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縮短的貧富差距

發表:2011-03-14 12:1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儘管在這次兩會上提出的「十二五」規劃中,進行收入分配改革,縮小貧富差距成為主要目標。但理性和客觀事實告訴我們,在接下來的是十二五期間,收入分配改革可能會很難達到預期目標,貧富差距還有可能進一步拉大。這樣說並非是刻意潑冷水。因為在十年前提出「十五」規劃的時候,也信誓旦旦的規劃了要縮小貧富差距的目標。但十年發展後的結果卻是,在這十年期間卻是中國貧富差距拉開最大的10年。

數據顯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之比從2000年的2.79:1擴大到2008年的3.31:1,行業間差距創造新高達到了15 倍之多。居民收入的基尼係數2000年超過0.4的國際警戒線之後,呈不斷擴大的趨勢,2008年達到0.47,而目前正向0.5靠近。這說明,縮小貧富差距單靠規劃和嘴說,並不能遏制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有了這種前車之鑒,自然就可以讓我們對十二五期間依然高調的縮小貧富差距的目標,保持謹慎的態度。

此外,導致目前這種貧富差距拉大的核心原因不是工資性收入的差距,而在於財產性收入的巨大差距。

這十年來,在房地產和股市這兩大造富工具的作用下,小部分群體通過財產性收入和資本溢價,迅速暴富,拉大了貧富差距。而接下來的十二五期間,由於馬太效應的作用,這些擁有財產的階層會更享受這些財富所帶來的額外收益,進一步拉大貧富差距。舉個例子,對於拿著同樣幾千元工資的北京居民而言,如果一個有房子一個沒有房子,即使沒有房子的工資每年上漲20%遠超過GDP和CPI,也遠超過有房子的工資漲幅。但有房子的即使房子每年只上漲5%,但由於基數的巨大差距,兩者的財富差距依舊會繼續拉大。

目前的相對貧困的群體,往往是沒有任何財產的,比如數目龐大的農民工。儘管他們目前在劉易斯拐點來臨之際,其工資性收入會提升,但考慮到農民工的恩格爾係數普遍偏高,而食品價格上漲又是最猛,可見其收入增長實際上是非常有限的。儘管政府會通過二次分配加大對其的補貼力度,但由於農民工群體人數眾多,真正到每個人頭上就幾乎沒有什麼了。而由於農民工先天的財產積累較少,依然會在目前通貨膨脹形勢嚴峻、資產為王的時代,照樣被擁有財產性收入的相對富裕階層拉開差距。

儘管政府想通過徵收房產稅等方式來從財產性收入中分一杯羹,從而遏制富裕階層的財富增長速度。但一方面這種稅率極低,目前的上海和重慶,也就是在 0.5-1.2%之間,這完全可以通過房地產的升值來彌補,一方面目前還在試點,在十二五期間還難在全國全面展開。而一些比如物業稅、奢侈稅目前還在稅種開徵的調研階段,要真正開徵估計也是十二五後的事情了。自然也就對十二五期間,縮小貧富差距貢獻不了太大的力量。

比如提高個稅起征點,表面上看起來是可以幫助縮小貧富差距。但實際上,對於大部分低收入階層而言,由於其工資壓根就到不了以前的2000的起征點,所以不但沒有分享到提高起征點的好處,反而讓高收入者少交稅。同時,對於真正富裕的階層,由於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實現對個稅的逃稅或者避稅,最終讓中低收入階層成為了個稅這個財產稅的主要貢獻者。

不論是從財產性收入來看,還是從壟斷國企員工高收入來看。都表明中國要想縮小貧富差距,關鍵還需要在根本的體制上動刀。比如,對目前收入最低的廣大農民要讓其擁有的土地私有化。土地私有了,農民就有了財產,而通過財產的升值,就完全可以幫助提升農民整個收入水平。而對壟斷國企也要實現私有化,才能夠通過市場化的力量,才能夠避免國有企業收益的部門化、內部利益集團化。而這些傷筋動骨的體制改革,無疑會遇到各種利益集團的阻攔。從過往經歷來看,這些利益集團的力量已經非常強大,目前看來,要想在十二五期間要取得突破,難度非常大。而不能取得這種改革上的突破,那麼要想縮小貧富差距可能是一個幻想了。

綜上所述,我們對十二五期間貧富差距會進一步拉大就不應該感覺到驚訝了。

来源:金融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