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不要慶賀夏至的到來?(組圖)

作者:初新 發表:2024-06-19 19:3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華文化善於觀察天地陰陽的演遞變化
中華文化善於觀察天地陰陽的演遞變化(圖片來源:Pexels)

在每年6月20至22日之間到來的夏至夏天的第四個節氣、在二十四節氣中位列第十。今年的夏至於6月21日到來。夏至日一到,即標示夏天過去一半,以及天地陽氣已經達到了極點。曆書有載:「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這是指夏至是陽氣最旺盛的季節,接著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會日漸南移,白晝時間會日漸縮短。物極必反,陰氣將開始增長,陽氣則漸消退。陰長陽消這一特點,正是古人不慶賀夏至的主因,這乃是一種悟道的智慧。

夏至在古代其實是很重要的節日,又可稱為「夏節」或「夏至節」。古人將夏至分為三候:「初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鳴,三候半夏生。」《逸周書‧時訓解》中亦載:「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鳴,又五日半夏生。」

這三候是指:鹿跟麋不同,其角向前生,屬陽。夏至一到,陰氣開始生長,陽氣開始衰退,因此屬陽的鹿角開始脫落;雄性知了開始鼓翼鳴叫;半夏是喜陰藥草,仲夏期間總能在沼澤與水田中看見它。

關於夏至的俗諺不少,例如:「芒種落雨,端午漲水」、「芒種夏至,水浸禾田」等等。這些俗諺指的是:芒種期間就是梅雨季,而芒種至夏至的這一段時間的降雨機會較大。俗諺「夏至風颱就出世」,則是指夏至期間要真正進入颱風季了。

夏至祭拜土地神

由於夏至期間,陰氣漸生,且天氣炎熱、多雨,正值病蟲害、水災旱災頻繁之際。然而,由於古人善於觀察天地陰陽的遞嬗變化,實踐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學,會自天象變化尋找歸正人事的道理,盼能長治久安。

古代文獻記載了一些夏至儀式。《通典‧禮三‧郊天下》載:「夏至祀皇地祇(神)」。《通典》載:「夏至祭方澤於北郊者,以其日行躔次極於南北之際也。」也就是說,周朝即出現了夏至祭地典禮。夏至一到,天子即會率領著眾臣前往皇城外北郊去祭祀土地神、祀拜祖先。眾人虔誠祈禱神靈,以求得風調雨順、民安物豐。夏祭之所以選擇在北郊舉行,主要是因為位處中原所見到的太陽在夏至時,達到了一年中運行軌道中的最北方。北京安定門外的地壇即是明、清兩代舉行夏至祭典之場所。此外,因為古人崇信「天圓地方」的觀念,因此祭拜土地神的祭壇會建蓋成方形,稱為「方丘」、「方澤壇」。

除了皇家夏至祭典,民間亦有相關祭拜儀式,像浙江一些地區迄今仍遵從舊俗,會在夏至到來去祭祀祖先與土地神,此俗稱為「做夏至」或「祭田婆」。

透過這些古代儀式,可清楚瞭解古人敬天敬地進而自省自警、保持謙卑的精神與智慧。

夏至還可吃帶殼食物。夏至時可以吃紅色來補運,或吃帶殼的食物代表破殼新生。
夏至還可吃帶殼食物,因帶殼食物代表破殼新生。(圖片來源:Pexels)

夏至避暑風尚

古人在夏至即有避暑風俗,像大家理應對「避暑山莊」這四個字不陌生,顧名思義,避暑山莊即是指皇帝每年前往避暑的一處勝地。而避暑山莊不只是清朝皇家園林中佔地最廣、保存最完好的皇家行宮。

古代文人亦在作品中提及避暑一事。唐朝詩人韋應物的《夏至避暑北池》即描述說:「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

清朝之前,每到夏至,全國至少都會放假一天。宋朝時期,文武百官則會連續放三天假,以回家潔身、休憩避暑。就今日來看,可謂是名聲響亮的國定假日。

夏至食俗

跟在寒冷的冬至裡吃湯圓這一習俗不同,古人認為在炎熱的夏至裡,必須要吃夏麵、麥粽、夏餅等等。因此民間流傳「冬至湯圓,夏至麵」這一夏至俗諺。清朝《燕京歲時記》中,則記載了「冬至餛飩,夏至麵」這一北京風俗。

晉朝到南朝期間,時人會在夏至與端午節吃粽子,但那時的粽子叫作角黍。角黍的做法為:菰葉(筊白筍葉)包裹黍米,浸泡在濃厚的草木灰汁(鹼水)中,接著再煮到熟爛。由於鹼水能增強米粒黏稠度,因此一旦煮好,整顆角黍就會呈現粒粒米都黏附一起了。由晉人周處(即家喻戶曉的「周處除三害」中的主角)撰寫、記述各地風俗的名著《風土記》,則進一步說明角黍的象徵:「陰陽相包裹未分散之象」。也就是說,製作好的鹼粽,對應了端午到夏至期間的陰陽未分的純陽之象。換言之,角黍這一美食對應了夏至、端午節正值陰陽循環剛好處在陽氣至極的現象。

透過古人將對天地陰陽循環的觀察「包裹」在粽子裡這一食俗,能看出以前的人在觀察天地節氣方面相當敏銳,同時非常重視天地變化、陰陽五行與天人合一的生活態度。

除了角黍,古人還會在這時候吃麵。因為小麥是在夏至收成,而麵恰恰是以小麥做為原料所製,因此逐漸衍生這項傳統。至於民間俗諺所謂的「吃過夏至麵,一天短一線。」則是明確指出:古人以麵條長度來反映夏至過後出現日漸短、夜漸長的現象。

夏至還可吃帶殼食物,因為這代表了破殼新生。為了避免在炎熱夏日出現人體上火、累積毒素等狀況,在飲食上可選擇生津止渴的番茄或鳳梨、清熱降火的蓮子等等,以利清心退火、消暑排毒。

當然,夏至也適合享用瓜果類、小白菜等等中醫上認為能退火的當令食材。

夏至禁忌

因為夏至正值陽氣最旺盛的時節,民間逐漸形塑「忌夜食生冷、空腹飲茶、忌洗冷水澡、忌夜臥貪涼」等等說法。

在清朝時期,民眾還認為在夏至期間必須要按時起居,不可口出誑語、不可罵人,最特別的禁忌是不能在夏至日剃頭理髮,以免破壞了運勢。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