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長灘港(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自從4月2日美國宣布對世界各國普征關稅,全球市場一片哀號。多國首腦警告國民過去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實現的經濟全球化已告失敗。大家都在緊張地觀察川普下一步會做出何種舉動,將世界經濟格局導向何方。我個人並不認為各國經濟將走向保守和孤立,合作和發展仍將是主流。只是美國要重塑合作和發展的基調,讓世界經濟在新的秩序下重新全球化。當然未來到底會怎樣還要看事態發展,但二戰以來至今的世界經濟體系毫無疑問是失敗了。在各國被迫走出舒適區接受新秩序和挑戰的同時,反思失敗的原因避免重蹈覆轍十分重要。我在這裡闡述個人淺見,以求拋磚引玉,集思廣益。
自由貿易並非資源最優化
過去的經濟全球化主要是採取低關稅甚至零關稅促進自由貿易的方式來實現。其指導思想是產業全球化布局,充分利用各地的資源優勢(如在鐵礦附近建煉鋼廠,在人力成本低的國家部署勞動密集型產業等),實現資源最優化配置。理論上其結果將是全球生產效率的最大化和全行業利潤的最大化,從而實現全世界經濟總量的最快發展。
這個理論有一個非常重大而又被長期忽略的瑕疵。自由貿易中的「自由」指的僅僅是貨物(包括原料和商品)交流的自由和低成本,但勞動力從來沒有實現自由流通。人不是貨,想運去哪兒就運去哪兒。當工作離開的時候,很多人不願意背井離鄉去追逐自己技能所適合的工作,同時各國政府為了保護自己公民的就業也嚴格限制外來勞工的數量和高薪的就業機會。隨著技術的發展運輸成本不斷降低,又沒有關稅的限制,那麼企業選址就愈發注重人力成本、政府政策(如企業稅等)和監管成本(如排放標準等)。一般來說越是貧窮的國家為了吸引投資就越會降低政策稅收和減少監管(甚至縱容污染排放),這樣一來各類生產企業幾乎都可以無腦選擇在窮國設廠以求最低成本。
這種狀況的發展會不會導致窮國變富,富國變窮呢?不會。總體經濟的發展的確會讓窮國逐漸擺脫貧困,但富國會變得更富。因為企業雖然將工廠開設在窮國,但企業的所有者依然是富國。那麼就相當於窮國給富國打工,窮國賺取工資,富國享受利潤。更具體的講,是窮國的工人賺取工資,富國的資本家享受利潤。是不是還有誰被落下了?沒錯!就是富國的工人。雖然富國的總體財富還在增加,但富國的工人們丟失了工作。如果沒有資本在金融和投資市場持續產生收益,那他們的處境就會十分悲慘。生活成本高昂,沒有工作,依賴政府福利和社會救濟。這樣的人沒有社會地位,無法獲得社會認可,嚴重的就會自暴自棄,甚至吸毒犯罪危害社會。這正是當前美國和歐洲很多富裕國家的現狀。
肯定會有一些經濟學家出來駁斥我的觀點,認為富國並沒有將全部的產業都遷移到窮國。他們只是遷出低端產業,但留下了高收入的高端產業。比如一些美國公司在美國從事高端的晶元設計,而將低端的晶元生產和包裝轉移到國外。這種現像當然是現實存在的,但根本理由絕不像他們口中宣稱的那麼高尚——所謂將高薪工作留在國內。
高端產業留在富國內部的真實原因有二。早期是因為這些高端工作需要高技術員工,而海外的廉價勞工市場缺乏相應的技能。這裡還有一個邏輯陷阱,就是高薪工作留在了富國,好像那些丟掉了低薪工作的富國工人立刻就可以從事高薪工作,生活更上一個台階?當然不是。原來晶元從設計到生產都在美國,美國工人從事著這個產業從高端到低端所有的工作。現在生產移到了臺灣,那原來從事生產的美國工人立刻就可以轉行去做設計了?可能嗎?必須要看清一個現實,人的智力水平和學習能力在任何一個社會的分布都是大致均勻的。就算美國的教育水平再好,很多人也是沒有辦法去從事這些「高端」工作的。當「低端」的工作機會都消失之後,這部分人就成為自由貿易下社會經濟人力資源配置嚴重不平衡的存在。
而且所謂窮國缺乏技術工人從事「高端」行業也只是暫時現象。隨著窮國自身教育的發展和大量窮國學子奔赴富國接受高等教育,窮國技術工人匱乏早已成為歷史。當今中國和印度會找不到能夠從事晶元設計的人才?如今美國企業依然將晶元設計保留在美國國內的原因純粹是為了保護知識產權維護自己的競爭優勢。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地方,你把最先進的技術放入中國,那很快中國自己的企業就會學到相應的技術並超越美國企業,那個時候美國就徹底在經濟上失去了任何優勢。
如果不是為了維護技術壁壘,對於富國資本家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把全套產業全部交給窮國,而自己只是負責投資,用金融和投資工具在窮國的企業身上賺取利潤。這就是美國的現狀:工業生產幾乎完全外包,美國的財富都在金融和與其相關的服務行業(如法律等)。我們看到美國谷歌、微軟、臉書這樣的科技產業都在大幅度裁員,將工作機會轉移到勞動力更廉價的印度等地。這些可是「高端」行業啊!美國人連程序員這樣的高端工作都丟失了,還能去做什麼更「高端」的工作呢?
富國的資本家投資海外窮國,將利潤帶回富國。窮國的企業被抽取了利潤,留下的薪資不足以購買自己的產品。所以就導致了窮國會一直保持出口型經濟,窮國工人(包括高端產業工人)的收入雖有增長但還是較低。消費品被出口到了富國,成為了富國失業工人享受的廉價消費品。富國的工人們都失業了,如何購買消費品呢?依賴國家福利。國家福利從哪裡來?稅收和國債。所以美國就出現了貧富加劇分化,富人普遍從事金融行業不創造社會就業,海外廉價商品傾銷國內市場,龐大的低端工人失業,普通人低收入卻要面對不穩定的工作和高稅收,政府為了維持社會福利在巨量的債務下艱難喘息。真正的贏家只有少數巨富寡頭。
沒有自由遷徙的自由貿易放大了人力資源配置的不平衡,這是舊經濟全球化失敗的根源。由於社會和政治原因,國家間的自由遷徙並不具有可行性。為了保證國家內部各層級人力資源的充分就業,通過一定的關稅壁壘保護國內各級產業一定比例的存在是必要的,儘管它會導致世界經濟總量增長一定程度的放緩。這是一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問題,必須在社會安全和經濟增長兩方面有所取捨。
美元在國際上發行方式的失誤
對於美國來說,除了國內就業問題,川普面臨的另一個經濟挑戰就是政府巨量的債務帶來的破產危機。美債的堆砌一方面是前任政府開銷無度,另一方面也是海外市場對美國長期的貿易逆差。川普開徵關稅的一個訴求就是要求貿易平衡。
貿易平衡這個事兒說起來很複雜,經濟學界的學術觀點也是眾說紛紜。有一種很流行的觀點認為:美元是事實上的國際貨幣,隨著海外市場的增長海外對美元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那麼就有美元淨流出的天然需求,所以海外對美國的貿易逆差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兒。而且貿易逆差相當於美國印鈔票從海外買東西,是美國佔了便宜的事兒,為什麼要對此大發雷霆呢?
美元是國際貨幣不假,美國也確實有對全世界發鈔的義務。但問題在於:美國不應該通過增加國債的方式來發行美元。
我認為美國正確的發鈔方式應該是這樣的:美國降低利率,通過銀行借貸發放更多的美元。當海外市場需要美元時,美國企業帶著美元去海外市場投資。這些流出的美元主要用於國際間貿易,因此在市場中流轉,不會也不應當成為美國政府的債務。被投資國使用這些美元進行的國際貿易可以從美國購買商品(理論上應當成為美國的貿易順差而非逆差),或者從其他國家購買商品(與美國無關)。只有當被投資國的產品大部分出口到美國時,才會造成美國的貿易逆差。你看,上面描述的過程中美國根本就不是通過貿易逆差來發鈔,而是通過投資來發鈔。而且逆差也不是必然結果。有人說被投資國的經濟發展了,產量增加了,不賣給美國賣給誰?當然可以內部消化啦。經濟增長那麼內部消費能力也可以提高啊。與美國貿易應當是互通有無,均衡發展,而不是低價傾銷到美國。很多中國人習慣了出口型經濟,想不通商品不往外賣如何賺錢。其實把地球看作一個整體,千年以來地球的經濟在不斷發展,但這是外貿的結果嗎?難道靠的是把地球產品賣到火星上去?
為什麼大量輸送到國際市場的美元變成了美國的政府債務?這裡有外部和內部兩個原因。外因是世界其他國家的外匯政策,內因是美國政府的效率和官僚作風。
先說外因。世界各國對待外匯的政策分為兩類:允許自由持有和強制結匯。允許自由持有就是個人和企業可以自由持有外匯,政府不加干涉。有些國家由於種種原因乾脆放棄本國貨幣,直接使用美元。其他國家雖然有自己的貨幣,但不限制私人持有外匯,並允許外匯與本國貨幣的自由兌換。另一類貨幣政策就是不允許私人和企業自由持有外匯,國內市場交易強制必須使用本國貨幣,進入本國的外匯要被強制結匯。強制結匯就是本國銀行收到外匯後就兌換成本國貨幣交付國內個人或企業。結匯用的本國貨幣從哪兒來呢?就是以收到的外匯為錨憑空印出來的。那外匯去哪兒了呢?被收歸國有了。中國就是後者的典型。
實行強制結匯政策的國家通常都是為了操縱匯率,因為國家行為在外匯買賣中佔了大頭,所以就有了定價權。特別是通過操縱匯率讓本國貨幣貶值可以有益於本國產品出口,製造貿易順差。拋開匯率操縱的道德性標準不談,單就強制結匯的行為本身,從經濟學上看似乎也沒有什麼不當之處。但是深入的想想,大家難道不覺得大有蹊蹺?本來A國對B國投資,A國的資本減少了,B國的資本增加了,一減一加,總體平衡。可是當美國向中國投資時,美國拿出去的美元被中國政府強制結匯變成了中國的人民幣,中國國內的資本增加了。當中國政府拿到這筆美金後它又用它來買美國國債,美元又回流到了美國。最終結果是中國資本增加,美國資本沒變,美國債務增加!進一步說,任何國家對中國的投資結果都是:世界總體資本增加,世界總體債務增加!也就是說全世界都是在借債(用自己未來的錢)去投資中國!借的債是要還的,無論美國政府債還是其他國家政府債都得靠這些國家自己還,說白了就是全世界納稅人的負擔。可是進入中國的投資是不一定有回報的,或者有回報也是不一定能轉移到海外的。多少海外投資中國的企業最終無法匯出自己的利潤,這就是流氓政權和外匯操縱國的邪惡之處。
再說說美國高昂國債的內因。雖然中國等國持續將獲得的美元用於購買美國國債,但這並不是美國政府無限度舉債的根本原因。當中國政府持有大量美元現金時,它勢必要為其尋找一個安全的增值渠道,而購買美國國債是最好的選擇。別的國家政府、企業和個人也是同樣的心理。強大的買壓降低了美債的收益率,也就是說美國政府可以用很低的成本發債,這是一個誘因,但不是根源。美國政府持續發債一方面說明政府開銷無度,有著極大的浪費和欺詐嫌疑,這也是當前馬斯克領導的DOGE團隊致力於發掘的。另一方面也是自由貿易下的全球化經濟中美國國內經濟不平衡導致的政府收支困境。
如前所述,舊全球化經濟格局下美國的產業大量外流,富人們醉心於金融和投資行業賺得盆滿缽滿,普通勞動者卻缺乏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對於政府來說,在缺少關稅收入的條件下就必須依賴國內稅收。無論何種國內稅收,其納稅主體都是中產階級。富人和大企業納稅雖多,但相對來說比例並不高,因為他們有很多避稅工具。但貧富分化拉大的情況下中產階級數量減少,而需要政府福利支援的貧困人口(包括非法移民)增加都對政府財政有著巨大壓力。在低效的官僚制度下政府難以解決根本問題,那麼舉債應付當前難關就是最簡單的方式了。不只是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眾多所謂發達國家都有著同樣的問題。
美國本來就債務纏身,在新冠疫情期間前屆政府還在加大債務規模,由此導致的通脹又靠提高利率來應對,這對於未來美國政府的還債壓力簡直就是滅頂之災。川普要想從根本上治療美國經濟頑疾,就必須開源節流,降低美債規模,實現政府收支平衡。鑄造關稅壁壘,一方面以關稅補充財政收入,另一方面讓工作機會回流美國,培養起美國的中產階級規模,降低吃福利的貧困人口數量,正符合美國財政的需求。雖然此舉會嚴重影響美國富人和其他國家的經濟利益,但是從美國總統優先考慮美國利益的角度來看是沒有錯的。
全球化與保守主義的平衡
全球化一直是主流經濟學理論中一個帶有正面意義的名詞,近年來更是被捧成政治正確的觀念之一。但凡事有利就一定會有弊,很少人去認真討論過全球化的弊端。
全球化指的是經濟生活中各類資源的全球性優化配置。在出產最大量優質鐵礦的地方建造鋼鐵廠,集中全世界最優秀的鋼鐵技術工人,那麼就能夠實現鋼鐵產業的生產效率最大化。所有產業都照此配置那麼全球經濟總量就能達到最大。絕對的全球化實際上要求完全消除國與國的界限,最終消除民族和文化的差異。現在不就接近這種狀況了嗎?經濟全球化讓全世界的產品趨同。無論亞非拉美歐各大洲,大家都穿著類似的服裝,住著類似的房屋,聽著類似的歌曲,觀看類似的文藝作品。各民族的傳統逐漸淡漠,在商業化炒作中趨同。人人都學英語,方言和小語種都在成為歷史。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現在談起全球化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但實際上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這並不是主流觀念。歷史上大型的民族和國家以保守思想居多,甚至對外採取閉關鎖國政策,與現在的全球化思想背道而馳。比如日本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採取鎖國政策,完全斷絕與外國的來往,直到被美國的輪船敲開國門。中國明清時期也是如此,鴉片戰爭之後才被迫開放海禁通商。中國和日本都曾因自我封鎖而落後於西方,因為沒有實現資源最優配置導致經濟發展緩慢。這個結論是不錯。但是經濟發展緩慢不等於不穩定,更不等於會崩潰。事實上日本鎖國時期和中國晚清時期社會經濟都實現了穩定的平衡。如果沒有外國的干擾他們都是可以長期持續的。這麼說吧,如果世界上只剩中國一個國家,而且處在清朝道光宣統時代,那麼當時的社會經濟甚至可以說是超越了康乾的盛世景象!西方國家為什麼要逼迫大清和日本這樣談不上繁榮但十分穩定的國家對外開放?還不是在全球化思想下追求更大的市場?大清和日本的國門被武力震開的後果是什麼?經濟和科技是發展了,但伴隨的是社會動盪,是全盤西化,是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喪失。
歷史上全球化的先導者往往是小國和一些資源不平衡的國家和民族。維京人在寒冷的北歐缺衣少食,為了生存他們坐上海盜船席捲歐洲。他們的行為始於劫掠,終於遍及整個歐洲的商業體系。蒙古的遊牧民族同樣為了生存而征戰,一度征服了東起中國西至歐洲的龐大地域,最終也是拓展了陸上絲綢之路的貿易路線。中世紀的威尼斯共和國領土狹小、缺乏淡水,甚至連糧食都不能自給。為了生存他們乘著戰船在海上經商,最終成為地中海的霸主。無法自給自足,是一些民族和國家推動全球化的開端。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各行業產業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少的國家可以負擔完整的工業體系,所以全球化就成了大家共同推動的議題。但是在這個舊的全球化進程中,美國確實是被很多國家佔了便宜,包括不對等關稅和隱形貿易壁壘,貿易逆差等等。美國在產業外遷的過程中失去了其曾經擁有的完整工業體系,這確實對軍事層面的國家安全是重大衝擊。川普正在做的一切就是在扭轉這個局勢,儘管結果會怎樣還很難說。全世界在舊的全球化進程中發生了大量的民族和文化融合,其中也包括一些共產主義和恐怖主義思想對西方民主社會的滲透和入侵。它們像病毒一樣複製和氾濫,變身為極左派思想並建立了對多國政府的控制,並竭力還要維持舊的全球化格局。
無論未來如何發展,我想大家都會認識到絕對的經濟全球化是不可取的。追求經濟發展的全球化和追求維護民族文化、國家安全和傳統價值觀的保守主義之間必須要取得一個平衡。這其實也是在經濟快速發展和穩定之間謀求一個平衡。也許未來大國們(如美國、歐盟、中國等)會愈發趨向於保守,而小國們(如新加坡)則趨向開放並成為連結大國之間的紐帶?誰知道呢?
来源:看中国投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