。說出自己的看法,可以幫助你理清自己的思路、加深自己的理解、並幫助你迸發新的想法。我曾經這樣鼓勵班裡的學生表達他們的想法:發言的時候,沒有人指望你說出一個盡善盡美、毫無瑕疵的觀點和看法,何必擔心呢?每個人都說出自己的想法,不就是最好的頭腦風暴嗎?來自不同背景的人說出自己的看法,那會極大地豐富每個人的視野和頭腦,這不是最好的多元文化交流的機會嗎?

我建議那些不善於參與課堂討論的中國學生先嘗試跟自己的教授多交流,告訴他們自己有什麼困惑,或者把在課堂上沒有機會說的話都說出來。這樣的一對一跤流會大大增加你的自信,並轉化成參與課堂討論的動力。我舉一個例子,有個叫小洪學生以前從來不跟教授們交流,在我的建議下,他跟自己的一位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獎的教授進行了30分鐘的談話。事後聽小洪說,這位教授非常耐心地聽他談了自己的研究計畫,並給予了深入的指導。教授甚至拿出自己尚未發表的一篇相關文章給小洪,請他閱讀並指出文章裡存在哪些問題。這是小洪第一次嘗到跟教授個別交流的甜頭。逐漸地,他有了信心,開始在課堂上勇敢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上面談到的三種能力對於培養有創造性、有適應性的學生尤其重要。中國的教育界需要進一步關注並思考:我們的學生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學習時表現如何?哪些能力的欠缺限制了他們的發展和成功?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提高學生所需要的這些能力?在教育全球化浪潮的今天,我們必須反思是否為培養全球化的人才做好了準備。



来源:作者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