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候鸟族"几家欢喜几家愁(图)

发表:2011-08-29 23:0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从大陆赴北美就业、留学的移民越来越多,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理由与愿景,打造前程。同时,他们与家乡的眷恋依然没有断线。随着就业机会及经济发展,不少丈夫把妻儿留在北美,自己在彼岸求发展。如何维系分隔异地的夫妻感情与家庭关系,是“候鸟族”家庭的重要课题。

加拿大华人“雪鸟”美国南方避冬

每年入冬前,有不少加拿大人会飞去美国南方;在春天来到后,他们又飞回来。这些被称为“雪鸟”的人中,华人的数量也正在多起来。不过华人“雪鸟”有的是趁美元贬值和房价低廉到南方置业,享受退休生活;有的则是子女到美国工作定居,而前去探亲相聚。

由于多伦多冬天又冷又长,一些退休的多伦多人就在美国南方置业,天冷时住在美国,天暖时住在加拿大。近年来美国房价几乎跌到底,同时加元不断升值,令南下购屋的人数增多,“雪鸟”的队伍也因此壮大。

据多伦多华人地产经纪杨强说,最近一年华人到美国南部购屋的人数增长很快。买屋者大多数是有一定经济实力者,其中约一半是退休的本地高收入者,另一半是寻求投资机会的中国新移民。有一半华人血统的黄彼特正是看到了诱人的楼市价格,才到佛州的那不勒市置业的,他花了近9万元买了一个小型平房。前年从IBM公司退休的他,因为太太有关节炎,所以想到暖和的地方过冬。

他的父亲年轻时从香港赴加,如今与香港亲戚也没多少联系了,而且飞亚洲也太远。黄彼特说,去年10月底到今年4月中一直住在佛州,过的是晒太阳、游泳、钓鱼的悠闲生活,太太的病也有好转。

从杭州赴加的老张夫妇则是另一种“雪鸟”。他们在美国没有房子。每年去那里,只是为了看看儿子和孙女。24年前来加移民的老张夫妇,都已过了65岁,7年前儿子在美国亚特兰大找到一份工作,并在那里定居结婚生女。老张说,儿子太忙,还不如他们夫妇去美国相聚。“最重要的是,加拿大的养老制度比美国好”,老人还是留在多伦多生活更好。

老张夫妇住在密西沙加的一家老人屋,公寓里约有近百名华人。据他说,大部分中国移民的小辈都在美国工作,“有出息的都会到美国工作嫌大钱”,所以不少老人都一年去一次美国,在那里住一段时间。老人屋的华人还结伴出行,虽然目的地不同,但大都会选在冬天离开,“等于到美国去避冬”。老张表示,冬天对老人身体不利,大家这段时间出门,到了春天各自回来又聚在一起很开心。

中美两地飞鱼与熊掌兼得

家住巴沙迪那老人公寓,76高龄的颜先生来自天津,1992年移民美国前在当地当过教师,做过国家机关公务员,还下海经过商。因两个女儿一个在中国天津一个在美国圣地亚哥,颜先生也因此成了中美两边飞的“候鸟”,每年至少一次飞越太平洋。

颜先生这两年每年独自带着学龄前的外孙女回中国大陆“恶补中文”,“一个月的效果比在美国学一年还好”。“大半辈子的根扎在那里,怎么拔得掉?”因为儿辈都是忙人,颜先生主动担负起接送外孙女上中文学校的重任,中文一定不能忘记,他说,哪怕孩子生长在美国,中国的根还是不能忘记。

16岁就离开东北长白山老家的颜先生,这些年每次回国都要回老家看一看从小生长的地方,尽管已没有多少直系亲人,山里住的依然是土炕,墙壁上还留住报纸糊墙的印记,厕所是两条木板搭成的简易茅房,“但山里的一草一木一景都牵动无限思绪”。家乡人杀鸡宰羊,“那吃虫子走地鸡的香味,多少年在美国都找不到的!”颜先生说,他又吃到了儿时难忘的大酱夹煎饼,“从农家后院新鲜拔出的大葱,那个香甜,城市里绝对找不到!

有人不得已有人乐在其中

加拿大华裔移民小区许多人经常往返原居地,有人是经商,有的为探亲,不管所为为何,这种类似候鸟的固定迁徙模式,造就航空公司往返太平洋两岸的黄金航线。新移民有人认为当候鸟是不得已,因为事业、亲情很难兼顾,但也有人乐在其中,认为自己是“鱼与熊掌兼得”。

John早前在中国台湾从事旅游业,专营欧洲团,移民加拿大后也短暂从事导游工作,三年前在昔日同事力邀下转战中国一展所长,专带高价欧洲团,因生意不错,一年只能利用淡季返回加拿大探视家人一两次。他说目前这种候鸟生活是身不由己,他当然希望能有多一点时间留在加拿大陪着儿女一起成长,同时兼顾家庭、事业与亲情,但现实的经济问题不能不顾。

老婆Karen倒很看得开,她说:“十几年来早已习惯老公经常带团不在家,而且现在中国高价欧洲团属于时机财,能做多久谁也没把握,届时恶性竞争之风再起,市场要是无利可图,老公自然得‘倦鸟归巢’。”

詹老先生16年前从中国台湾退休后移民加拿大,准备颐养天年,十几年来与妻子过着定期返台省亲的候鸟生活,但去年两人毅然决定返台定居,而加拿大欠缺效率的医疗体系是促成他们回台湾长住的主因。他强调自己已逾80岁,病痛自然免不了,但在加拿大想看专科医师或做个检验都得排上一整个月,有时等候期间的心理煎熬比病痛本身更让人受不了。

同样也是退休移民的张先生则对候鸟生活乐在其中,他说自己与老伴取得公民身份后就经常往返加中两地,只是随着年龄增长,在中国台湾停留的时间也愈来愈长。

候鸟族代价高保卫婚姻防“小三”

家庭分隔两地,每年定期相聚,这样的“候鸟族”,在美国南加州华裔小区十分普遍,定期飞的候鸟不限年龄,或因生意、或因孩子,更有不少“依气候而变”,在太平洋两岸飞去又复返。为了追求理想与维系亲情间取得平衡,候鸟族家庭长年在体力、金钱与心灵上付出的代价不小,还有的长期与家人分隔两地的候鸟,飞着飞着,“失了钱财,毁了家庭”。

一切为孩子,20多年前带着两个孩子来美的黄朱莉说,大儿子当年高中没考好,刚好拿到依亲申请的绿卡,决定移民来洛杉矶,做生意的先生事业在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于是开始两边跑的生活,一年三地平均各住三分之一,母子三人则每年寒、暑假回台团聚。

住在圣玛利诺的王太太,先生在台湾开业牙医,1998年赶在儿子役龄前,将孩子送来美国,自己留下来陪读。王太太说,先生的牙医诊所相当忙碌,每年顶多只能抽两星期来洛杉矶,直到近年来儿子大学毕业,她返台次数才比较多。

定居在罗兰冈的许太太与先生,则称得上是“现代版牛郎织女”,因为两人“每年只见面14天”。许太太说,两个孩子读小学时,决定带他们来美,主要原因是“美国教育制度较好”。当时任职公家单位的先生收入稳定,不愿贸然过来,决定留在台湾“拚经济”。许太太说,先生一年假期有限,家中又没闲钱,三人返台开销,远大于一人来美,因此过去十多年,许先生年假“通通用在往返美国”,但一年也仅能与妻小见上短短两周。

不少“内在美”都说,放手让先生单飞,“需有担心‘小三’介入的心理准备”。与先生长期台湾、美国分隔两地,住在亚凯迪亚的卢太太坦承“自己先生也有小三”,还好自己看得开,这几年在这拓展生活圈,加入不少社团组织,日子不至于太难熬。黄朱莉也表示,这十多年来,或多或少听闻候鸟家庭的太太“因距离婚变”的情况,甚至有人因此想不开。

卢太太说,海外的“内在美”即使有不少生活形态类似,年龄相近,孩子年龄也相近的朋友,但彼此“碍于面子”,不见得会互相倾吐家庭黑暗面,有些只生活在自己圈子的太太,更容易承受不住压力。

候鸟族家庭的孩子,也需更多关注。用钱财维系情感,是不少候鸟家庭共通点。住在橙县,先生长期被公司外派中国大陆的江太太说,这几年下来,自己上班外独自带孩子,每年回来两次的先生,在孩子心中,只成了“金援对象”,“不少孩子就是在父母补偿心态下宠坏了”。

来源:温哥华港湾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