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石專欄】情深意重 八拜之交(組圖)

發表:2014-07-12 01:1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八拜之交,出自於宋代徽宗時期著名文人邵伯溫的《邵氏聞見錄》:北宋名臣文彥博聽說國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對人說:「李稷的父親曾是我的門人,按輩份他應該是我的晚輩,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訓他不可。」

有一次,文彥博任北京守備,李稷聽說後,便上門來拜謁。文彥博故意讓李稷在客廳坐等,過了好長時間才出來接見他。見了李稷之後,文彥博說:「你的父親是我的朋友,你就對我拜八拜吧。」 李稷因輩分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彥博拜了八拜。文彥博以長輩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氣。成語「八拜之交」由此出典。

後來,人們用「八拜之交」來表示世代有交情的兩家弟子謁見對方長輩時的禮節,即行八次下拜之禮,以示恭敬。

八拜之交逐漸成為結拜兄弟的重要禮儀。一般人都認為八拜之交是行八次下拜(衝著八個方位磕頭:東、南、西、北以及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之禮,其實這八拜,拜的是八份感天動地的友情,也是八個古人朋友間肝膽相照的歷史典故。

頭一拜:伯牙子期知音之交;

第二拜:廉頗相如刎頸之交;

第三拜:陳重雷義膠漆之交;

第四拜,元伯巨卿雞黍之交;

第五拜:角哀伯桃舍命之交;

第六拜:劉關張生死之交;

第七拜:夷吾叔牙管鮑之交;

第八拜:孔融禰衡忘年之交。
  
伯牙子期知音之交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由此衍生出來的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春秋時,楚國有個叫伯牙的的音樂家,精通音律,琴藝高超。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他的老師成連曾帶著他到東海的蓬萊山,傾聽大海的濤聲,領略大自然的壯美神奇,使他從中悟出了音樂的真諦。他彈起琴來,琴聲優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但是,儘管有許多人讚美他的琴藝,但他卻認為一直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他感到十分的孤獨和寂寞,苦惱無比,一直在尋覓自己的知音。

伯牙曾擔任晉國的上大夫。有一年,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不巧遇風浪,船不得不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面對清風明月,伯牙思緒萬千,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正當他沉醉在優美琴聲之時,猛然看到有人在岸上聽琴,於是招此聽琴人上船。

伯牙見他只是一個樵夫,便不以為然。沒想到這個樵夫滿腹才學,對他所彈的曲子、所彈的琴都瞭如指掌,令伯牙大為驚訝。伯牙又為樵夫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伯牙想著高山,彈了一曲,樵夫讚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又想著流水彈了一曲,樵夫又讚道:「美哉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施以賓客之禮而問道:「天下賢士,請教高名雅姓?」樵夫還禮,說:「在下姓鐘,賤字子期。」伯牙嘆曰:「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燭,與子期結為兄弟,並相約來年仲秋再在此地相會。 

第二年仲秋時節,伯牙如期而至,誰料想此時卻已與好友陰陽相隔,原來子期已在前幾個月不幸染病去世了。伯牙在子期的墳前,撫琴而哭,彈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終,以刀斷弦,並仰天而嘆:「知己不在,我鼓琴為誰?」說畢,琴擊祭臺,琴破弦絕,伯牙也終不復鼓琴。 後人感其事,在漢陽龜山尾部,月湖側畔筑一琴臺,以資紀念。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的美妙樂曲伴隨知音難覓、知己難尋的故事至今還縈繞在人們的耳邊。

廉頗相如刎頸之交

故事源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戰國時,趙國宦者令繆賢的門客藺相如,受趙王派遣,帶著稀世珍寶和氏璧出使秦國。他憑著智慧與勇氣,完璧歸趙,得到趙王的賞識,封為上大夫。後來,秦王又提出與趙王在澠池相會,想逼迫趙王屈服。藺相如和廉頗將軍力勸趙王出席,以顯示趙國的堅強和趙王的果敢。

廉頗以勇猛善戰與周密安排,壯了趙王的行色,給秦王以兵力上的壓力;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卑不亢地與秦王週旋,毫不示弱地回擊了秦王施展的種種手段,不僅為趙國挽回了聲譽,而且對秦王和群臣產生震懾。最終使得趙王免受屈辱,並安全回到趙國。

趙王為了表彰藺相如,就封他為上卿,比廉頗將軍的官位還高。這下廉頗可不樂意了,他認為自己英勇善戰,有攻城掠地、擴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藺相如只動動口舌卻位高於自己,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揚言要當眾羞辱藺相如。

藺相如聽到這個消息,便處處迴避與廉頗見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稱病不出。藺相如吩咐自己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後碰著廉頗手下的人,千萬要讓著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以後,他自己坐車出門,只要聽說廉頗打前面來了,就叫馬車伕把車子趕到小巷子裡,等廉頗過去了再走。有一次,藺相如有事出門遇到廉頗。廉頗就命令手下用各種辦法堵住藺相如的路,最後藺相如只好命令回府。

廉頗就更得意了,到處宣揚這件事,藺相如的門客們聽說了,紛紛提出要回家。藺相如問為什麼,他們說:「我們投奔與您,是因為敬仰您是個真正的君子,可現在您居然對狂妄的廉頗忍氣吞聲,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聽了,哈哈一笑,問道:「你們說是秦王厲害,還是廉頗將軍厲害?我連虎狼般的秦王都敢當庭呵叱,羞辱他的群臣,又怎麼會怕廉頗將軍呢?秦國現在不敢來侵犯我趙國,只是懾於我和廉將軍一文一武保護著趙國。如果我們相鬥,就如兩虎相傷,沒有兩全之理了。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顧國家的江山社稷呢?」 

藺相如的這番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裡。廉頗聽說後,非常慚愧,便袒胸露背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齊心為國效力。

陳重雷義膠漆之交

典出《後漢書•獨行傳》。陳重和雷義,二人在東漢順帝永建、陽嘉年間(公元126∼131年)因「品德高尚」聞達於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人皆稱「君子」。兩人為至交密友,當時人們稱頌道:「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後以「陳雷膠漆」比喻彼此友情極為深厚。 

陳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年輕時與鄱陽雷義在豫章郡一起研讀《魯詩》與《顏氏春秋》,兩人非常友好。郡守張雲聞陳重之名,嘉許其德才品行,推薦他為「孝廉」, 陳重要把功名讓給雷義,先後十餘次向郡守申請,張雲未聽其言。第二年,雷義也被推薦,兩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職。

後來,陳重與雷義同時進京任尚書郎。雷義因代人受過,被免官。陳重見雷義如是,也稱病告退。之後陳重複出,任細陽縣令,頗有政績,舉措標新立異;又升任會稽郡太守,因為姐姐去世守喪,辭官離職;後又被司徒徵召,官拜侍御史,卒於任上。

雷義,字仲公,豫章鄱陽人。初時任郡府功曹,舉薦擢拔了很多德才兼備的人,卻從不誇耀自己的功勞。雷義任尚書侍郎時,有一同僚因犯事,當受處罰,雷義為他分擔責任,向上司上書申辯,願意自己獨擔罪責。陳重聞知,棄職進京自陳曲衷,請求為雷義贖罪。後順帝下詔,兩人皆免官,並免予刑事處分。

雷義回鄉又被舉薦為秀才,雷義要把這功名讓給陳重,刺史不批准。雷義就假裝發狂,披頭散髮在街上替陳重奔走呼籲,而不去應命就職。後來三府同時徵召兩人,雷義被任命為灌謁太守,讓他持節督察諸郡國的風俗教化,他設席講學,太守、令長各級官員來聽講的有70多人。不久雷義官拜侍御史,授南頓令,卒於任上。 

世人讚道:陳雷膠漆,肝膽相照;為官為民,政聲載道。

元伯巨卿雞黍之交

在河南焦作山陽故城北面牆南與牆北兩村之間,有一對土塚,世稱「仁義塚」。《修武縣誌》上記載:「仁義塚在山陽城北半里,相傳為漢時範巨卿、張元伯之墓,東塚微高,西塚微低,正中設石案一方,完整如初。」

範式,字巨卿,山陽人;張劭,字元伯,汝南人。張劭赴東都洛陽應舉,在一家旅店中,無意中聽到一個病人的呻吟,一打聽原來是世代經商、同樣前來應舉的秀才範式,因染病臥床不起,無人理會。

張劭和範式雖然素昧平生,但張劭竭力相助,延醫問藥,待範式休養得無事了,兩人卻誤了試期。範式說:「因我的病,有誤足下功名,甚不自安。」張劭卻說:「大丈夫以義氣為重,功名富貴,乃微末耳。何誤之有!」範式自此與張劭情如骨肉,結為兄弟,朝暮相隨了半年。 由於範式思鄉欲歸,相約一年後的重陽節,範式到張劭家相聚。

第二年重陽節這一天,張劭一早便灑掃草堂,催促母親兄弟殺雞設宴,自己整頓衣冠,在莊門處張望。然而一天眼看過去了,仍不見範式。母親和兄弟再三勸張劭回去,但他執意不肯,說「範兄不至,吾誓不歸」。

晚上,母親和兄弟都睡了,張劭還在門外等候,大約到二更時分,看見範式隱約而來,不禁大喜曰:「小弟自早等候至今,知兄非爽信也。」張劭趕忙要將範式迎接進家,範式忙說:「賢弟休忙,我已經不是陽間的人了。」

原來範張一別後,範式因溺身商賈,終日操勞買賣,一時把重陽相約之事忘了。直到日前鄰居送上茱萸酒,才突然想起與張劭的雞黍之約。但山陽、汝南相隔千里,非一日可到,這時範式忽然想起古人有云:「人不能日行千里,魂能日行千里。」於是自刎而亡,魂駕陰風,來赴雞黍之約。他在自殺前告訴妻子,一定要等張劭見了自己最後一面才能下葬。 

張劭大慟不已,他把母親托付給弟弟侍奉,立刻起身赴山陽為範式送葬。安葬完畢,張劭掣刀在手,請求範妻將自己葬於範式墳旁一側,然後自刎而死。 

本州太守聞知,將此事表奏。明帝憐其信義深重,範巨卿、張元伯兩生雖不登第,亦可褒贈,以勵後人。範巨卿賜山陽伯,張元伯賜汝南伯。墓前建廟,號「信義之祠」,墓號「信義之墓」。旌表門閭,官給衣糧,以膳其子。巨卿子範純綬,及第進士,官鴻臚寺卿。至今山陽古蹟猶存,題詠極多。 

角哀伯桃舍命之交

西漢時期,楚元王慕仁好義,招賢納士。燕國人左伯桃和羊角哀為友,品高才橫。他們聽聞楚元王崇儒重道,天下之人聞其風而歸者不可勝計,所以相約共赴楚國。

當時,正值風雪交加的冬季。他們日行夜宿,一路跋涉,路遇雪湮山路,方向難辨,他倆又凍又餓,乾糧將要用盡,只得一步步艱難地向前迤邐而行。

左伯桃暗自思量,這點乾糧,若供給一人食用,還能到得了楚國,若二人俱去,縱然不凍死,也必餓死於途中。他知道自己學問沒有羊角哀淵博,便情願犧牲自己,去成全羊角哀的功名。想罷,左伯桃便故意摔倒在地,叫羊角哀去搬塊大石來坐著休息。

等羊角哀把大石搬來,左伯桃已經脫得精光,裸臥在雪地上已經奄奄一息,衣服和乾糧整整齊齊地放在一旁。羊角哀大慟而號,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乾糧帶走,速去求取功名。臨死之際,叮囑羊角哀道「賢弟當有凌雲志,但願錦衣葬爾兄。」

羊角哀流著淚,把左伯桃埋葬在一個老樹的枯洞裡,而後背起錢搭和乾糧,一步一回首地哭著離去。羊角哀來到楚國,楚王召見了他,求教富國強民的計謀。羊角哀答道:「富國強民之法,不能憑空設想,需據實而定,請允許我在貴國走訪十日再告大王。」楚王允諾, 並派上大夫裴仲同去。

十日後,羊角哀向楚王陳述了十條強國之策,楚王大喜,設宴款待,並官封羊角哀為中大夫,賜黃金百兩,彩帛百尺。羊角哀謝過隆恩,卻痛哭不止。楚王問其原因,羊角哀即將仁兄左伯桃贈衣、糧的事講述了一遍,並請求前往安葬其兄。楚王聞聽後,大為感動,追封左柏桃為中大夫。親賜了一筆埋葬費用,並派大隊人馬護送角哀前往。

羊角哀把左伯桃的屍首尋到之後,給左伯桃香湯沐浴,穿戴大夫衣冠,置內棺外槨,擇一塊吉地安葬起墳。當夜,羊角哀便在一旁守墓。夜間,羊角哀夢見左伯桃遍體鱗傷而來。

原來,左伯桃的墳地與戰國時的荊軻之墓相連近。當年,荊軻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不中被戮,高漸離以其屍葬於此處。荊軻的陰魂「神極威猛」,屢屢欺凌左伯桃。羊角哀聽後,十分悲慟,想將荊軻墓掘了,怎奈當地人誓死不從。

於是羊角哀「掣取佩劍,自刎而死」,變成鬼去助左伯桃。「是夜二更,風雨大作,雷電交加,喊殺之聲聞數十里。清曉視之,荊軻墓上,震裂如發,白骨散與墓前,墓邊松柏, 和根拔起。廟中忽然起火,燒作白地……」。

這消息被楚王知道之後,楚王感其義,重新差官往墓前建廟,加封上大夫,敕賜廟額,曰「忠義之祠」,勒碑記其事,香火不絕,四時享祭。
於是,後世將友誼深厚的知心朋友就叫做「羊左」。

劉關張生死之交

劉備,字玄德,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乃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劉備幼孤,性寬和,寡言語,事母至孝,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

東漢末,益州牧劉焉發榜招軍。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嘆。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

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才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 

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

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雲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莊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雲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 

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 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以上描述源自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其中「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一句可謂婦孺皆知。這就是生死之交,可以拋棄時間、金錢、健康、甚至生命,真心真意同舟共濟,絕不會同床異夢,只會齊心協力。

夷吾叔牙管鮑之交

典出於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管仲傳》:「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鮑」是指公元前7世紀春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管仲和大夫鮑叔牙。管仲和鮑叔牙自幼相善,他們之間彼此瞭解,相互信任。

管仲和鮑叔牙早年合夥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錢,分紅的時候卻拿很多錢。鮑叔牙毫不計較。人們背地議論管仲貪財,鮑叔牙知道後替管仲解釋,說管仲不是貪圖金錢,他這樣做是由於他家庭負擔大,又要奉養母親,多分給他錢,是自己情願的。

鮑叔牙知道管仲很賢明、有才幹,但是管仲多次為鮑叔牙辦事都給辦砸了,給鮑叔牙造成很多困難。人們都認為管仲沒有辦事才能,鮑叔牙卻不以為然,他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個很有本事的人,事情之所以沒有辦成,只是由於運氣不好罷了。管仲曾經多次作官都被國君驅逐,鮑叔牙不認為他不成器,他知道是管仲沒遇上好時機。管仲三次參加戰鬥,三次都從戰場上逃跑回來。人們譏笑他貪生怕死,鮑叔牙聽到後,就向人們解釋管仲是因為牽掛家中年邁的母親。管仲聽到之後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在長期交往中,他們兩人彼此之間瞭解很深,也結下了深情厚誼。

後來,管仲和鮑叔分別給齊國的公子紀和公子小白當老師。當時齊國的國君齊襄王非常殘暴,經常不理朝政,荒淫無度,最後被大臣們殺死了。齊襄王死後,為了爭奪王位,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展開了激烈的爭鬥,鮑叔和管仲也各隨其主。

管仲想殺掉小白從而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沒死。後來,公子小白奪得了君位,史稱齊桓公。公子糾出逃在外,被魯國人殺死,他的老師管仲也成了囚犯。

齊桓公即位後,想請鮑叔牙擔任齊相。鮑叔牙卻認為自己沒有當丞相的能力。他大力舉薦被囚禁在魯國的管仲。鮑叔牙認為自己治理國家的才能不及管仲。而且,管仲以前忠實於自己的主公,也並沒有什麼罪過。鮑叔牙向齊桓公分析了管仲比自己強的五個方面:寬以從政,惠以愛民;治理江山,權術安穩;取信於民,深得民心;制訂禮儀,風化天下;整治軍隊,勇敢善戰。並認為如果桓公能夠重用管仲,一定能夠成就霸業。

齊桓公最終採納了鮑叔的建議,拜管仲為相國,位居鮑叔之上。管仲輔佐齊桓公,最後終於成就了齊國的霸業。

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大家在稱讚朋友親密無間、彼此信任時,就會說他們是「管鮑之交」。

孔融禰衡忘年之交

《後漢書•禰衡傳》載:「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家學淵源,博覽群書,為東漢末年一代名儒。建安年間,孔融和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干偉長、陳留阮璃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公幹,並稱「建安七子」。

孔融為人恃才負氣,所作散文,鋒利簡潔,喜用譏嘲筆調。他與曹操政治上頗有分歧,經常寫奏章諷刺曹操,但是曹操忌憚孔融的名聲,也不能拿他怎麼樣。後來,孔融終因言獲罪,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棄市,妻子兒女同時遇害。

平原禰衡,字正平,才思敏捷,穎悟過人,所見過目不忘,下筆即成佳構。但是,禰衡恃才傲逸,鋒芒畢露,狂放不羈。「見不如己者不與語」(《平原禰衡傳》)。不知韜晦隱忍,對人往往「臧否過差」,「人皆以是憎之」(《平原禰衡傳》)。只有孔融高貴其才,不計較他的無禮與輕慢。當時,禰衡剛剛二十歲,而孔融已經四十歲,孔融很欣賞禰衡的才華,二人惺惺相惜,結為好友。

孔融多次寫奏疏推薦禰衡,並在曹操面前誇讚他:「資質美善異於常人,見善若驚,嫉惡如仇,如使立於朝廷百官之中,必可見其正直廉能。」但是,禰衡初見曹操便輕狂無禮,把荀彧、荀攸、郭嘉、張遼、徐晃等文武百官大加貶低,甚至稱作奴才,曹操十分惱火,只讓禰衡作帳下鼓吏。禰衡卻裸體擊鼓罵曹,曹操對禰衡懷恨在心,但禰衡的才華很出名,曹操不想殺他,於是派人把他送給荊州劉表,他又侮慢劉表。劉表也不能容他,就借黃祖這個武夫之手殺害了禰衡,死時僅二十六歲。  

後來「忘年之交」成為一個成語,用來指不拘年歲行輩而結交為友。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