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州长滩港(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自从4月2日美国宣布对世界各国普征关税,全球市场一片哀号。多国首脑警告国民过去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实现的经济全球化已告失败。大家都在紧张地观察川普下一步会做出何种举动,将世界经济格局导向何方。我个人并不认为各国经济将走向保守和孤立,合作和发展仍将是主流。只是美国要重塑合作和发展的基调,让世界经济在新的秩序下重新全球化。当然未来到底会怎样还要看事态发展,但二战以来至今的世界经济体系毫无疑问是失败了。在各国被迫走出舒适区接受新秩序和挑战的同时,反思失败的原因避免重蹈覆辙十分重要。我在这里阐述个人浅见,以求抛砖引玉,集思广益。
自由贸易并非资源最优化
过去的经济全球化主要是采取低关税甚至零关税促进自由贸易的方式来实现。其指导思想是产业全球化布局,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优势(如在铁矿附近建炼钢厂,在人力成本低的国家部署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理论上其结果将是全球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和全行业利润的最大化,从而实现全世界经济总量的最快发展。
这个理论有一个非常重大而又被长期忽略的瑕疵。自由贸易中的“自由”指的仅仅是货物(包括原料和商品)交流的自由和低成本,但劳动力从来没有实现自由流通。人不是货,想运去哪儿就运去哪儿。当工作离开的时候,很多人不愿意背井离乡去追逐自己技能所适合的工作,同时各国政府为了保护自己公民的就业也严格限制外来劳工的数量和高薪的就业机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运输成本不断降低,又没有关税的限制,那么企业选址就愈发注重人力成本、政府政策(如企业税等)和监管成本(如排放标准等)。一般来说越是贫穷的国家为了吸引投资就越会降低政策税收和减少监管(甚至纵容污染排放),这样一来各类生产企业几乎都可以无脑选择在穷国设厂以求最低成本。
这种状况的发展会不会导致穷国变富,富国变穷呢?不会。总体经济的发展的确会让穷国逐渐摆脱贫困,但富国会变得更富。因为企业虽然将工厂开设在穷国,但企业的所有者依然是富国。那么就相当于穷国给富国打工,穷国赚取工资,富国享受利润。更具体的讲,是穷国的工人赚取工资,富国的资本家享受利润。是不是还有谁被落下了?没错!就是富国的工人。虽然富国的总体财富还在增加,但富国的工人们丢失了工作。如果没有资本在金融和投资市场持续产生收益,那他们的处境就会十分悲惨。生活成本高昂,没有工作,依赖政府福利和社会救济。这样的人没有社会地位,无法获得社会认可,严重的就会自暴自弃,甚至吸毒犯罪危害社会。这正是当前美国和欧洲很多富裕国家的现状。
肯定会有一些经济学家出来驳斥我的观点,认为富国并没有将全部的产业都迁移到穷国。他们只是迁出低端产业,但留下了高收入的高端产业。比如一些美国公司在美国从事高端的芯片设计,而将低端的芯片生产和包装转移到国外。这种现像当然是现实存在的,但根本理由绝不像他们口中宣称的那么高尚——所谓将高薪工作留在国内。
高端产业留在富国内部的真实原因有二。早期是因为这些高端工作需要高技术员工,而海外的廉价劳工市场缺乏相应的技能。这里还有一个逻辑陷阱,就是高薪工作留在了富国,好像那些丢掉了低薪工作的富国工人立刻就可以从事高薪工作,生活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原来芯片从设计到生产都在美国,美国工人从事着这个产业从高端到低端所有的工作。现在生产移到了台湾,那原来从事生产的美国工人立刻就可以转行去做设计了?可能吗?必须要看清一个现实,人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在任何一个社会的分布都是大致均匀的。就算美国的教育水平再好,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去从事这些“高端”工作的。当“低端”的工作机会都消失之后,这部分人就成为自由贸易下社会经济人力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的存在。
而且所谓穷国缺乏技术工人从事“高端”行业也只是暂时现象。随着穷国自身教育的发展和大量穷国学子奔赴富国接受高等教育,穷国技术工人匮乏早已成为历史。当今中国和印度会找不到能够从事芯片设计的人才?如今美国企业依然将芯片设计保留在美国国内的原因纯粹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维护自己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地方,你把最先进的技术放入中国,那很快中国自己的企业就会学到相应的技术并超越美国企业,那个时候美国就彻底在经济上失去了任何优势。
如果不是为了维护技术壁垒,对于富国资本家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把全套产业全部交给穷国,而自己只是负责投资,用金融和投资工具在穷国的企业身上赚取利润。这就是美国的现状:工业生产几乎完全外包,美国的财富都在金融和与其相关的服务行业(如法律等)。我们看到美国谷歌、微软、脸书这样的科技产业都在大幅度裁员,将工作机会转移到劳动力更廉价的印度等地。这些可是“高端”行业啊!美国人连程序员这样的高端工作都丢失了,还能去做什么更“高端”的工作呢?
富国的资本家投资海外穷国,将利润带回富国。穷国的企业被抽取了利润,留下的薪资不足以购买自己的产品。所以就导致了穷国会一直保持出口型经济,穷国工人(包括高端产业工人)的收入虽有增长但还是较低。消费品被出口到了富国,成为了富国失业工人享受的廉价消费品。富国的工人们都失业了,如何购买消费品呢?依赖国家福利。国家福利从哪里来?税收和国债。所以美国就出现了贫富加剧分化,富人普遍从事金融行业不创造社会就业,海外廉价商品倾销国内市场,庞大的低端工人失业,普通人低收入却要面对不稳定的工作和高税收,政府为了维持社会福利在巨量的债务下艰难喘息。真正的赢家只有少数巨富寡头。
没有自由迁徙的自由贸易放大了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平衡,这是旧经济全球化失败的根源。由于社会和政治原因,国家间的自由迁徙并不具有可行性。为了保证国家内部各层级人力资源的充分就业,通过一定的关税壁垒保护国内各级产业一定比例的存在是必要的,尽管它会导致世界经济总量增长一定程度的放缓。这是一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必须在社会安全和经济增长两方面有所取舍。
美元在国际上发行方式的失误
对于美国来说,除了国内就业问题,川普面临的另一个经济挑战就是政府巨量的债务带来的破产危机。美债的堆砌一方面是前任政府开销无度,另一方面也是海外市场对美国长期的贸易逆差。川普开征关税的一个诉求就是要求贸易平衡。
贸易平衡这个事儿说起来很复杂,经济学界的学术观点也是众说纷纭。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美元是事实上的国际货币,随着海外市场的增长海外对美元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那么就有美元净流出的天然需求,所以海外对美国的贸易逆差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而且贸易逆差相当于美国印钞票从海外买东西,是美国占了便宜的事儿,为什么要对此大发雷霆呢?
美元是国际货币不假,美国也确实有对全世界发钞的义务。但问题在于:美国不应该通过增加国债的方式来发行美元。
我认为美国正确的发钞方式应该是这样的:美国降低利率,通过银行借贷发放更多的美元。当海外市场需要美元时,美国企业带着美元去海外市场投资。这些流出的美元主要用于国际间贸易,因此在市场中流转,不会也不应当成为美国政府的债务。被投资国使用这些美元进行的国际贸易可以从美国购买商品(理论上应当成为美国的贸易顺差而非逆差),或者从其他国家购买商品(与美国无关)。只有当被投资国的产品大部分出口到美国时,才会造成美国的贸易逆差。你看,上面描述的过程中美国根本就不是通过贸易逆差来发钞,而是通过投资来发钞。而且逆差也不是必然结果。有人说被投资国的经济发展了,产量增加了,不卖给美国卖给谁?当然可以内部消化啦。经济增长那么内部消费能力也可以提高啊。与美国贸易应当是互通有无,均衡发展,而不是低价倾销到美国。很多中国人习惯了出口型经济,想不通商品不往外卖如何赚钱。其实把地球看作一个整体,千年以来地球的经济在不断发展,但这是外贸的结果吗?难道靠的是把地球产品卖到火星上去?
为什么大量输送到国际市场的美元变成了美国的政府债务?这里有外部和内部两个原因。外因是世界其他国家的外汇政策,内因是美国政府的效率和官僚作风。
先说外因。世界各国对待外汇的政策分为两类:允许自由持有和强制结汇。允许自由持有就是个人和企业可以自由持有外汇,政府不加干涉。有些国家由于种种原因干脆放弃本国货币,直接使用美元。其他国家虽然有自己的货币,但不限制私人持有外汇,并允许外汇与本国货币的自由兑换。另一类货币政策就是不允许私人和企业自由持有外汇,国内市场交易强制必须使用本国货币,进入本国的外汇要被强制结汇。强制结汇就是本国银行收到外汇后就兑换成本国货币交付国内个人或企业。结汇用的本国货币从哪儿来呢?就是以收到的外汇为锚凭空印出来的。那外汇去哪儿了呢?被收归国有了。中国就是后者的典型。
实行强制结汇政策的国家通常都是为了操纵汇率,因为国家行为在外汇买卖中占了大头,所以就有了定价权。特别是通过操纵汇率让本国货币贬值可以有益于本国产品出口,制造贸易顺差。抛开汇率操纵的道德性标准不谈,单就强制结汇的行为本身,从经济学上看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当之处。但是深入的想想,大家难道不觉得大有蹊跷?本来A国对B国投资,A国的资本减少了,B国的资本增加了,一减一加,总体平衡。可是当美国向中国投资时,美国拿出去的美元被中国政府强制结汇变成了中国的人民币,中国国内的资本增加了。当中国政府拿到这笔美金后它又用它来买美国国债,美元又回流到了美国。最终结果是中国资本增加,美国资本没变,美国债务增加!进一步说,任何国家对中国的投资结果都是:世界总体资本增加,世界总体债务增加!也就是说全世界都是在借债(用自己未来的钱)去投资中国!借的债是要还的,无论美国政府债还是其他国家政府债都得靠这些国家自己还,说白了就是全世界纳税人的负担。可是进入中国的投资是不一定有回报的,或者有回报也是不一定能转移到海外的。多少海外投资中国的企业最终无法汇出自己的利润,这就是流氓政权和外汇操纵国的邪恶之处。
再说说美国高昂国债的内因。虽然中国等国持续将获得的美元用于购买美国国债,但这并不是美国政府无限度举债的根本原因。当中国政府持有大量美元现金时,它势必要为其寻找一个安全的增值渠道,而购买美国国债是最好的选择。别的国家政府、企业和个人也是同样的心理。强大的买压降低了美债的收益率,也就是说美国政府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发债,这是一个诱因,但不是根源。美国政府持续发债一方面说明政府开销无度,有着极大的浪费和欺诈嫌疑,这也是当前马斯克领导的DOGE团队致力于发掘的。另一方面也是自由贸易下的全球化经济中美国国内经济不平衡导致的政府收支困境。
如前所述,旧全球化经济格局下美国的产业大量外流,富人们醉心于金融和投资行业赚得盆满钵满,普通劳动者却缺乏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对于政府来说,在缺少关税收入的条件下就必须依赖国内税收。无论何种国内税收,其纳税主体都是中产阶级。富人和大企业纳税虽多,但相对来说比例并不高,因为他们有很多避税工具。但贫富分化拉大的情况下中产阶级数量减少,而需要政府福利支援的贫困人口(包括非法移民)增加都对政府财政有着巨大压力。在低效的官僚制度下政府难以解决根本问题,那么举债应付当前难关就是最简单的方式了。不只是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众多所谓发达国家都有着同样的问题。
美国本来就债务缠身,在新冠疫情期间前届政府还在加大债务规模,由此导致的通胀又靠提高利率来应对,这对于未来美国政府的还债压力简直就是灭顶之灾。川普要想从根本上治疗美国经济顽疾,就必须开源节流,降低美债规模,实现政府收支平衡。铸造关税壁垒,一方面以关税补充财政收入,另一方面让工作机会回流美国,培养起美国的中产阶级规模,降低吃福利的贫困人口数量,正符合美国财政的需求。虽然此举会严重影响美国富人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但是从美国总统优先考虑美国利益的角度来看是没有错的。
全球化与保守主义的平衡
全球化一直是主流经济学理论中一个带有正面意义的名词,近年来更是被捧成政治正确的观念之一。但凡事有利就一定会有弊,很少人去认真讨论过全球化的弊端。
全球化指的是经济生活中各类资源的全球性优化配置。在出产最大量优质铁矿的地方建造钢铁厂,集中全世界最优秀的钢铁技术工人,那么就能够实现钢铁产业的生产效率最大化。所有产业都照此配置那么全球经济总量就能达到最大。绝对的全球化实际上要求完全消除国与国的界限,最终消除民族和文化的差异。现在不就接近这种状况了吗?经济全球化让全世界的产品趋同。无论亚非拉美欧各大洲,大家都穿着类似的服装,住着类似的房屋,听着类似的歌曲,观看类似的文艺作品。各民族的传统逐渐淡漠,在商业化炒作中趋同。人人都学英语,方言和小语种都在成为历史。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现在谈起全球化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但实际上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这并不是主流观念。历史上大型的民族和国家以保守思想居多,甚至对外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与现在的全球化思想背道而驰。比如日本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采取锁国政策,完全断绝与外国的来往,直到被美国的轮船敲开国门。中国明清时期也是如此,鸦片战争之后才被迫开放海禁通商。中国和日本都曾因自我封锁而落后于西方,因为没有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导致经济发展缓慢。这个结论是不错。但是经济发展缓慢不等于不稳定,更不等于会崩溃。事实上日本锁国时期和中国晚清时期社会经济都实现了稳定的平衡。如果没有外国的干扰他们都是可以长期持续的。这么说吧,如果世界上只剩中国一个国家,而且处在清朝道光宣统时代,那么当时的社会经济甚至可以说是超越了康乾的盛世景象!西方国家为什么要逼迫大清和日本这样谈不上繁荣但十分稳定的国家对外开放?还不是在全球化思想下追求更大的市场?大清和日本的国门被武力震开的后果是什么?经济和科技是发展了,但伴随的是社会动荡,是全盘西化,是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丧失。
历史上全球化的先导者往往是小国和一些资源不平衡的国家和民族。维京人在寒冷的北欧缺衣少食,为了生存他们坐上海盗船席卷欧洲。他们的行为始于劫掠,终于遍及整个欧洲的商业体系。蒙古的游牧民族同样为了生存而征战,一度征服了东起中国西至欧洲的庞大地域,最终也是拓展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领土狭小、缺乏淡水,甚至连粮食都不能自给。为了生存他们乘着战船在海上经商,最终成为地中海的霸主。无法自给自足,是一些民族和国家推动全球化的开端。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行业产业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少的国家可以负担完整的工业体系,所以全球化就成了大家共同推动的议题。但是在这个旧的全球化进程中,美国确实是被很多国家占了便宜,包括不对等关税和隐形贸易壁垒,贸易逆差等等。美国在产业外迁的过程中失去了其曾经拥有的完整工业体系,这确实对军事层面的国家安全是重大冲击。川普正在做的一切就是在扭转这个局势,尽管结果会怎样还很难说。全世界在旧的全球化进程中发生了大量的民族和文化融合,其中也包括一些共产主义和恐怖主义思想对西方民主社会的渗透和入侵。它们像病毒一样复制和氾滥,变身为极左派思想并建立了对多国政府的控制,并竭力还要维持旧的全球化格局。
无论未来如何发展,我想大家都会认识到绝对的经济全球化是不可取的。追求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追求维护民族文化、国家安全和传统价值观的保守主义之间必须要取得一个平衡。这其实也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稳定之间谋求一个平衡。也许未来大国们(如美国、欧盟、中国等)会愈发趋向于保守,而小国们(如新加坡)则趋向开放并成为连结大国之间的纽带?谁知道呢?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看中国投稿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