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首都基辅6月5日清晨遭到飞弹袭击。(图片来源:SERGEI CHUZAVKOV/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2年6月5日讯】(看中国记者杨天资综合报导)乌克兰首都基辅6月5日清晨遭到飞弹袭击,击中多个基础设施。基辅市长克里契科在Telegram上表示,俄罗斯飞弹击中基辅达尼茨基区和第尼普罗夫斯基区。俄罗斯国防部在Telegram上表示,俄国使用高精度长程空射飞弹攻击基辅郊区,摧毁东欧国家提供的T-72坦克和一座修车厂内的数辆装甲车。乌克兰当局尚未证实俄国飞弹摧毁坦克。
俄罗斯总统普京警告,如果西方国家供应长程火箭给乌克兰,俄国将猛攻乌克兰更多目标。
乌克兰首都基辅再遭俄飞弹轰炸
澳洲特别广播服务公司(SBS)6月5日报道,基辅和另外数个城市响起空袭警报后不久,基辅市长克里契科(Vitali Klitschko)在Telegram称,基辅市内达尔尼齐亚区(Darnytsky)和德尼普罗区(Dniprovsky)发生数宗爆炸。这是自4月28日以来基辅再度遭遇这种攻击。
克利奇科称,相关服务人员正在灭火,未有人死于飞弹袭击基础设施的事件,所幸仅1人受伤入院。
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科纳申科夫(Igor Konashenkov)表示:“俄罗斯航空太空军(Russian Aerospace Forces)对基辅郊外发射高精准的长程飞弹,摧毁棚厂里由东欧国家提供的T-72主战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
乌克兰国营核电公司Energoatom说,一枚俄国巡弋飞弹飞往基辅途中,低空掠过基辅以南三百五十公里处的皮夫登努克兰斯卡核电厂,差点击中电厂引发核灾。
美联社报导,这是4月28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瑞斯访问基辅以来,基辅首次受到飞弹袭击,显示俄国从乌克兰北部撤军、转而主攻乌东之后,仍有意愿和能力攻打基辅。
英媒引述目击者指爆炸后见到基辅有烟雾升起。驻基辅记者亦推文称,基辅遭炮击,她在家附近听到最少5下爆炸声,又见到窗外有烟雾。
军事分析家指出,俄国希望在可能扭转战局的外国武器抵达乌克兰之前,占领顿巴斯地区。美国国防部上周说,美国精准武器至少要三周才能抵达乌东战场。
普京6月5日接受俄罗斯媒体专访时说,倘若美国供应长程火箭给乌克兰,“我们将攻击那些迄今未攻打的目标”。普京并未透露莫斯科计划攻击的目标。
乌克兰一直寻求西方国家提供“多管火箭系统”,如M270和M142海马士多管火箭系统,以打击俄罗斯军队后方的部队和军火库存。美国总统拜登在基辅当局保证不会用来打击俄罗斯境内目标后,宣布计划提供乌克兰海马士多管火箭系统。
乌军北顿涅茨克反攻 卢甘斯克州长:俄军失去阵地
法媒6月5日引述东部卢甘斯克(Luhansk)州长称,俄罗斯已失去在北顿涅茨克(Severodonetsk)的阵地。
卢甘斯克地区军事管理局长海迪(Serhiy Hayday)4日表示,乌克兰正控制北顿涅茨克约一半地区。他其后又说,俄军正投入所有储备力量进攻北顿涅茨克市,他们先前已成功占领市内大部分地区,但乌军已反击,俄方正遭受巨大损失。
俄罗斯及乌克兰军方此前分别称,在东部顿巴斯地区的北顿涅茨克取得胜利。乌克兰称,在该处收复两成失地。
另外,俄军持续攻击北顿涅茨克,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说,当地的局势仍然极其困难,双方进行巷战。他表示,北顿涅茨克和东部地区其他城市遭到俄军持续空袭和炮火攻击,但乌克兰军队坚守阵地。
而英国国防部的情报表示,乌军在北顿涅茨克进行反击。卢甘斯克州长表示,他们现控制着北涅茨克约一半的地区。他说,军队仍等待西方盟友提供的精准武器,只要武器到位,有信心俄军会逃跑。
普京∶若供乌更长程武器 或打击“新目标”
俄罗斯总统普京6月4日接受俄罗斯第一台(Rossiya 1)访问时警告说,如西方向乌克兰提供长程导弹,俄军或会对新的目标进行打击。事件发生在美国、英国及德国上周较早时承诺供应乌克兰很想要的先进武器之后。它们可用于击落飞机及炮弹。
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6月1日称,美国将向乌克兰提供名为“海马斯”(HIMARS)的多管火箭系统。它可攻击80公里外目标,成为美国援乌射程最远的武器。
美国是在乌克兰承诺不会用它来攻击俄罗斯境内目标后同意提供“海马斯”。
根据普京所讲,“海马斯”或已符合其对“长程武器”的定义。
普京在访问中还披露,俄军的防空系统已成功破坏不少由美国提供给乌克兰的武器。普京称,“他们的武器被我们的防空系统像压碎果仁般被摧毁,已经有几十个被毁掉了。”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