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陽氣初生的節氣,決定著下一年陽氣的生成情況,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氣。(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很快就到冬至日了。冬至日是一年中白晝時間最短、夜晚時間最長的一天。過了這一天,北半球白晝一天比一天長,直到夏至日。傳統中醫講:冬至一陽生,冬至是陽氣初生的節氣,所以冬至決定著下一年陽氣的生成情況,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氣。
《易經・復卦》象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復卦為十二消息卦之一,代表子月,亦即陰曆十一月(也是冬至所在之月)。古人用十二種卦象(復、臨、泰、大壯、夬、乾、姤、遯、否、觀、剝、坤)配十二個月,代表一年中陰陽的消長變化,每一卦為一月之主,所以又叫十二月卦。閉關的意思是閉塞關口,禁止人的大規模流動;還有一層意思是打坐默想,靜以待變;至日這裡指的就是冬至;商旅不行,是指商人旅客不行於道路;後不省方,君王不省視四方之事。
《後漢書》也說:「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世,不聽政,擇期而省事。」也就是說在漢朝時,每逢冬至日,連朝廷百官都要放假休息,邊境關閉,商旅停業,以安身靜體,靜待陽氣的生成,可見古人對冬至的重視。
大家知道,一個物體由靜止開始運動的時候,它所受的阻力是最大的。陽氣初生的時候也是這樣,從群陰中生出一點微陽,要經歷陰氣的很多次反撲。大家可能聽說過氣候學中有一個詞叫倒春寒,儘管已經到春暖花開的季節了,還會有寒流的侵襲。宋朝著名詞人李清照也發出「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的感慨。
那麼冬至日我們應該如何養生呢?
首先要養「藏」。《黃帝內經》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還有一句話叫:「冬不藏精,夏必病溫」。有人說這裡的精是陰精。其實陰陽本一體,在生理情況下人體是不存在孤陰和孤陽的,除非病理情況。
所以古人知道冬至日前後,盡量安靜的待在家裡,不出門,也不做劇烈運動,甚至打坐閉關,這都是養藏的方法。還有,冬至日前後應該早點睡覺,還要節制房事,因為房勞會損傷陰精和陽氣。
冬至應該進補,很多地方都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冬至還應該進補。有句俗話叫:「冬至的餃子,夏至的麵。」有很多地方都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這是怎麼來的呢?餃子原名「嬌耳」,是醫聖張仲景發明的。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於是他叫弟子在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捨藥。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性味甘溫)、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嬌耳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除了食補之外,還可以藥補,從冬至開始服用桂附地黃丸。桂附地黃丸也是醫聖張仲景所創,由肉桂、炮附子、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丹皮、澤瀉組成。桂附地黃丸比較平和,陰陽雙補,陰中求陽,可以服用到立春。當然每個人體質不同,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服藥。
還有一個更安全的保健方法,冬至灸。大家都聽說冬病夏治,是利用天時來治病的方法。冬至灸也是利用天時來保健的方法,它是在冬至前後選取具有強身保健作用的穴位施行艾灸的方法。冬至灸從冬至前4天開始,到冬至後4天結束,加上冬至當天,共做9天。
一般說來,人體氣血運行是按照後升前降的順序。所以穴位可以按順序選取:神闕、關元、腰陽關、命門、至陽、大椎等穴位。神闕、關元、命門主要用於補足陽氣,腰陽關、至陽、大椎主要是打通陽氣上升的通路。可以使用艾炷,也可以用艾條,每穴灸十分鐘左右。
冬至灸能夠幫助陽氣的生成,具有補火助陽,溫經散寒的作用,可以提高機體的抗寒和抗病能力,提高人體免疫力和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還具有延年益壽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冬天天氣寒冷,艾灸時一定要做好保暖。
作者簡介:肖川為天津中醫藥大學針灸學碩士畢業,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治醫師,有十幾年中醫臨床經驗。
責任編輯:亞靜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