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國內牛奶市場的需求量不斷上升,王先生正在思考著,如何擴大牧場的規模。"我的收入相當不錯,"王先生說,"我已經能夠買一台電視機了,而且還能夠讓我的兒子上不錯的學校。更何況,這並不是一個十分艱苦的活兒。"
和這個北部邊疆省區內成千上萬的養牛農民一樣,中國國內市場對於牛奶以及其他奶製品的需求量的不斷上升,使王先生大受裨益。儘管中國國內的奶製品消費水平仍然遠遠低於西方國家,甚至都趕不上印度、泰國等發展中國家,但是自1998年中國政府開始提倡中學生"每日一杯牛奶"的生活習慣之後,中國奶製品的銷售量就一路飆升不止。如今,上海等大城市內越來越壯大的中產階層已經習慣了讓人把牛奶送到自己的家門前;順理成章的,人們愈加期盼一個更大的奶製品市場的出現。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已經宣布將奶製品產業列為未來十年中,中國農業的優先發展產業之一。為此,中國政府以及各大企業將全力開發這一產業領域,而發展該產業所依賴的農業基地便分布在西至新疆、內蒙古,東至黑龍江省的廣闊地區--這被稱作中國新的"牛奶地帶",這就是中國的"威斯康星州"(美國生產牛奶的農業州--譯者注)。"北部地區已經成為了中國的'牛奶地帶'," 拉勃銀行(Rabobank)上海辦事處的行業專家馬歇爾.孫先生說,"而且,那裡的發展空間很大。"
地處北京西北部、距北京415英里的呼和浩特市便是新牛奶產業興起的中心,也是中國市場上大量鮮奶的生產地。這裡有中國的兩大奶製品公司--伊利集團以及蒙牛公司。而且,新的奶製品工廠以及冰激凌工廠在該地區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實際上,當地人已經開始把呼和浩特市叫做"牛奶城",這主要是因為該市周圍密密麻麻地圍繞著數千個小型的奶牛場。
當然,在西方人的眼裡,能夠達到現代標準的農場在這裡只是鳳毛麟角。在距呼和浩特市20英里遠的戈爾圖(音)村裡,每戶農家一般只有四到五頭奶牛,他們用豬圈一樣的農舍來飼養這些奶牛,這些牛拴在樁子上或是卡車旁。走在村子裡狹窄而又堆滿肥料的街道上,一排排的靠在牆上或是臥在院子裡的奶牛隨處可見。風靡全村的霍斯坦種乳牛就是在這樣的原始條件下飼養的,它們的飼料經常是食物殘渣以及當地種植的穀物。很多飼料都不符合"高等牛奶製品"的生產標準。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問題困擾著中國的奶製品戰略。比如,中國農業部的官員承認,中國奶製品產業的奶牛質量不高。而美國農業部在最近的調查研究中指出,"中國嚴重缺乏優良的種畜。"行業專家稱,西方的農牧業有著深厚的繁殖業基礎,從肉豬到雞鴨,再到奶牛,總是會有優良的種畜作為改善生產的基礎;在這方面,中國完全不同,它已經被遠遠地拉在了後面。
但是,一些中國的農業村莊已經取得了很多進步,走出了陳舊的農業體制。每天早晚兩次,戈爾圖的村民們都會把他們的牛送到附近的"八佰村第二奶站",這是一家大型奶製品公司在去年的六月剛剛設立的自動化擠奶站。"我們每天都可以得到三噸左右的牛奶,"在這個奶站工作的李榮生(音)先生說,"而在這之前,一切都必須手工操作。"由於這裡的村民們從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進口了優良的奶牛品種,他們的牛奶產量在最近的幾年中翻了一番還多。
但是要想使奶製品產業如噴氣式火箭一樣迅速發展,需要牛奶產量以更快的速度增長。即便是讓10%的中國人口達到目前美國人每天的牛奶消費量,也需要中國在未來的十年中增加超過300萬頭的奶牛。"即使他們增加奶牛的數量,進口大量的優質奶牛,也不可能趕上美國的牛奶消費水平,僅僅能夠達到墨西哥等國家的消費水平而已。"美國農業部的專家亞瑟.科芬說。
中國牛奶業目前的繁榮主要靠的是國內社會上健康和營養意識的增強,而為了保持牛奶業的發展步伐,中國政府已經開始通過積極的努力來改進全國範圍內奶牛的基因遺傳工程。而中國北方的農民還在不斷地擴大自己農場的規模,並且引進新的飼養技術。全世界的學者以及專家開始源源不斷地湧進這裡的農場,培訓那些農民。伊利公司等奶製品大公司也紛紛在中國的小村莊裡設立牛奶站,而在這些村莊中,煤炭爐仍然是他們主要的做飯以及取暖的工具。這些公司還為村民們提供貸款來發展牛奶生產。
但是,中國的農業專家們清楚,阻礙中國國內更高水平奶製品業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是生產體制的低效率。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數據,在美國,一頭奶牛平均每年可以產出約17600磅的牛奶,而中國奶牛的水平只有8800磅。行業專家甚至用"可憐"來形容中國牛奶行業的一些生產條件。"一些生產條件真的仍然顯得非常原始而落後,"一位荷蘭公司的專家在三月份訪問呼和浩特市後說,"一些農民把他們的奶牛當成豬來養,給它們吃任何東西。"
但是中國北方的自然環境卻非常適合"牛奶地帶"的建立。這一區域氣候涼爽、地形平坦,而且人口相對稀少。
然而,另一個主要的憂慮來自於環境問題,該問題已經開始拖累牛奶業的發展。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擔憂該地區過度的牛羊飼養使環境不堪重負。中國政府已經開始設置法規來限制該地區的放牧行為,並且圈出一些受保護的地域,以便抑制畜牧業的過度發展。一些政府官員認為,過度的放養對草地的損壞是造成席捲中國北部、並且威脅到北京的沙塵暴的罪魁禍首。然而,農民們則希望擴大自己的農牧範圍,最近幾年的成功給予了他們足夠的信心。
很多農民已經擺脫了手工擠奶的時代。儘管很多農民仍然不知道他們生產出的牛奶最終究竟去了哪裡,但是他們清楚地知道,農場的年收入已經從十年前的300元人民幣增長到了如今的2000元。
"我現在已經算是很落後的了,"55歲的宮有貴(音)先生說,"你能夠明顯地感覺得到最近幾年的變化。這裡的人們已經有了新的傢俱、電視以及拖拉機。"陳先生有六頭奶牛,還在當地有0.6英畝的土地。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們一直靠著土地裡的莊稼來養活自己全家,支撐當地的社會發展,但是如今,這裡的村民們開始放棄傳統的農作物種植業,開始飼養奶牛。實際上,村子裡的很多村民都對鄰近村莊的成功而羨慕不已。"兩公里之外有一個名為'運和舍(音)'的村子,在那裡,每家都有10頭奶牛,每家都有手機和摩托車。"33歲的村民牛宏偉(音)說,他也已經開始飼養奶牛。
而運和舍村37歲的村民李滕煒(音)則說,鄰近的"舍比耶(音)"村做得更好,因為他們的農場規模更大。這個村子已經被分為了兩個部分,村民們生活在大道的一邊,而另一邊則是大型的農場,每個農場中都有10頭以上的奶牛。"我們已經不再住泥房土屋了。"李先生說。
而且,仍然有很多更加大型的農場在建設之中。在舍比耶村,遊客們能夠看到在數十個奶牛場內,有一排排高約六至八英尺的農房正處在建設之中。奶牛農場的農民們還喜歡帶著遊客們參觀舍比耶村的舊村舍--一個滿是土坯舊房的廢棄村落。舊村舍旁有著一排排的磚瓦房,嶄新而舒適,房子裡有令村民引以自豪的新傢俱以及電視機等家電。村民們說,牛奶市場需求量的不斷增加使得這樣的生活成為可能。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農業體制的巨大改革。
新的奶牛農場徹底改變了籠罩中國幾十年的舊體制--小農戶、小塊土地、自給自足、餘糧出售的農業體制。現在,農民們已經適應了市場體制。在過去的10年中,儘管一些高價農作物的價格有所降低,但是市場形勢對於它們來說一片大好。過去通過出售穀物和蔬菜而獲得的年收入只有區區200元,而如今,每隻奶牛都可以使他們每年賺到700元。
在世界的這個角落裡,沒有人知道中國牛奶業的繁榮能夠持續多長的時間;但是這裡的每一個人都堅信,在未來的幾年中,中國市場的牛奶消費量一定會繼續增加。儘管這裡的農場也許永遠也不能與美國動輒達到數萬頭奶牛的大型農場相媲美,但是諸如王先生等等的中國農民相信,該產業的蓬勃發展至少能夠庇佑到下一代人。"我想,我的兒子會做和我同樣的事情,"王先生用手捋了一下頭髮,說,"這會一直是一個不錯的工作。"
《紐約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