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羅尼達是一個充滿著陽光、沙灘和海浪的地方,而邁阿密則是鑲嵌在這個陽光之州上最為亮麗的一顆明珠。
遠在邁阿密的外圍,就眺望到前方一幅現代城市輪廓的畫面。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映在南國艷麗無比的藍天白雲之中。
當走進市中心時,頓時發現這座城市獨居特色,與美國別的大城市的風格截然不同。美國典型的都市中心是辦公樓林立,居民區很少,高檔的居住區就更為罕見。白天,都市一片繁忙,可到了晚上,則是一座死城。可是邁阿密則不是這樣。都市輪廓裡除了高大的辦公樓外,還有許多高層居民樓。住宅樓形狀各異,層次清晰,在蔚藍的海水和綠樹的簇擁下顯得份外的秀美與靜謐。辦公樓和住宅樓沿著貝斯凱勒(Biscayne)海灣相互交融在一起。彎彎曲曲的港灣裡停泊著數不清的遊艇,有的支著白色或彩色的風帆正在緩緩地行駛。岸邊的大樹、精心修建過的植物和色彩鮮艷的花卉將海灣裝扮成一個個漂亮的小公園。小橋將灣中的一些島嶼與大陸連在一起。辦公、居住、休閑融入在一個和諧的氛圍之中,這恐怕是邁阿密獨特的一景。
站在岸邊或者扶著小橋的欄杆,眺望遠方,一艘艘巨型郵輪和貨船停泊在大海上,偶爾還可以聽到低沉的汽笛聲。漫步街頭,暢仰在一個現代都市裡,卻又像是面對著一座世外桃源。面對眼前這座漂亮的都市,很難想像一百年前,這裡還只是一個小鎮和一望無際的海灘。
二千年前,一個叫泰曲愛斯踏(Tequesta)的印第安部落就生活在這片陽光海灘和岸邊的森林之中。1576年,西班牙人佔領時,這裡仍然人煙稀少。1821年,美國人打敗了西班牙人,佛羅尼達成為美國的一個州。那時,才有些人遷移到這片荒野的地方。十九世紀末,一個叫朱麗葉.圖特耳(Julia Tuttle)的當地居民擁有大片的土地,當她看到邁阿密一望無際的海灘和良好的天然條件時,就預計這裡將是前途燦爛的地方。當時鐵路大亨亨利.佛萊格爾(Henry Flagler)正在佛羅尼達北邊修建鐵路,朱麗葉就勸說亨利把鐵路延伸到邁阿密。朱麗葉轉讓一部分土地給亨利,而亨利則讓火車開到了這個南方小鎮。1896年,沿著佛羅里達東海岸的鐵路打開了邁阿密通向美國的門戶。這一年,邁阿密這個城市誕生了,居民只有一千五百人。亨利在邁阿密興建房屋、投資酒店。在他的帶動下,其他投資者紛至沓來,邁阿密開始發展起來。到了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邁阿密已經成為了一座現代化城市。
二十多年的光陰,一個小鎮變成了一座現代都市。這個發展速度可以跟深圳媲美,但不同的是邁阿密是靠市場驅動而建成,而深圳更多的是受益於政府政策的傾斜。在以後的幾十年裡,邁阿密幾經起落。1980年,四名白人警察將一名黑人嫌疑犯打死。他們被指控,可是在審判會上,全部由白人組成的陪審團卻判這四名警察無罪。這件事情導致了整個邁阿密的大動亂,持續了三天。種族關係一下子緊張起來,城市遭到破壞,連邁阿密海灘獨具特色的的Art Deco(阿特-戴扣)歷史文化區也難以倖免。城市被一個個幫派控制著,街頭經常會有槍聲響起,大批毒品通過這裡進了美國。一個安全而美麗的城市一下子被犯罪所取代。
八十年代中期,邁阿密電視臺推出了一部電視連續劇「Maimi Vice(邁阿密的罪惡)」,講述了兩個偵探破案的系列故事。故事以警察局和海灘為背景,情節引人入勝,風趣幽默。劇中人物穿著時尚的服裝,戴著極酷的墨鏡。這兩位偵探更是開著豪華的法拉利跑車和遊艇,在海邊和海上出盡風頭。電視的畫面是用蒙太奇的手法拍攝,畫面美麗無比,音響極好。這部電視劇當時風靡全球,全世界都知道了邁阿密海灘迷人的風光、豪華的生活和阿特-戴扣歷史建造群。今天我的同事談起來「邁阿密罪惡」時仍然津津樂道。從那以後,邁阿密成為了一座國際知名度很高的城市。九十年代以後,邁阿密經過大規模整頓和重建,犯罪率大幅度下降,城市恢復了原有的風貌。現在邁阿密成為繼洛杉磯和紐約之後的美國第三大吸引外國遊客的城市,每年到這裡的遊客達一千多萬。
(二)古巴城
離開市中心往西走一會,就進入了「古巴城」。這裡是古巴移民的集中生活地帶,號稱「小哈瓦那」。「小哈瓦那」街道的牌子不僅有英文而且還有西班牙文。只要懂西班牙語就能在這裡生活。街道上滿是西班牙風格的商店和超市,流溢著古巴風情。街道背後是住宅區,每家都有一棟獨立的小房子。房子雖然小,但是牆壁的顏色卻十分鮮艷,橘黃色、粉紅色、淡綠色等等。成片的色彩斑斕的小房屋在綠樹的掩映中煞是好看。
古巴人遷移到美國主要有二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959年,卡斯特羅革命成功後,大批古巴人逃離祖國,在邁阿密落戶。這些移民受過良好的教育,在古巴時都是社會的中上層。他們放棄了擁有一切,而在一個新的國度裡重新奮鬥。十多年下來,他們極大地推動了邁阿密的發展,成為美國與拉丁美洲做貿易的先驅。從那以後,邁阿密慢慢地發展成為一個國際都市,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一個交匯點。因此邁阿密成為美國通向南美洲最重要的門戶,被稱為「美國的古巴」。
第二次移民高潮是1965年。卡斯特羅放開國門,允許老百姓自由出入古巴。於是,在邁阿密和哈瓦哪之間每天有兩個「自由飛行」的航班,十五萬古巴人一下子湧向邁阿密。可是這批人中有很多囚犯、精神病患者和社會底層的人。他們的到來不僅沒有推動邁阿密的發展,反而加劇了種族之間的緊張關係。白人紛紛遷離這個被稱之為「有色城」的地方。「小哈瓦那」也成了毒品通往美國的門戶和充滿罪惡的地區。後來這種情況穩定下來。現在邁阿密的人口中約有一半是古巴移民。
那天,當我穿過「小哈瓦那」時,正好趕上一個節日。主街被關閉,汽車不能進出,只許行人通過。街道上搭起了很多舞臺,喧鬧的古巴音樂瀰漫了整個天空。原以為古巴音樂與墨西哥音樂一樣,節奏歡快,旋律輕柔,並且伴隨著非常清晰的手風琴聲和吉它聲。但是古巴音樂卻接近搖滾樂,節奏瘋狂,聲音混沌,不能給人美感。晚上當街道擁擠的人群散開時,古巴人留給人一種粗魯而不有好的印象。不過穿越在「小哈瓦那」,並不讓人恐怖。如果晚上停留在底特律的某個角落,心中總會不踏實,擔心會被搶劫或者被襲擊。也許當面對古巴人時,總是認為他們與我們一樣是移民,他們的行動總會有節制。而面對「本土人」的黑人則不一樣,很多黑人神志不清,他們犯罪的動機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在黑夜裡面對他們,我們會心神不安。
「小哈瓦那」是古巴移民的寄託。很多人遙望著自己的祖國。四十多年前,年輕、英俊、勇敢、智慧的卡斯特羅給那塊土地上的人們帶來了希望。今天年邁而渾濁的卡斯特羅依然穿著那身軍服,守著一個僵死的教條,封閉著國門。生活在古巴的人們或許不知道今天外面的世界變得多麼精彩,而「小哈瓦那」的人們也不知道何時才能自由地回到故鄉。「小哈瓦那」聚集著很多「民主鬥士」,他們被別人利用著並且利用著別人,夢想建立一個「自由」的古巴。
(三)邁阿密海灘
從邁阿密市中心跨過四英里長的跨海大橋,就達到了邁阿密海灘。雖然「邁阿密海灘」是一座獨立的城市,但是它仍然被視為邁阿密的一部分。邁阿密海灘是一個南北長約十英里,東西寬不到1英里的島嶼。這個島東邊瀕臨著浩瀚的大西洋,西邊是平靜的貝斯凱勒海灣。兩邊的海水夾著島嶼,「邁阿密海灘」就像一個三明治。島的四周是一望無際的沙灘。島上酒店和餐館林立,這裡的酒店每天接待的遊客比當地居民多三倍。
兩條縱貫島嶼的主幹道兩邊是著名的阿特-戴扣歷史保護區。這個保護區是上個世紀全美國最大的註冊歷史區域。說是歷史,其實時間還不到一百年。但是在只有二百多年歷史的美國,這也算是不短的時間。這裡有八百多棟建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的建築。這些建築屋多數隻有三、四層樓高,平頂屋頂,光滑的牆壁是用彩色的塗料粉刷的。據記載,阿特-戴扣是個法語名字,來自1925年在巴黎進行的一個工業展覽。一位歷史學家給邁阿密海灘這群別具風情的建築起了這個代表工業與現代的名字,來描述二十世紀早期的設計。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是邁阿密海灘發展的黃金時期。投資者紛紛湧入,房地產暴漲,人口急劇增加。一戰的時候,美國軍隊在這裡建立了航空訓練基地。戰後,邁阿密更是飛速發展,這不僅僅得力於它得天獨厚的海灘和氣候,還在於非常發達的地下賭博業。可是好景不長,兩次巨大的颱風阻止了它發展的腳步,隨之而來的是全國大蕭條。好在三十年代中期,人們繼續在這裡建造著名的阿特-戴扣建築,於是這個地區又發展起來。到了四十年代,邁阿密恢復了元氣。1942年,德國潛艇在佛羅里達海邊擊沉了美國油輪,這時美國政府決定把邁阿密建成軍隊訓練的大本營。戰後,很多在這裡受過訓練的士兵帶著懷舊的情結,退役後又回來定居。五十年代,這裡的旅遊業開始發展,白色的沙灘和溫暖的陽光成了美國人度假的聖地。
阿特-戴扣街頭除了歷史建築外,幾乎都是飯店、餐館和夜總會。餐館旁邊的人行道上擺滿桌子,支起了許多五彩的遮陽傘,客人在露天品嚐著海鮮。音樂瀰漫著南國潮濕的空氣,有的是從室內飄來的,有的是歌手在露天的舞台上唱著歌。無數豪華的夜總會更是把海灘變成了一座不夜城,藍色的爵士樂和歡快的拉丁舞相映成輝,與世界各地的風情交融在一起。「邁阿密海灘」已經是世界時裝和夜生活的一個中心。
邁阿密海灘是迷人的,銀白色的海灘和蔚藍色的海水融合和得恰到好處。去海灘的那天,風非常大,泳場全部關閉,只有幾個小孩在海水嬉戲。迎著大西洋的風,我漫步在沙灘上,只好下次來的時候再投入在這片海水中吧。
當我離開這座城市時,走上一條小路,路邊長滿了矮小的椰子樹。我站在路邊的檻子上,墊著腳,摘下了一顆椰子,帶回到北方。椰子放在家裡很長時間,不知道怎麼打開。就讓這椰子帶著南國的芳香長留在北方吧。
讀者推薦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