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爐在古代生活中佔據怎樣的地位?(圖)

作者:隅心整理 發表:2022-10-27 17:5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清代掐絲琺瑯香爐 
清代掐絲琺瑯香爐(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提及爐,大家多半聯想古代鼎爐形器物或直覺屬於佛寺中的佛門法物,是古人家中必備器具。在佛教中,人們稱它寶鼎、香爐,在舊時廟堂裡的香爐多半是銅、鐵所鑄,有些器型較小的香爐是使用玉、石、陶、瓷、木、銅等材質所製。另外,爐還可作為花器來使用。

不過,香爐起源於何時,迄今仍未有明確定論,但可知中國香爐文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的「」。

香爐多是置放在几案上,實用、觀賞兩相宜。有蓋之香爐,可內置香料,點燃後,香霧煙氣自蓋孔中裊裊升騰瀰漫,時聚時散,給人以無限之遐想。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起居安樂箋》裡描述的書齋陳設:「或置鼎爐一,用燒印篆清香。」

宋代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古鐘鼎彞器辨》:「古以蕭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今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爵爐則古之爵,狻猊爐則古踽足豆,香球則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鑄而像古為之者。惟博山爐乃漢太子宮所用者,香爐之制始於此。」

古人常以焚香木熏居室以除臭穢,而中國的薰香史已歷史悠久。《周禮》有載:「剪氏掌除蠶物,以攻攻之,以莽草薰之,凡庶蟲之事。」

戰國時期,開始了室內焚香來清凈環境之方法,至於專為焚香設計的香具,則在漢代才出現。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人們就時常在敬奉神明或祭祀天地仙祖的儀式中,見著焚香禮懺。與此同時,也大量引進了各式重要香料,關於用香觀念及方法也隨之引進。於是,香從古人生活中的附屬用品,躍升成為皇室貴族與文人雅士日常的重要一景。

提及書齋焚香,很多人都知這正是文人的雅趣之一。許多古籍中,都記載了這一類趣事。

北宋王禹偁在《黃州新建小竹樓記》中寫道:「公退之暇,手持《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事慮」。

宋代愛國詩人陸游也常常在書齋內焚香靜讀。他創作的詩《假中閉戶終日偶得絕句》,就驗證了此事:「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閑看谿詩。」

北宋詩人陳與義的《焚香》詩更直白說出焚香讀書的美妙意境:「明窗延靜書,靜坐消塵緣。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

宋代的文人雅士將焚香與烹茶、插花、掛畫並稱為「四藝」,四藝也組成他們重要的生活內容。《夢梁錄》有載:「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四藝」也恰恰說明平時生活中不可缺少透過嗅、味、觸、視四覺來品味日常,同時間又蘊含雅趣。

一想到古人佇立於香爐前焚香,就覺得緩慢行進的燃香仿似一道積累無限意涵的肅穆儀式,煙雲嬝繞的場景也給人莫大慰藉,意義非同尋常。其實,光看今人以恭敬態度在香爐前插上一炷清香,就知更遑論相當重視禮儀的古人了。

文士墨客喜愛焚香,日常也少不了它,古代帝王家亦是如此,但排場與一般人家極為不同。

像皇家在使用扇子、旗子等器物時,排場自然有等級之分。當然,香爐也在此行列中。以后宮為例,像皇太后與皇后出行時,會使用「儀駕」,皇貴妃與貴妃出行使用的,則稱為「儀仗」,更次一級的妃、嬪,使用的為「綵仗」,

那麼,后宮在使用薰香時,又當有啥排場呢?話說在出行期間,會有人先提著香爐,先在前方將道路薰一薰,避免路上揚起的臭味讓后妃不悅。此外,依照位分,香爐也得有金、銀之別。例如,妃以下的奴僕在薰路時,只可以使用銀香爐,不可僭越,使用金製。

由於香爐的歷史久遠,如今已經從只供焚香之用,逐漸轉變為由愛好古物的人所珍藏,成為人們玩賞的古董、藝術品之一了。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