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人味 學者談蔣中正日記的內心世界(圖)

作者:李彥霖 發表:2023-11-07 19: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初版《蔣中正日記》與《尋找自己的蔣中正》書影
呂芳上主編《蔣中正日記》與《尋找自己的蔣中正──1948-1954日記解讀》書影

【看中國2023年11月7日訊】今年九月,在海外流轉多年的「蔣中正日記」終於回到臺灣,並由國史館授權民國歷史文化學社,於10月31日正式付梓出版。前國史館館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員,同時是現任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社長呂芳上,於新書發表會時曾致詞談論《蔣中正日記》的出版點滴和意義,昨(6)日並接受中廣新聞網《千秋萬事》節目採訪。

蔣中正日記原件,1949年1月1日,翻攝自《蔣中正日記(1949)》(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23年)。
蔣中正日記原件,1949年1月1日,翻攝自《蔣中正日記(1949)》

用第一手資料 尋找自己的蔣中正

出版同時,為了輔助讀者理解,呂芳上也主編《尋找自己的蔣中正──1948-1954日記解讀》一書。他在書中說到自己閱讀過《蔣中正日記》最大的感受是「這是一套有血、有肉、有靈魂的資料」。從日記中可以看到一個人從「平凡人」到「領導者」的心路歷程,因此無須刻意神聖化,也不必妖魔化。

在新書發表會的致詞上,呂芳上以自己為例,提到臺灣社會對蔣中正先生的認識過程。許多人對蔣介石的第一印象,是從小學課本的「蔣公看見魚兒逆水上游」的故事開始。但對他偉大在哪裡、歷史的豐功偉業是什麼,多半懵懂無知。後來隨著年紀的成長,知道了蔣介石被很多人罵過,也罵過很多人;國民黨封他為「先知先導」,共產黨則罵他「人民公敵」。1980年代以後,與「民國熱」互為表裡,在中國大陸開展了對蔣的不同評價。而在臺灣,經過民主化與本土化的社會進程,蔣介石早已由聖壇走入了凡間,有時甚至因「去中國化」而跌入深淵,令人生此一時彼一時之歎。

閱讀日記,呂芳上看見了一個富有人味的「平凡人」。然而身為「平凡人」,能做出引人注目的不平凡事業,自然有他可敬可佩之處。

蔣介石是「失去中國的人」?是「勝利的失敗者」抑或「失敗的勝利者」?對於加諸於蔣的諸多標籤,呂芳上引述清代趙翼〈論詩五首〉所說的:「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認為單憑傳聞或印象是不夠的,建議讀者親自閱讀他的日記,透過最貼近蔣的第一手資料,去「尋找自己的蔣中正」。

呂芳上〈「平凡人」與「大歷史」〉,《尋找自己的蔣中正——1948-1954日記解讀》
呂芳上〈「平凡人」與「大歷史」〉,《尋找自己的蔣中正——1948-1954日記解讀》書影。

1948-1954 風雨飄搖的劇變時代

《蔣中正日記》是用毛筆親自書寫,一天一天的長年堅持。起自1917年,迄至1972年7月止,除了1924年份佚失之外,基本完整保存了蔣介石橫跨55年的人生軌跡。身為國家領導人,日記裡除了內心世界,也涉及到許多軍國大事。

由於卷帙浩繁,為求時效,這次先從蔣介石在行憲後的第一任總統任期1948-1954年的日記開始出版。預計在兩年內根據任期與年度依序出齊。

呂芳上說到,1948-1954年這段時間,中國的局面迅速變化。《尋找自己的蔣中正》有對這方面的歷史背景進行提示。

其間,從1948年行憲政府依法組成、國共內戰進入「戰略決戰」階段,到1949年蔣介石第三次下野、中共建國、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在國際夾縫間風雨飄搖。後來1950年隨著韓戰爆發,在冷戰的格局下美國重新擁護中華民國,派遣第七艦隊協防臺海,方使局面轉危為安,也奠定至今「兩岸分立」的格局。之後幾年,也是蔣介石致力重新安定局面、力圖反攻大陸的開始。其間的歷史大事,包括黨政軍的各項整頓,及1951年《舊金山和約》、1952年《中(華民國)日和約》、1954年《中(華民國)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等等。

蔣介石在大事發生和決策前後的內心想法,都可以在日記中找到富有人味的蛛絲馬跡。

呂芳上主編《蔣中正日記》序言書影
呂芳上主編《蔣中正日記》序言,其中提到蔣中正與共黨領導人之間的對比。

孝順、懷鄉 與共產黨人形成對比

呂芳上在《蔣中正日記》的序言中稱,許多人知道蔣的生活用度非常節儉,補破衣、不吸菸、不喝酒、不挑食、只喝白開水,生活很是平淡。嗜好不多的他,「閱讀」和「遊歷」是其生命中最重要的休閒活動。

蔣介石喜歡在山林間旅遊,頗有傳統名士之風。一個讓呂芳上印象深刻的例子是蔣1933年10月4日的日記。在國府正忙於應付日本侵略與對中共的問題時,蔣依舊撥空「與妻觀月,獨唱岳飛滿江紅詞」,這與他平時給人嚴肅的刻板印象頗有落差。

讀書方面,日記中顯示蔣自認為學養不足,因此常師法聖賢,並勤讀宋明理學,尤其特別欣賞王陽明與曾國藩,日記中常可看到他內心「天理」、「人欲」的自省與自勘。

蔣介石一個閱讀習慣,就是除《聖經》會讀特別篇章外,讀書堅持從卷首到卷尾逐字閱讀,且看完一書才開始看下一本書,便是對曾國藩的效仿。

呂芳上說蔣介石對母親非常孝順。他早年信佛,與太虛法師交往,就是受到他母親影響。他對故鄉也有深厚的鄉誼和宗族之情,所以常回奉化老家、主導修訂族譜。相比之下,很多共黨的領導人大都對故鄉沒有太多感情,這在作風上彼此形成了強烈對比。

蔣中正1948年6月25日留影與日記,靜思而悟消滅共匪之道
蔣介石日記中俯拾即是對基督的虔誠信仰,圖為1948年6月25日留影,翻攝自《蔣中正日記(1948)》

蔣介石是虔誠的基督徒

呂芳上說如果平實的對蔣中正日記進行觀察,會發現他「是一個民族主義者,是孫中山的信徒,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

日記中每一天都可以看到「朝課」、「晚課」、「默禱」一類的記錄。除此之外,蔣介石也時常在日記裡摘錄《聖經》的部分條文自許,例如1934年2月22日引述耶穌語:「領袖當為群眾之奴僕」、5月4日說:「耶穌信徒必須克己忍辱耐苦,日日背著十字架跟從耶穌即繼續耶穌主義,為眾人贖罪」等等。

同為臺灣民國史研究權威的劉維開,是最早閱讀和利用《蔣中正日記》進行研究的學者。他曾說過,蔣介石是個非常樂觀的人。與一般人以為的不同,面臨1949年蔣一生中最大的困頓局面,他其實並沒有太過的挫折,相反的,他自始至終都保持著樂觀的心態和堅毅的信念。國民政府在大陸一瀉千里,很多人之所以願意跟蔣介石到臺灣,就是受到他的意志所感染。而這樣的心態,很大程度上就是源於蔣介石虔誠的宗教信仰。

像是在1949年10月31日生日這天的日記,蔣介石說到「過去之一年實為平生所未有最黑暗、最悲慘之一年」。然而他接著回憶自己「當年幼時,命相家曾稱余之命運至六十三歲而止,其意即謂余六十三歲死亡也,惟現在已過今年之生日而尚存於世,其或天父憐憫余一片虔誠,對上帝、對國家、對人民之熱情赤忱,始終如一,有增無已,所以增添余之壽命,而留待余救國救民,護衛上帝教會,以完成其所賦予之使命乎?

在大廈將傾的飄搖之際,蔣介石依舊對上帝充滿感激、對國民懷抱熱情、對使命堅持希望。

蔣介石的基督教信仰是受宋美齡一家所影響。曾有懷疑論者認為蔣介石與宋美齡之間是政治聯姻、蔣介石信仰基督教也是基於政治考量。然而呂芳上告訴我們,倘若實際閱讀蔣介石長時段的日記,自會相信蔣介石與宋美齡之間是真實的互相傾慕、彼此扶持、鶼鰈情深。而他對基督教的虔誠信仰,也是沒有人會懷疑的。

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在臺北復行視事,於宣誓致詞中洋溢他對上帝的虔誠信仰(翻攝於《蔣中正日記(1950)》)
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在臺北復行視事,於宣誓致詞中把一切歸於上帝,翻攝自《蔣中正日記(1950)》(本文圖片攝影:李彥霖/看中國)

日記出版只是開始

受到複雜的政治影響,對蔣介石的評價長年以來不同立場各執其是、莫衷一詞。隨著蔣介石日記在2006年於胡佛研究所的首次開放,吸引兩岸、美日等各方學者前往閱讀與研究。哈佛大學的陶涵(Jay Taylor)便是以日記為基礎,為其立新傳,首次顛覆長期以來西方學界對蔣的負面評價。十多年來,各地學界重評蔣中正的會議也陸續召開。然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千里遠涉實在不易,無緣目睹日記的真容。

如今日記面向大眾的全面公開和出版,呂芳上認為深具歷史意義。這會使「偉人」更進一步走向凡俗,但同時也可做為讓蔣中正蓋棺終於可以論定的一種憑藉。他提醒大家,日記史料畢竟不是一個人全部生活的百科全書,同時需要其他材料的對應和比較,而斷章取義、過度詮釋、各取所需都非所宜。期望在新一波重評蔣中正的熱潮下,能在未來迎接對這位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領導人之一,一個公正、客觀的評價。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