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劲挺拔的翠竹是奋发向上的象征。(网络图片)
由于小时候生长在中国的北方,因此在故乡的土地上竹子是非常少见的。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看见青翠的竹子是在江南的古城金陵,在通往中山陵的路上突遇雷雨,于是就到路旁的一片竹林中避雨。竹子在自然界中是那样的朴素无华,她没有玫瑰和牡丹那样的娇艳俏丽,也无铃兰、茉莉那样的葱郁芳馨,但是翠竹美而不俗,淡中有雅,具有正直、 高尚、虚而有节、不慕荣华的品格;又因为她终年常绿,所以又是刚强、忠贞、美好的标志;再加上她不畏严寒、不惧炎热,而且生长较快,因此也是奋发向上的象征。 古往今来,喜欢竹子的人很多。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自清代著名书画家郑燮(郑板桥)的《竹石》一诗。原诗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一首寓意非常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基础牢固。结尾的二句说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她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什么东西南北飓风,都不能把她吹倒,也不能使她有丝毫的屈服和动摇。诗人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的精神中,也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郑板桥喜欢画竹,他喜欢竹的有节,就像那读书人的有操守,有骨气一样,因此他的写竹题诗,都含有借竹咏人的意义。那青山上的绿竹,立根在破裂的岩石中,亭亭玉立,一任东西南北风的百般吹打摇动,千摧万磨,依旧昂然挺立坚劲,永不屈服变动。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竹石》托物言志,表达了古代文人的高尚节操,曾经让千百万人读懂了人生道路的艰辛,也读懂了在困境之时需要勇敢面对的信心。
郑板桥诗《竹石》全文。(网络图片)
中国古代的文人们爱竹者甚多。晋代的嵇康、阮籍、刘伶等七位高士相聚于竹林之中,啸傲偃仰,赋诗作文,饮酒清谈,人称为“竹林七贤”; 唐代的李白、孔巢父等六位文人共隐于徂徕山,寄居竹溪之畔,伴着青青翠竹,迎接旭日东升,目送夕阳西坠,等待明月清辉,在月光竹影中,他们吟诗作赋,酣酒 高歌,人称“竹溪六逸”; 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爱竹情深,他吟出了“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名句,可以称为竹的知音; 唐代的著名诗人李贺也写诗描竹:“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欣赏郑板桥画笔下的竹子,可以看到竹枝劲拔挺秀,具有倔强不驯之气。他不但栽竹、养竹、画竹、咏竹,而且深谙竹韵,能够听竹、懂竹。处身于贪污成风的官场,始终能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话自勉;高卧衙中,耳听得风雨漫过翠竹,就联想到“疑为黎民疾苦之声” ,其一生都在孜孜以求翠竹的操守和气节。
做人也应当像竹子一样活在世间,让每一次人生的选择都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新笋就开始悄悄的在地上萌发,一场春雨过后,新生的竹笋就会破土而出、直指云天。不管是深山拗谷,还是江南水乡,竹子都能给人们以生命的感动,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虽然雨打雷击,霜侵雪压,吃尽了千辛万苦,依旧是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任凭四面八方的狂风吹击,也不会有丝毫的惧怕。竹子所具有的这种坚韧不拔的高风亮节,永远值得人们尊崇。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