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指甲其實是常見的口腔習慣,通常始於兒童時期,隨著時間推移,大多數人會停止。(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許多人都有咬指甲(Onychophagia)的壞習慣,但此舉不只恐「病從口入」,還造成指甲外型不美觀。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3月22日透過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表示,長期咬指甲不只讓指甲受損,還會引發牙齒、口腔感染、皮膚問題,但患者能透過3種方法來改掉咬指甲壞習慣。
黃軒透過發文表示,咬指甲其實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習慣,兒童與成人都可能出現,但通常始於兒童時期,隨著時間推移,大多數人會停止。不同人群中咬指甲的流行率為3%~46.9%不等,根據研究發現,醫學生的比例最高!另有外國研究表示,咬指甲,可能與心理壓力、焦慮、無聊與寂寞等情緒有關。36.8%~63%的病例有家族史。
長期咬指甲 有害健康
黃軒表示,咬指甲被歸類為(tics)的現象(後來擴充定義並命名為「妥瑞氏症」),但非強迫症的行為。而有經驗的專業醫師,其實是會看病人是否會長期咬指甲,並追蹤他們身體內的危機何在。
文中還提及Pacan et al.(2014)的研究,說明長期咬指甲可能會出現健康問題:
1、指甲受損:指甲變形、斷裂和脆弱。
2、牙齒問題:牙齒磨損、錯位和敏感。
3、口腔感染:病菌通過口腔進入身體,可能引發感染。
4、皮膚問題:指尖皮膚炎症,感染或潰瘍。
咬指甲可治癒 治療方式多樣
雖然咬指甲是可治癒的,但黃軒表示,僅有25%咬指甲者,會尋求專業醫師治療。根據由Sumayah Aljhani撰寫、發表於2022年11月《J Med Case Rep》上的文章指出,被認為是治療咬指甲的第一線治療方法,包括:認知行為療法(CBT)與生活習慣療法(HRT)兩大行為療法。而應對咬指甲的策略有:
1、增強自我意識:當意識到自己咬指甲時,主動停止。
2、替代行為:嘗試將咬指甲習慣替換(HRT)為其他無害行為,例如擺弄一些小物件或使用橡膠手環替代。
3、心理治療:例如認知行為療法(CBT)能幫助改變不良行為,並提高應對壓力的能力。
醫生認為,進行指甲美容或可改善咬指甲習慣。(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另外,《Hello醫師》亦發文詳細說明6種能改善咬指甲的方法。
1、不要留長指甲:定期修剪指甲,能讓人沒有指甲可咬,可避免咬指甲情況發生,也能減少指甲內藏汙納垢的情況發生,還可防止在運動或從事勞動工作時,造成妨礙或斷裂。
2、指甲美容:不只能轉換心情,還能在產生想咬指甲的衝動時,不忍心破壞掉美麗的指甲。
3、先從一隻開始禁止:建議先從禁咬大拇指開始,觀察數天至一個禮拜。成效若不錯,再逐步將禁咬的範圍擴展至全部手指。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會比較容易改善咬指甲狀況。
4、嚼口香糖:拿口香糖作為手指的替代品。這如同戒菸時,透過嚼口香糖讓嘴巴不會閒著,降低抽菸慾望。此外,還可考慮透過轉筆或按壓筆頭,來改善咬指甲習慣。有時能透過無傷大雅的小動作,將壓力宣洩出來,這樣能更加得體與健康。
5、從源頭改善:行為都是有原因的。當知道咬指甲多發生在感受到壓力或焦躁不安時,因此在戒除咬指甲的同時,也可試著找尋舒壓方式,例如:心態調整、冥想、運動、閱讀或社交。
6、苦味劑:當自己的毅力不足時,就只好靠外力來輔助!市面上有稱做「防咬甲液」的商品,能改善小朋友的咬甲行為,其液體中不含對人體有害的成分,且在塗於指甲上後,一旦咬指甲,絕對讓人苦到不行。
咬指甲不須看診?談家長的錯誤認知
黃軒表示,26.4%的家長,面對自己孩子的咬指甲情況,是不會帶去看醫生的。甚至有70.2%家長,認為採用懲罰方式,是能打破孩子習慣的有效方法。其實,此方式不僅效果差,還會增加孩子更大焦慮與壓力。而根據研究顯示,有60.6%的醫生,看診時不會主動詢問病人是否有咬指甲習慣,有67.6%醫生不會主動檢查病人的指甲。
最後,黃軒表示,有些重症患者與有些感染疾病來源,是來自病人長期不健康行為,例如咬指甲,就是容易次發感染的風險行為,因此不得不提早協助改善。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