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重壓下的幻覺:中共別再自欺欺人了(圖)

作者:李聰玲 發表:2025-04-11 01: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夢
夢遊(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看中國2025年4月11日訊】美國又一次出手,對中國製造的高端產品加征關稅,這並不令人意外。真正令人意外的,是中國官方與輿論依舊堅持一套「我們早已準備好」「內循環足以應對」「風景這邊獨好」的老話術,彷彿只要說得夠堅定,現實就會被改變。然而,現實從不被口號打敗。真正的問題不是美國加了多少稅,而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是不是還要繼續騙自己。

「轉危為機」是一種自我安慰。每逢外部衝擊,中共的第一反應不是反思體系問題,而是祭出「轉危為機」的四字箴言。聽起來充滿哲理,實際上是一種慣性的自我麻醉。對美貿易順差長期是中國經濟的血液,現在血管被堵住了,卻還在說「我們不靠它活」。問題是,你可以嘴上不靠,經濟數據卻不會說謊。

2024年出口疲軟,外資加速撤離,製造業投資熱情降溫,但對內的敘事仍然是「外部環境複雜,我們更要堅定信心」。信心不是問題,問題是信心不能代替訂單,也不能替代技術,更不能替代全球市場的失血。

自從「內循環」成為口頭禪之後,中共好像找到了對抗一切外部打擊的神藥。但現實是,內循環不是自動啟動的,它需要穩定的就業、高質量的消費能力和公平有效的市場環境。如今,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中產謹慎消費,地方財政捉襟見肘,房地產這塊曾經的「壓艙石」也變成了「沉沒成本」。在這種背景下談內需主導、內循環驅動,多少有點「人還在ICU,就想著跑馬拉松」的荒誕。

中共在習近平的帶領下高調推出「新質生產力」,試圖在人工智慧、新能源、量子科技等領域殺出一條血路。但需要提醒一句,口號喊得響,不等於基礎打得牢。在晶元、工業軟體、核心設備上,中國依舊受制於人。一邊說要「去美化」,一邊還在大量進口美日高端設備,嘴上說「科技自立」,手上還在搶購ASML光刻機。

更諷刺的是,那些被稱為「新質」的行業,恰恰最依賴開放環境與國際合作。如果關上門搞「自主創新」,最終可能變成封閉自嗨的溫室經濟。台積電的先進位程可以在亞利桑那建廠,而中國的大多數晶元廠還在努力攻克28納米的「高地」,這種差距不是喊幾句口號就能抹平的。

反觀臺灣,對美國加稅的反應是直接的、務實的:加強對美合作、優化產業布局、擴大多邊科技聯盟,哪怕代價是部分戰略依賴,也比自我感動來得有效。台積電出海設廠,政府穩住人才供給和資本環境,沒有把「自立更生」當做口號喊,而是清楚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臺灣沒說「我們不怕制裁」,但他們確實把自己送進了不可替代的供應鏈位置;中共高喊「我們誰都不怕」,但在高端領域越喊越被替代。

中國是個大國,但不是一個可以永遠靠自我鼓勵渡過難關的國家。世界變了,競爭格局也變了,繼續「自己騙自己」不僅無助於脫困,反而會拖累改革和轉型的最佳時機。與其一遍遍重播「我們早已應對自如」的宣傳片,不如承認:我們確實遇到了困難,我們的技術還沒完全自主,我們的市場還不夠成熟,我們需要冷靜、清醒、有勇氣地面對這個世界。而這一切,都不是中國共產黨能夠讓老百姓知曉的真相,最後遭殃吃苦的只有中國人民。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北京之春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