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國光教授近照
2010年的中國走在兩條不同的、而且方向相反的軌道上。在一條軌道上,中國保持著令人目炫的高速經濟增長,這並激發了民族自豪感,其中舉辦上海世博會便是一例。國民生產總值在上半年增長了11.1%,使得中國得以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國——這是一個引起全球矚目的里程碑。
這些發展,幫助中國政府強化了其政治壓制的能力。然而,在政治和社會這條軌道上,中國的旅程卻大多是不平坦的。這條軌道顯示了另一個中國:在這個中國,社會矛盾把這個國家分裂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有權有勢者,他們歡呼和享受著中國的成就;另一部分則是佔人口絕大多數的無權無勢者,他們在遭受並反抗著物質和社會的雙重貧困。此外,生態災難常常摧毀這些貧苦人們改善生活的最後希望。在2010年,這樣的災難包括:春季的西南地區乾旱和華北及東北地區的嚴寒,兩者皆大大破壞了農民對好收成的期盼;夏季的洪水超過歷史記錄,淹沒了全國大部分地區;西北地區的舟曲,則有泥石流災難,使至少1481人喪生。 在這條軌道上,中國面對巨大的挑戰乃至慘淡的未來。
2010年的中國故事並不僅僅簡單地是同一片天空下存在的光明和黑暗兩面,經濟發展和社會困境兩條軌道之間的交互聯繫比正負二分法要複雜得多。從社會方面看,那些從中國經濟增長、政治穩定和國際認可中獲利最多的群體,對於光明面的貢獻,一點兒也不比那些分享不到這些東西的群體所貢獻得多。相反,他們對權力和特權的濫用,往往正是造成社會衝突和生態災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從政治上看,那套能夠有效地促進繁榮和保持穩定的制度,在應對那些困擾老百姓的種種問題時,卻奇怪地並且具有諷刺意味地變得軟弱無力。而這些問題,又反過來成為當局的藉口,迫切要求更為快速的經濟增長和更為嚴厲的社會控制。
這種存在於不同的中國群體之間的看似矛盾的關係,也同樣體現在經濟領域——儘管這個領域是中國展示其強大力量和所謂體制優越性的門面所在。政府為應付經濟下滑所不斷增加的投資,開始擠壓私營企業,而後者本來是中國強勁經濟發展的動力。幾十年來,發展經濟一直是所有社會群體的中國人所努力爭取的共同目標,然而,在這個目標獲取巨大進展的時候,許多人成了其成功的犧牲品。
當然,中共領導人注意到了這些困擾中國長期利益的問題。胡錦濤政權的一個招牌性口號,就是所謂以「科學發展觀」來建立所謂和諧社會,這是胡在2002年秋就任黨的總書記之後馬上就正式提出的。「科學發展觀」跟科學本身無關,它期望用「科學的」或者更好的方法來發展經濟。八年之後,有力的證據表明:在今天的中國現狀中,在如此強勁的發展勢頭之下,「科學」因素根本起不到改善發展的作用。這裡,一個根本的問題在於,中國在物質建設中所取得的國內和國際成就,其本身正是眾多民眾苦難的根源。在中國,經濟發展依然是與社會和諧相對立的。這種緊張關係,給中國製造了經濟、社會、政治、乃至國際關係領域的一系列困境。
經濟困境:從財富的國家壟斷到公民共享的繁榮?
溫家寶總理在2010年反覆強調,中國經濟宏觀管理中的「兩難選擇」在不斷增加。 在這些所謂兩難選擇之中,居於中心的是這樣一個挑戰:經濟發展從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的同時,還要維持高速增長。2009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2010年的經濟工作重點,是所謂「調結構,促轉變,擴內需,反通脹。 為實現這些相互衝突的目標所要做出的必要權衡,其難度之大,讓溫新年伊始就把2010年稱作中國經濟「最為複雜的一年」——他曾經將2008年描述為「最困難的一年」,又把2009年說成「新世紀最困難的一年」。
既要刺激經濟增長,又要控制通貨膨脹,這個困境是2010年中國面對的一個緊迫問題。整個這一年裡,各種報導都看到了消費品價格的大大升高。比如說,六月份本來應該是蔬菜供應充足的季節,但是,據官方媒體報導,北京的蔬菜價格比上年六月上漲了23%。 這一趨勢持續了整個夏季,到了八月份時,中國官方在香港主辦的一個媒體機構警告:北京的蔬菜已經和香港的一樣貴了。 然而,香港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體,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世界概況」2009年的統計數字,那裡的居民享有人均42,800美元的國民生產總值,其等值購買力(PPP)位居全世界第15位。而中國則處於第128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6,600美元。 根據九月份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官方數字,八月份消費品的價格上漲了3.5%,其中食品價格飛漲,漲幅達7.5%。奇怪的是,農村地區的通脹程度超過城市地區。 此外,儘管中央政府持續出手試圖打壓不斷攀升的房地產價格,房價依然上漲了4.4%,遠高於通脹平均指數。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還一直否認有通貨膨脹出現,直到十一月份才突然發現不得不在全國範圍內展開行動來對付這個猖獗的問題。
消費品價格的上漲雖然極大地影響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但它僅僅是更為深層的經濟問題的一種表徵而已。更大的困難在於國家巨大的實際財政收入和希望刺激普通百姓消費的政策相互之間的矛盾。再一個經濟困境,則是國有企業最近的迅速擴張與促進民營企業發展這一長遠戰略之間的相互對立。這兩個困境,都反映了一個兩難問題,那就是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努力和實現通過消費來驅動發展這一新路徑相互之間的矛盾關係。從本質上講,這其實是一個政治問題:是政府,還是公民,應該獲取中國不斷增長的財富的主要份額呢?統計顯示,近年來,政府財政收入,無論是其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還是其絕對值,都在迅速增加。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的一項報告,政府財政收入現在佔了國民生產總值的32.2%,其總額則從1998年的1.73萬億人民幣增加到2009年的10萬多億人民幣,11年間增加了將近六倍。
與此同時,國有企業迅速擴張,而民營企業卻在萎縮(輿論稱之為「國進民退」)。根據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資料,中央直屬國有企業(稱為「央企」)的總資產,從2002年的7.13萬億人民幣,到2009年飆升到21萬億人民幣。這就是說,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的七年時間裏,央企資產增加三倍。 圍繞這一現象的辯論,2009年就開始了。
這就是所謂「科學發展觀」的自相矛盾所在:在口頭上,它旨在促進均衡發展,但在實踐中,國有財富和民眾財富之間的不均衡卻在持續增加。2010年10月中旬的中央全會採取了「更有力的政策措施」,要將財富轉移給民眾。國家主席、同時也是黨的總書記的胡錦濤,提出了「包容性發展」來界定他所說的「科學發展」的「科學」是什麼意思。然而,就在中央委員會開會的同一天,國家財政部透露,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在2010年的頭9個月裡,增加了22.4%。 看來,觀察者必須慎重考慮是相信修辭還是相信數據,因為這兩者勾勒出非常不同的中國景象。
總之,因為中國政府採取了投入巨大政府投資來走出2008年以來的經濟衰退,2010年的中國經濟為此付出了結構和戰略的代價。在中國的重回繁榮的經濟中,昨天的救治措施同時造成了今天乃至明天的麻煩。那些措施導致了通貨膨脹,從而不可避免地減緩了可能轉向消費驅動發展之路的勢頭。那些救治辦法並且增大了國有企業的份量,同時擠壓民營企業——30年來中國一直在努力走向減少國家對財產和經濟活動的控制,現在出現了這樣一個里程碑式的逆轉。同時,政府擴大投資以刺激經濟的那些做法,也為與政府有關聯的精英們提供了腐敗的巨大資源和機會,使他們更加相信現有的依賴投資發展的道路才最為符合他們的利益。
社會衝突和生態災難:支付經濟發展的非經濟赤字
在巨大的政府財政收入和國有資產背後,毫無疑問,是掌握在黨國官僚們和那些與他們有良好關係的人們的權勢之手中的既得利益。正是這些人,構成了現政權的骨幹。這些人和其他人之間的差距在不斷擴大:中國頂端10%的最富有家庭,其收入是那些最低端的10%、也即最為貧窮的家庭的收入的65倍。 因此,在2010年,中國經歷了不斷增多的社會衝突。國家動用了大量資源來加強社會控制,以防止所謂的「群體性事件」,即群眾發起的集體抗議。比如說,在新疆(2009年那裡爆發了種族騷亂),政府的公安預算激增,警察工資比政府其他部門的同級公務員調高30%。 社會不滿因此尋找不同的表達渠道,呈擴散態勢並且更加具有破壞性。晚春時節,橫跨全國地發生了一系列相互並無直接關聯的殺害無辜學童事件,100多名幼兒園兒童和小學生在校園內被殺或被嚴重傷害。 殺人者大多處於貧困狀態,據報導多是對當地政府有難以化解的憤恨,並轉而把他們的憤怒發泄到了最弱小和最無辜的人身上。
另外一些充滿憤恨的人選擇自殺,他們感覺自己被經濟奴役和社會不公所壓垮。在三月到五月這段發生上述屠殺學生事件的同時,據報導,在深圳的一家工廠發生了一系列自殺事件。在這個位居中國最發達地區之一的工業化都市,13名富士康員工以從高樓跳下等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因為中國媒體被政府嚴格控制,外界並不清楚為什麼這些悲劇會以如此驚人的頻率發生。不過,有限的信息清楚地表明,惡劣的工作環境、老闆對員工的非人對待、以及生活的絕望等,導致了這些年輕流動工人選擇死亡。
此外還有很多人,則選擇通過抗議來改善自己的生活。儘管這方面的國家統計數據無法獲得,但一些地方報導卻透露了一些工人抗議的信息。這類抗議嚴重挑戰中國賴以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一個優勢,那就是廉價勞動力。一個例子來自東北遼寧省的沿海城市大連,那裡的開發區聚集了大量外商投資。據具有官方背景的開發區總工會的主席苗鳳仁介紹,2010年5月到8月,罷工高潮在這裡蔓延到了73家企業,有大約七萬名工人參加。 非官方的消息來源報導,在2010年,罷工的發生頻率和參加人數都比此前大幅度增加,主要是要圍繞工資問題。總的來說,勞資對抗在上升,特別是在多年來外商集中投資並由此吸引了大量廉價勞工的沿海地帶。
民眾和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之間的緊張關係,也沒有任何緩和的跡象。土地糾紛是造成這種緊張的最突出的原因之一。此類糾紛往往涉及當地幹部的腐敗和濫用公權。從更為廣闊的角度看,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是社會緊張的核心;公眾普遍相信,富人致富不是因為他們的才能或辛勤勞動,而是因為他們不合法地利用了公共權力。即使是像4月14日青海玉樹地震和8月7日甘肅舟曲泥石流這樣的自然災害,普通百姓也相信它們很大程度上是嚴重的人禍,而不是單純的天災。這些想法不是完全沒有道理;有足夠的證據顯示,環境惡化、無知而又無力的政府管治,和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導致或促發了這類災害的發生。根據中央政府權威部門的數據,2010年是過去十年中地質災害發生頻率最高的一年,頭6個月發生的災害數量比2009年同期增加了10倍。 就在舟曲泥石流發生之後,中央政府發現,全國至少有16,000個地方可能發生類似的災害。 這兩份報告都認為,無節制的經濟發展和失序的城市化進程,是導致問題的重要因素。為促進經濟繁榮,中國已經付出了物質、社會、環境和道德的巨大代價;現在她不得不開始償還。顯然,要清還這筆債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幻覺破滅的政治:精英分化、國家與社會對抗、及權力鞏固
隨著社會矛盾上升、環境災害頻發、以及後面將要討論的與國際趨勢脫節,經過了2008年的北京奧運興奮和2009年的國慶六十週年慶典,2010年似乎昭示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公民感受到了幻想的破滅。這個國家出現了嚴重分裂的精神狀態:一些人因為所謂「中國模式」的成就而眼花繚亂,另外一些人則聚焦在民族所面臨的種種問題上。2010年的一個新現象就是,在表層之下,人們的幻想破滅感日益強烈,自我崇拜開始招來輕蔑——我們後面的討論中會提出這樣說的證據。可以說,有一種不妨稱之為「奧運後的鬱悶」正在迅速蔓延開來。甚至對於受到歡呼的「中國的崛起」,質疑也開始出現。
對於「中國模式」的一個新的批評聲音,來自於意料之外的「不同政見者」,即所謂「太子黨」的一些領軍人物。「太子黨」是一個鬆散定義的詞彙,往往是指那些老一輩共產黨革命家的後代。這種聲音現在公開讚揚「普世價值」,即冷戰結束以來在很大程度上主導著世界的西方主流價值。有些「太子黨」人也在鼓吹「民主改革」。前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的女婿劉亞洲將軍幾年前的一個講話被重新發表;他預測,十年之內中國將不得不面臨「民主化轉型」。 一個較少被注意但是同樣重要的聲音來自秦曉。他發表了一些著作,其中包括他在清華大學管理學院畢業典禮上的演講,嚴厲批評了「中國模式」並熱情讚揚了工業化民主國家所實行的「普世價值」。 秦曉剛剛從國企部門中國招商局的部長級的董事長和總經理職位退休,他的諸多資歷給他的觀點增加了份量:六十年代中期,秦作為一名高中生,曾是反對毛澤東的妻子江青的「太子黨」的一位主要領袖;然後,當老革命家們重返毛之後的權力中心時,他擔任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組織部長宋任窮的秘書。秦還具有劍橋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目前,他已經在香港註冊了一個智庫性質的基金會,並不掩飾他退休後的事業計畫。這個計畫本身還相當模糊,就是以超越經濟現代化的所謂「現代性」來引導中國的社會轉型。
總理溫家寶當然是當今中國領導層之中鼓吹政治改革最多的人。在他常常淚流滿面地探訪災區、邊遠地區和貧困村莊的同時,溫家寶通過公開讚揚前黨總書記胡耀邦等途徑,展示出對自由和民主的熱情。我們知道,胡的去世引發了1989年的天安門民主抗議。在深圳經濟特區慶祝三十週年時,溫甚至宣稱,不搞政治改革,死路一條。 在接受CCN主持人法瑞德扎卡瑞(Fareed Zakaria)的採訪時,溫家寶說他要為自由和民主而奮鬥,「死而後已」。
但是,中國的社會批評家們對此的反應非常不同:許多人讚賞溫家寶的決心,或者至少是良好願望,但更多的人把他說成「中國影帝」,認為他只是在為他的個人聲望和他的政府的國際形象表演公關遊戲。無論是哪種情況,不管是從「太子黨」那裡還是從現任總理那裡,都沒有信號顯示目前的領導層有進行政治改革的任何可能性。他們所發出的信號,只是增加了一些證據,表明即使是精英和高級領導人也對中國下一步的選擇抱持不同意見。
黨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沒有顯示出任何意思會支持溫家寶關於政治改革的意見。胡錦濤主要忙於三條戰線上的權力鬥爭,即:社會控制,權力基礎的加強,和對外關係。關於第一個任務,他繼續依賴意識形態控制和政治壓制來對付自發的社會不安。在2010年,胡試圖開展文化領域裡的所謂「反三俗」運動,把意識形態控制的努力提升到了類似於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和鄧小平的「反對精神污染」的高度。 然而,這項運動被證明是短命的;用黨的那套價值觀念來約束日益多元化的文化活動,這在今日已經是幾乎不可能的了。
更為有效的對於公民自由的強力限制,是在充足財政資源的支持下,使用高科技手段來實現的。比如說,前幾年警方實現了對於主要城市的所有出租車的監聽,而在2010年這項措施擴展到了二線和三線城市,類似合肥、南昌、包頭、棗莊這類城市的出租車也都被要求裝上電子監控系統,這樣警察就能隨時監聽車內的談話。根據媒體報導,在安徽省蕪湖市,到十月中旬為止,所有3,024輛出租車,都要由政府財政出資來裝上警方的監控設備,儘管一些司機抱怨隱私受到侵犯。 安裝的藉口當然是增加司機的安全,但是社會控制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大量證據顯示,中國當局正在為大規模社會危機的出現預做準備,在把政府對付公民抗議的各種手段合法化。9月份,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發布一項條令,可以在「社會突發事件」中切斷電信通訊。之後一個月,四川省人大常委會甚至提出一項法案,要賦予地方政府權力以「為了應對社會事件而沒收私人財產」。
對胡錦濤來說,最重要的工作,恐怕還是設法在黨的權力階層中擴展自己的權力基礎。兩年之內將要舉行下一屆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在這權力交替和人事改組的關鍵時刻到來之前,胡主席在竭力提高自己與其他領導人討價還價的力量。在2009年的下半年和2010年,胡採取了一個戰略行動,把自己的一些親信提拔為最年輕的省委書記,從而使他能夠對再下一波的權力交接施加影響。他需要迅速行動,因為他的既定接班人、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已經在2010年10月進入中央軍委,而這是習在2012年接替胡成為黨魁的關鍵一步——胡錦濤當然不希望自己因此被看成一隻跛腳鴨。
外交關係惡化:自我毀滅的中國傲慢
在外交陣線上,胡錦濤在四個月內兩次會見北韓獨裁者金正日。實行家族統治的北韓金氏父子,是來尋求北京的支持的。但是,除了跟朝鮮的關係保持熱絡之外,2010年可以說是中國近幾年來外交表現最為糟糕的一年。總體來說,中國繼續享受著全球化帶來的好處,能夠和世界各國保持比較穩定的關係。但是,在很多方面都發生了比2009年多得多、性質也嚴重得多的麻煩事情。這主要涉及三個方面:(1)中國與美國、日本等重要大國之間的關係;(2)北京與國際資本的無聲同盟;(3)中國在各國合作以改善全球治理這一方面的國際形象。
中國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充滿爭議的表現可以被視為一個轉折點。主要工業國家似乎都開始意識到了中國在處理全球暖化和氣候變化問題上的不合作態度,他們的領導人開始重新評估中國的崛起對人類社會的生存條件所引起的複雜影響。接著發生了北京政權與谷歌公司之間圍繞網際網路審查的鬥爭,迫使這家網路搜索巨頭撤出中國市場。這件事情凸顯了中國所取得的物質進步是以犧牲公民自由為代價的。谷歌創始人之一謝爾蓋布林呼籲國際社會把對中國侵犯人權的關注作為「頭等大事」, 這似乎顯示北京贏得了一場戰鬥但卻正在輸掉整個戰爭。十月份,諾貝爾獎委員會決定把2010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中國異議領袖、「零八憲章」的主要起草人劉曉波。「零八憲章」於2008年年底發布,呼籲以民主憲政來和平取代目前的中國政治制度。劉曉波因此在2009年12月被控以顛覆國家罪,被當局判處11年監禁。中國政府對於劉獲得這個極具聲望的認可而感到憤怒,但是,中國的異議人士和社會活動者們卻受到鼓舞。他們從中看到一個重大的信號,那就是:國際社會在長期忽視中國的惡劣人權記錄之後,現在準備增加對北京的政治壓力了。
當然,對很多人來說,還是金錢比道德更有力量。如同一則商業新聞報導所指出的,「雖然一家公司[谷歌]那樣做了,一些美國政府官員也支持谷歌的做法,但是不大可能有很多公司都願意向中國公開提出異議,畢竟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和[當時的]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谷歌的那些可能會淡化人權問題的商業競爭對手們,因為谷歌撤出中國而獲得機遇。另一家網路搜索公司的編輯就說:「僅僅是形勢對你[谷歌]不好,並不意味著對其他人也都不好。」 然而,這些人沒有認識到,外國資本在中國的投資環境總體來說正在日益惡化,因為很多非經濟的因素而變得對「其他人」也都「不好」了——這包括勞動力成本上升,也包括中國公民的環境意識的覺醒。更主要的是,政府幾十年來一直對外國投資實行的那些優惠政策發生了變化。
很多精明的商界人士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而且,他們的反應已經引起了中國政府的注意。一位哈佛大學畢業的中國經濟學家在九月份警告說,由於跨國公司的不滿,導致了國際政治環境對中國不利。然而這位經濟學家比中國領導人還是慢了一步,後者已經在須採取動作以敦促外國資本家恢復對中國的信心了。 這些領導人之中,包括習近平,他呼籲外國投資者增加與中國的合作,並承諾國際資本這樣做將會「獲得更寬廣的空間和更豐厚的回報」。 還有溫家寶,他也在9月天津舉辦的2010夏季達沃斯經濟論壇上和10月的歐洲之行中發表了類似的觀點。 中國官員抓住每一個機會,辯解說其實是外國投資者誤解了中國的投資環境,中國還是依然青睞外國投資的。上述事態發展,當然不足以讓中國與國際經濟全球化相疏遠,但是,支撐中國過去20多年發展的中國專制政權和國際商業之間的完美聯盟,出現了裂縫。
中國的宣傳原來一直吹捧中國是國際社會中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但是,這在2010年出現了變化,政府掌控的中國媒體轉而嚴厲批評那些要求中國在國際上負責任的論調是「外國陰謀」。 在這些被看作是「陰謀」的東西中,突出的是外國對於中國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特別是美國,作為中國的主要國際貿易夥伴,要求提高人民幣匯率,以改善其巨額貿易逆差。中國政府則擔心升值會對其出口能力產生負面影響,而出口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來源。根據溫家寶總理所述,許多中國出口企業只有2%-3%的利潤,如果匯率上升,這些企業就會倒閉。「陰謀論」的看法在中國精英階層中相當盛行,他們將國際壓力解讀為美國阻止中國崛起的一種戰略。
這總體上表明瞭北京在外交上的對抗態度正在回潮。這也許跟中國如此緊密地參與到全球化進程當中是相互矛盾的。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中國官員在與世界其它國家打交道的過程中,因為自己國家和個人的力量的上升而滋生傲慢。由於他們的傲慢而帶來的不可避免的負面反應,反過來又激起中國更多的憤怒。結合許多其他的重要因素,這種對抗態度和傲慢行為加劇了中國外交關係的諸多麻煩。這些麻煩,包括安全爭端又回到了外交議程之中。2010年中國經歷了很多和美國的糾紛,比如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達賴喇嘛訪問華盛頓,以及關於人民幣升值的爭拗。但是,對於雙方的互信最具破壞力的,還是在西太平洋地區潛在的地緣政治對抗。7月間,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在南中國海的海洋領土爭端中表態支持東南亞國家,中國很不高興。 同一個月,華盛頓聲明有意派遣航空母艦參加美國和南韓在黃海的聯合軍事演習,中國強烈反對。 然而,這兩件事情,比起十一月份的朝鮮半島危機,又不算什麼了。這次危機由北韓炮擊韓國引起,中國原則上是支持平壤的。 類似的直接對抗也發生在中國和日本這兩個亞洲強國之間。2010年9月,有關釣魚島的海上領土爭端爆發。日本指控中國漁民策劃了一起撞船事件。在日本方面釋放這名中國漁民之前,兩國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一度升級到了一個危險的程度。
結束語
對於中國來說,2010年也許是一個沒有什麼引人注目的事件但卻甚為重要的一年。在經過了興高采烈的2008年和2009年之後,經過了北京奧運、國慶閱兵、和政府巨額投資的喧囂大潮之後,具有深層麻煩的種種事實開始浮出水面。這些事情展示了一個分裂的國家,在崛起中讓人看到其腫脹的經濟發展和瀰漫的社會潰敗。這個國家因其日益增長的外交力量而變得傲慢,同時又拒絕國際社會希望其承擔更多責任的盛情。無論在現實層面還是在思考層面,圍繞所謂「中國模式」,這個民族都被撕裂為一邊是歡喜,一邊是幻滅。胡錦濤領導層只有兩年的在任時間了,期望其新政策能夠有效地克服來自既得利益的阻力而求得更好質量的發展,那只能是幼稚的想法。當然,正如最近一次的中央全會在十月中旬所提出的,在中國的下一個五年計畫中,領導層總要做點兒什麼,即使不能減少各種社會緊張,至少也要努力縮小一點兒收入差距。但是,胡錦濤的所謂「科學發展觀」,儘管將被載入下一個黨章,其命運已經注定只是一個死亡了的口號。
(何南初譯,吳國光校)
[作者校後記:本文原文為英文,原載《亞洲研究》第51卷第1期(2011年一至二月號),見Guoguang Wu, 「China in 2010: Dilemmas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sian Survey 51:1 (January-February 2011), pp.18-32. 作者感謝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和《亞洲研究》(Asian Survey), 並感謝譯者。]
作者簡介: 吳國光,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歷史系教授、中國研究和亞太關係講座教授。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
註釋:
1 關於旱災,見網易新聞特別報導,
<http://news.163.com/special/00014868/drought2010.html>,2010年10月26日閱讀;關於水災,見雅虎新聞特別報導,<http://news.cn.yahoo.com/2010hongshui/index.html>,2010年10月26日閱讀;關於舟曲泥石流,例見,《甘肅日報》,<http://gsrb.gansudaily.com.cn/system/2010/09/08/011684909.shtml>, 2010年9月8日刊登,同年10月1日閱讀。
2 例見,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2058456.html>,2010年7月5日刊登,同年10月5日閱讀。
3 見新華網關於會議的專題報導,<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09zygzhy/>, 2010年10月5日閱讀。
4 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2/27/content_13062249.htm>, 2010年2月27日刊登,同年10月5日閱讀。
5 同上,<http://news.xinhuanet.com/life/2010-08/04/c_12408521.htm>,2010年8月4日刊登,同日閱讀。
6 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anreviewnews.com/doc/1014/3/8/5 /101438505.html>?Coluid=93&kindid=2783&docid=101438505&mdate=0908005646>, 2010年9月8日刊登,同年9月25日閱讀。
7 關於香港,見<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hk.html>; 關於中國,見<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ch.html>, 皆於2010年9月28日閱讀。
8 財訊,<http://content.caixun.com/NE/02/7f/NE027f38.shtm>, 2010年9月11日刊登,同年9月25日閱讀。
9 同上。
10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gd.xinhuanet.com/fortune/2010-09/14/content_20900690.htm>,2010年9月14日刊登,同年9月25日閱讀。
11 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SASAC)網站, <http://www.sasac.gov.cn/n1180/n1566/n259760/n264802/7448929.html>, 2010年8月3日刊登,同年10月5日閱讀。
12 例見,同上,<http://www.sasac.gov.cn/n1180/n6881559/n6987010/7234618.html>, 2010年4月19日刊登, 同年10月5日閱讀。
13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10/15/c_12665106.htm>, 2010年10月15日刊登並閱讀。
14 這個數字來自於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見財經網,<http://www.caijing.com.cn/2010-09-06/110514188.html> ,2010年9月6日刊登,同年10月15日閱讀。
15 《法治新疆》,<http://www.fzxj.cn/view.asp?id=89121>, 2010年9月15日刊登,同年10月27日閱讀。
16 部分得到報導的這類悲劇發生在以下地方:福建南平,見網易新聞,<http://news.163.com/special/0001492R/fjxyca.html>, 2010年3月25日刊登;廣西合浦,搜狐新聞,<http://news.sohu.com/s2010/guangxixiongshaan />,2010年4月14日刊登;廣東雷州,同上,<http://news.sohu.com/s2010/leicheng />,2010年4月30日刊登;江蘇泰興,網易新聞,<http://news.163.com/10/0429/12 /65EGGSED000146BC.html>, 2010年4月29日刊登;山東濰坊,新文化網,<http://www.xwhb.com/news/system/2010/05/01 /010113351.shtml>, 2010年5月1日刊登;陝西南鄭,幼教中國網, <http://www.yojochina.com/baodao/shanxisj.html>, 2010年5月13日刊登。皆於2010年10月5日閱讀。
17 同上。
18 見環球網專題,<http://www.huanqiu.com/zhuanti/tech/fushikang/>, 2010年10月5日瀏覽。富士康是一家設在深圳的台資企業,生產高科技電子產品,在過去八年裡一直是中國在這個領域最大的出口商(見富士康官方網站,<http://www.foxconn.com.cn/GroupProfile.html>)。
19 同上。
20 中國開發區網,<http://www.cadz.org.cn/Content.jsp?ItemID=754&ContentID=87607>,2010年9月19日刊登,同年9月25日閱讀。
21 人民網,<http://env.people.com.cn/GB/12149340.html>, 2010年7月15日刊登,同年10月5日閱讀。
22 同上,<http://env.people.com.cn/GB/12492073.html>, 2010年8月20日刊登,同年10月5日閱讀。
23 《鳳凰週刊》(深圳),2010年8月5日。
24 財經網,<http://www.caijing.com.cn/2010-08-18/110499526.html>, 2010年8月18日刊登並閱讀。
25 網易新聞,<http://focus.news.163.com/10/0907/14/6G03U93E00011SM9.html>, 2010年9月7日刊登,同年9月10日閱讀。2009年12月,秦曉出版了一本書,將「現代性」與「現代化」區分開來(秦曉,《當代中國問題:現代化還是現代性》,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現代化」,作為毛後時代的官方政策,被理解為是物質改善,而「現代性」則被詮釋為全面的進步。這個基金會也資助了一個批判性評估「中國模式」的研究項目。見<http://www.boyuan.hk/view_news.php?id=162>,2010年12月20日閱讀。
26 溫家寶關於胡耀邦的文章,見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1370461.html>, 2010年4月5日刊登並閱讀;他的深圳講話,見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8/21/c_12469709_2.htm>, 2010年8月21日刊登並閱讀。
27 CNN Asia-Pacific,<http://www.cnnasiapacific.com/press/en/content/601/, 2010年9月27日刊登並閱讀。
28 例見,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cul/2010/08-06/2452548.shtml>, 2010年8月6日刊登,同年8月30日閱讀。
29 中國網(這是中央政府的官方網站),<http://news.china.com.cn/local/2010-09/21/content_20982593.htm>, 2010年9月21日刊登,同年9月25日閱讀。
30 關於中央的決定,見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9/06/c_13481181.htm>, 2010年9月6日刊登並閱讀;關於四川立法議案,見《南方都市報》,2010年10月7日。
31 Douglas MacMillan, 「Google’s Quixotic China Challenge」 (谷歌的唐吉珂德式的中國挑戰),
Bloomberg Business Week (布隆博格商業週刊),<http://www.businessweek.com/technology/content/mar2010/tc20100324_284005.htm>,2010年3月25日刊登,同年9月24日閱讀。
32 同上。
33 同上。
34 鳳凰網,<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zgwbq2010/20100905/2588621.shtml>, 2010年9月5日刊登,同年10月6日閱讀。
35 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12659604.html>,2010年9月7日刊登,同年9月25日閱讀。
36 關於溫的天津講話,見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9/13/c_12548535.htm>, 2010年9月13日刊登,同年10月5日閱讀;關於他的歐洲講話,例子之一,同上<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0/07/c_12633528.htm>, 2010年10月7日刊登並閱讀。
37 例見,人民網對國家商務部一位政策專家的採訪,這位專家將國際呼籲「中國擔當經濟責任」看成是「中國威脅」論的一個新版本,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2255590.html>, 2010年7月27日刊登並閱讀。
38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0/07/c_12633528.htm>, 2010年10月7日刊登並閱讀。
39 例見<http://www.2point6billion.com/news/2010/07/27/clinton%E2%80%99s-comments-on-south-china-sea-territorial-dispute-press-china-u-s-relations-6528.html>, 2010年10月11日閱讀。
40 人民網,<http://english.peopledaily.com.cn/90001/90780/91342/7069743.html>, 2010年7月26日閱讀。
41 見Ian Johnson和Martin Fackler, 「China Addresses Rising Korean Tensions,」 (中國處理上升的朝鮮緊張局勢)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http://www.nytimes.com/2010/11/27/world/asia/27korea.html>, 2010年11月26日刊登,2010年11月27日閱讀。
来源:新世紀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