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援助叫“记者退出”

发表:2008-06-04 11:3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我们的记者在汶川大地震中表现出来的勇敢与敬业,值得尊敬。救灾工作纵深展开,越来越多的记者进入灾区,也曝出了另一些问题。

“敬礼男孩”因为被反复地采访而出现了心理障碍。事后,有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敬礼娃娃”的心理障碍让媒体脸红。

有志愿者在博客中写道,在抢救的现场,好几家媒体的记者在等待采访,当被困人员要被抢救出来时,有记者却要求再等一下,好让他拍几个画面。

卧龙自然保护区公安分局副局长王刚,为了保护一名正在拍照的女记者,不幸被直升机尾部击中,殉职。

记者为了新闻的真实性,亲历现场是必须的。所以,我们对记者给灾区增添的一些麻烦也给予了更大的宽容。只不过,掌握着话语权的记者,自己不该对此沉默。我们在等待,等待有记者真实地关注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给灾区的“帮助”。直到6月2日,广西《南国早报》的特派记者刘飞锋发表文章,作了这方面的反思。

他在文章中写道,“5月28日,又一批外地记者赶到了黑水;29日上午,我在出门的楼梯上,又意外地碰到了一名刚赶到黑水的某市报记者......在越来越多的人想方设法赶往灾区时,我却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见面仅3天的黑水。”

他写道:“我为灾区忙,却要更多人为我忙”、“灾民自己缺衣少食,我们却给他们留下了一堆待洗的碗、一地待清理的垃圾。而且,这样的情景,在有的村庄,已经不止一次上演”、“在有的地方,因为一批又一批外地记者前去采访,灾民不得不许多次重复同样的讲述。汶川政府还设立了记者救助站,为盲目进入灾区采访而出现生活困难的各地记者提供帮助。这无形中增加了当地政府的负担”。

在当前的大舆论背景下,他来了,却要空手而回。这种“退出”,是一种勇气,也是一份责任。如果你无法给灾区人民带来有效的帮助,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一份报道任务,那不妨主动“退出”吧。这种“退出”,也许是对灾区人民的最大支持。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天涯论坛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