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五大名校学生同居纪实
2000年12月初,在西安某著名高校发生了一件丑闻:一天深夜,学校保卫处在搜查一名潜入宿舍楼的小偷时,竟然在一男生宿舍内查出5名和男生双双同宿一床的女生。此闻一出,校园内外一片哗然。 一些对大学生颇关注的社会各界人士不禁愕然:大学生怎么了?为什么今天的大学生会堕落到这种地步? 一份令人忧虑的调查答卷 2001年1月,记者就大学生同居的问题走访了西安、北京、上海、武汉、重庆等6大城市的一些著名高校。我们首先采用无记名问卷式随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婚前同居行为表示“可以理解”或持肯定态度的占48.5%,“说不清的占27%。也就是说几乎75%以上的大学生差不多“认可”或“不反对”同居这一现象。在口答“当您的恋人向您提出婚前性行为的要求,您将采取什么态度”,其中表示答应或可能答应的大学生竟占56%;在回答“只要确立恋爱关系,就可以发生性行为”这一问题,接受此观念的大学生占23.5%,“说不清”的占35%;在回答“您有过和异性同居的行为吗”问题时,表示“ 有”的竟占52%,而女生竟高达67.3%。 这份调查答卷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基本心态和行为。对此,我们不必目瞪口呆。不管你同不同意,反不反对,它都很现实地展现在你的面前,它已经发生了。 失火的象牙之塔 走在北师大的校园里,无论是白天或者是夜晚,我们随时都能看见校园林荫丛中那一对对相依相偎的情侣。我们拦住一位迎面而来的高个子男生向他了解校园大学生的同居现象时,他笑了笑,显得很平淡地告诉我们:“在大学里都谈恋爱,没有谈过恋爱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没有不想谈的,除非他有问题。而恋爱过的,很少没有同居过。” “那么你呢?”我问他。 “我……当然……”他说着扶了扶眼镜继续说,“比起他们我还落后多了,我是大三才谈女朋友的……后来就……”“那么,你不觉得轻率吗?” “轻率?”他有些怪异地看着我说:“没有,从来没有感到啊。因为我们都需要性,都不想寂寞。我们毕竟都是年轻人,为什么要压抑?要自欺欺人?” 望着他激动的面孔,我一时竟无语。 在清华大学,一名哲学系高才生的话至今令我瞠目:“大学生也是人,而且正处于青春期,他们都需要爱的抚慰。更需要性,你知道吗?我们宿舍有7个男人,其中有6个人都是手淫高手。我们都是20来岁的人了,如果对性对女人,对生理的一切都茫然无知,那是一种悲哀。我们太压抑了,太忽略了人生存在的意义。也许时间久了,我们真的会失去性功能 ……”
这些理直气壮振振有辞的理论如果把它搬到一个传统守旧的老学究面前,我想这能把他吓昏过去。但惊诧之余,你能说这些理论对或不对吗? 肖某是天津某大学的风流才子,在校有“校园诗人”之称。他的诗曾经获得过全国诗歌大奖。据说他先后同40多个现代女性保持着同居关系。采访时,很遗憾的是我没有见到这位明星般的人物。但你只要踏进这所校园随便拉住一个学生问都知道他的名字。正如他的同学告诉我说:“他太潇洒,太现代了。”“他的诗写得真棒,女孩们就甘愿和他在一起混而不管明天会是什么结果。他说人的性欲是自然的,属于人性的本能东西,应该得到充分满足 ……我觉得似乎也有道理。”最后一句话是出自一位带眼镜的长得文文静静的女学生之口。我望着她沉思的眼睛,从心里佩服她的勇气与胆量。 那么,这位现代的“校园诗人”是属于哪一种类型呢?是文明的堕落还是太过的“文明 ”? 在上海某大学艺术系,我采访了一位叫陶佳的女大学生。当有人把她介绍给我时,我几乎为她的美丽所倾倒,那双温柔而富于挑逗性的眼睛,轻而易举就能被她所吸引。她直言不讳地对我说:“我不属于传统的女人,但也不是放荡的女人。我不接受专一的爱,我只是认定我的感觉,而不是法定约成的婚姻。” “我曾经分别和几个男人同居,但我没感到有什么不好,只要自我感觉好就行。” 这是她的人生准则,但究竟用哪一种尺度可以量出她的对与错呢? 在我们的习惯思维中,大学校园是一块圣洁之地。可曾几何时,我们心中神圣的象牙塔失火了,崩塌在一片废墟之中。 我们的心是不是很痛? “大学生夫妻部落” 在西安市南郊的文化城,那是一个高等院校林立的地方,鳞次邦比的大专院校一个接着一个。而在这个城市的边缘却有好几个方圆几公里的居民村落。这里的居民往往都有很多的房屋,且他们的生活大多是以出租房屋为主的。而在这里住的98%以上都是成双成对的大学生“小夫妻”,所以村民都习惯地叫这些村为“大学生夫妻部落”。 一位村支部书记告诉我们:“我前几年对这种男女大学生同居现象极为反感。心里想:这些大学生都成了什么东西,那还叫大学生吗?于是就组织管治安的人清理了几次,把这些学生都赶回了学校。没想到这下房东们都纷纷起来抗议。原因是他们的生意一下给断了,门前冷落,房客寥若晨星。于是,他们集体向村长呼吁:你还叫不叫人活下去,你把这些大学生都赶走,我们还怎么活?看到这样我也没有办法,因为我们村都是靠出租房屋为生的。而已付房的都是大学生,他们一走,这房子就空了。所以,以后我们就不管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刚开始不习惯,后来也就习惯了,还觉得小夫妻俩过在一起恩恩爱爱挺好的。哎!现在什么都在变,什么都得变……” ]
“我家有30间出租房,有28间都是大学生‘小夫妻’住着。另外两家一个是做生意,一个是上班的。”说这话的是一位年纪大约有40多岁的妇女。当我问她时她的脸上明显有紧张之色。她压低声音对我说:“不会是又要清理这些大学生小夫妻吧?千万不能,那娃娃们怪可怜的,你把他们拆散了多可惜呀?再说,这一清我们可吃什么呀?”看着她的这样子,我忍不住笑了。 在这座“大学生夫妻都落里”我特意采访了几对部落成员。他们大多是同班或是同校学生,还有一部分是外校学生,也有一小部分是和社会上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同居着。 一天中午,当记者跨进一个较大的四合院时,正是吃午饭时间。楼上楼下,近20间小火柴盒式的房子面前一字排列着煤油炉或蜂窝煤炉子,锅碗瓢盆。家家门前炊烟袅袅,叮叮当当的碰撞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双双对对的“小夫妻”忙上忙下。 一对大学生听说我要写大学生同居生活,自告奋勇地对我说:“看,这不是挺好,我和我的女朋友都同居4年了,都成了老夫妻了。”我再看他的女朋友,她正甜蜜地望着她的“ 丈夫”说:“去去去!你自豪啥呢。” 另一位闻讯跑过来的矮个子男孩手里拿着炒菜的炉子对我说:“我们这叫互助组!” “互助组?”我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不解地问。 是呀!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组成的生活学习互助组。在学习上可以互相帮助,在生活中可以互相照顾,在一起男的干点重活,女的干点轻活,互相体贴。在经济上两个人在一起,合起来自己做饭又经济又实惠,而且不寂寞,何乐而不为?这样的互助组不是很好吗?” 我被他极具幽默的理论逗得大笑。这位大学生还得意地对我说:“我都和3个女孩同居过。” 望着那张稚嫩的兴奋的脸,我沉默着说不出话来。 达摩克利斯之剑不再高悬 近些年,在一些较为正规的大学里,为了防止男女学生之间的同居现象,校方一律在女生宿舍门口竖立一块醒目的牌子:女生宿舍,男生禁止入内,并在门口安排了门卫严格的把关。这样一来,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男女同居,但是在男生宿舍里却频频发现女生留宿的身影。在重庆某大学,男生们曾强烈地提出抗议:“为什么女生宿舍不准男生进,而男生宿舍却准女生进?”这样没过几天,男生宿舍楼前也有了一块同样的牌子。可叹它并没有挡住现代女孩的脚步,一则则的丑闻频频从男生楼里传出。在西安某大学,一位中文系的大四学生告诉我说:“我们宿舍八张床却住着9个人。每天晚上,我们宿舍7个人都听见那张床上的动静,弄得我们常常一晚上都失眠。我们不想听,可我们都不得不听!” “那你们为什么不提出抗议? “想过,但后来一想还是算了。他们对我们都很好,何必呢?能忍受就忍受一下吧!” 在重庆,一位计算机系的学生对我说:“我们宿舍八张床,却睡着15个人,唯独我一个人睡一张床,其余全是一男一女两人。” “那你能够忍受吗?” “刚开始我简直不能忍受,我都快疯了。特别是一到晚上那种声音……叫我无法忍耐。他们以为我睡着了,其实我压根儿就睡不着觉。我曾经想搬出去自己租房子住,可我却没有多余的钱。有一段时间,我简直想自杀。一到了宿舍就像进了魔窟一样……后来,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 “那些女孩第二天见了你,不觉得不好意思吗?” “她们呀,比你还气足。第二天‘家家’拉开围帘,洗脸刷牙和你谈笑风声,就像压根儿什么事没有发生过一样!” 听着他的话,我在想:那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呢? 他们不怕它有一天会掉下来打伤他们吗? 也许那把利剑已不再高悬。 过把瘾就死 对于大学生同居现象,我们已无法从纯粹的爱情或婚姻的角度去理解它,我们显然不能把这种游牧式的短暂的大学生同居理解为纯粹的生理和感官上的需求。一位大学教授曾感慨地对我说:“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已经不是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了,那时的大学生有理想有抱负奋发图强忧国忧民,而现在的大学生心中是灰色的,他们眼前只注重现实,今朝有酒今朝醉。用王朔的一部小说名就是:过把瘾就死!” 那位老教授的话也许不无道理。 在武汉大学我们问一对同居了3年的大学生:“你们考虑过以后怎么办呢?比如婚姻? ” “不知道!”女孩说着一脸的茫然。 “反正走到哪儿说哪儿的话呗,”那个脸皮白净的男孩说,“人生短暂,考虑不了那么长,只要拥有一天就要享受一天。我们只追求此时此地的真诚相爱,至于明天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也把握不了。这样不是挺好吗?何必要想那么多那么远,那样不是挺累吗?”他一脸的深沉一脸的忧思,像个哲学家那么高深。 据统计,在这些同居的大学生中,婚姻的成功率不到5%,一般都是毕业之后各奔东西分道扬镳了。对他们而言“婚姻”这个词还很陌生。
留不住的背影 我们采访的最后一站是兰州大学。那天很冷,天上还飞舞着零星的小雨。 在林荫道上我们和一位苍苍白发的老教授说明了来意,老教授顿时眼睛都湿润了。他不无感慨地对我们说:“唉!现在的一些大学生毁了,他们自甘堕落,自甘沉沦,他们是危险的一代。唉!我真怀念60年代我们那时的大学生,热血沸腾,为了理想,为了抱负可以牺牲一切,忧国忧民。我那时在学校,曾有过一个女朋友,我们彼此都爱对方,可我们从来连手都没有拉过。毕业分配时,我毅然报名来了西北,一呆就是几十年,那时真是怀着一种‘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热血来到大西北的。但我们自豪,为着这样的理想而骄傲,而现在一些大学生都成什么样子了!” “身为教授,我连自己的女儿也教育不好。我女儿原来在西安一所大学上学,没有想到,后来和一个男生同居了,并且怀了孕。直到后来我们去西安找她时才发现。我们老两口的脸都让她丢尽了……” “我真怀念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呀!他们多么圣洁,他们真的是天之骄子!” 老教授不无痛惜地说着,他似乎一直还沉浸在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之中。 告别教授时,我们紧紧握住他的手,心里却在说:您能留住他们的背影吗? 路漫漫其修远兮 随着改革开放,随着西方文化不断渗透,人们的价值观、伦理观、道道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大学校园又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一方面他们有着传统的观念,另一方面,都受着西方思潮的强烈冲击。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脱离了父辈们的生活模式,而追求一种更自由更民主更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在这种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前沿阵地,我们能够说他们是垮掉的一代,堕落的一代吗?
读者推荐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 像渐冻症般走向死亡 根由不在习近平个人(图)
- 凤眼果(组图)
- 如何面对孤独?夏目漱石给出心灵良药(图)
- 穿越时空 焦孟不离 杨六郎智收猛将(组图)
- 【贯明专栏】金针花飘香在花莲六十石山(组图)
- 从星星初心到爱的回归 永远的《小王子》(组图)

- 全国“老婆”一览
- 2003年度中国头号笑话
- 胡锦涛的一小步让某些官员傻了眼
- 副乡长喝醉被乡长强奸
- 老江抢先小胡一步 对周正毅案证人下手
- 彭德怀冤死内幕
- 恐怖——孙志刚死亡真相
- 动物中的十大骗子:狡猾狐狸仅排第十
- 中共肺炎(又称武汉肺炎)
- 拜登
- 病毒
- COVID-19
- 疫苗
- 川普
- 特朗普
- 国安法
- 贸易战
- 习近平
- 华为
- 台铁
- 三峡大坝
- 新疆棉
- 长江
- 洪水
- 袁弓夷
- 港版国安法
- 汉光演习
- 国民党
- 退党
- 弗洛伊德
- BLM
- 中共
- 阎丽梦
- 金正恩
- 王岐山
- 赖清德
- 孟晚舟
- 关税
- 边境墙
- 彭斯
- 美国
- 贸易谈判
- 刘鹤
- 王沪宁
- 江泽民
- 崔永元
- 中南海
- 内幕
- 中共
- 反送中
- 贪官
- 情妇
- 腐败
- 反腐
- 打虎
- 官场
- 看中国
- 一国两制
- 法广
- 社交媒体
- 往事微痕
- 出卖国土
- FB
- 六四
- 朝鲜
- 加拿大
- 脱欧
- 央行
- 债务
- 杠杆
- 美元
- 货币
- 人民币
- 欧元
- 日元
- 港币
- 房地产
- 楼市
- 财政
- 财富
- 中产
- 海参崴
- 台湾
- 蔡英文
- 北京
- 刘强东
- 大妈
- 房价
- 疫苗
- 非洲猪瘟
- 大陆
- P2P
- 雾霾
- 基因编辑
- 防火墙
- 维权
- 709律师
- 上访
- 法轮功
- 网络审查
- 活摘器官
- 江东六十四屯
- 唐努乌梁海
- 长白山
- 白龙尾岛
- 江心坡
- SARS
- 新疆劳改营
- 言论自由
- 女主播
- 央视
- 华人
- 移民
- 华人
- 留学
- 海关
- 遣返
- 签证
- 回国
- 入籍
- 绿卡
- 民生
- 海外
- 加拿大
- 澳洲
- 民国
- 桂军
- 抗战
- 孙中山
- 蒋介石
- 宋美龄
- 邓小平
- 林彪
- 刘少奇
- 中共
- 皇帝
- 诸葛亮
- 易经
- 幽默人生
- 智慧
- 感悟
- 手机
- 预言
- 奇闻
- UFO
- 外星人
- 寿命
- 文革
- 养生
- 紫凤
- 贯明
- 李道真
- 轶飞
- 李云飞
- 云中君
- 辛思
- 夏闻
- 时代漫谈
- 沧海
- 东方纵横
- 唐柏桥
- 王尚一
- 江枫
- 黄清
- 李唐风
- 园丁
- 今涛拍暗
- 李青城
- 秦就石
- 中经研
- 秦天靖
- 江浩
- 李子壬
- 马新宇
- 马来启
- 紫君
- 秦山
- 陈破空
- 戴东尼
- 曹长青
- 邢仁涛
- 瑜正
- 简易
- 肖川
- 伍凡
- 顾言
- 归瑜
- 乙欣
- 陈泱潮
- 徐沛
- 邓正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