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陽書院是我國古代高等學府,它與河南商丘的睢陽書院(又名應天書院)、湖南的岳麓書院、江西的白鹿洞書院,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極峰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陽故而得名。
歷史上嵩陽書院以理學著稱於世,以文化贍富,文物奇特名揚古今。嵩山地區自古就是儒家學派活動的重要地區,這裡有嵩陽書院、潁谷書院、少室書院、南城書院、存古書院,其中最顯赫的為嵩陽書院。「書院嵩高景最清,石幢猶記故宮名。山色溪聲留宿雨,菊香竹韻喜新晴。初來豈得無言別,漢柏陰中句偶成。」清高宗弘歷於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月一日游嵩陽書院時曾賦詩以讚。
嵩陽書院在歷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場所,但時間最長最有名氣的是作為儒教聖地。嵩陽書院初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為嵩陽寺,為佛教活動場所。隋煬帝大業年間(605—618年),更名為嵩陽觀,為道教活動場所。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李治游嵩山時,閉為行宮,名曰「奉天宮」。五代周時(公元951-960年),改為太乙書院。宋仁宗景祜二年(1035年),名為嵩陽書院,此後一直是歷代名人講授經典的教育場所。
嵩陽書院是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宋代理學的「洛學」創世人程顥、程頤兄弟,司馬光、范仲淹曾在嵩陽書院講學,且司馬光巨著《資治通鑒》的一部分是在嵩陽書院撰寫。明末書院毀於兵火,歷經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時期,學田1750多畝,生徒達數百人,藏書達2000多冊如《朱子全書》、《性理精義》、《日講四書》九經等。清代末年,廢除科舉制度,設立學堂,經歷千餘年的書院教育走完了科舉歷程。但是書院作為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永遠載入史冊。2009年古老的嵩陽書院再次煥發青春,成立鄭州大學嵩陽書院。嵩陽書院經歷代多次增建修補,書院內建築布局保持著清代前的風格。
書院門口有一座唐碑,高九米,寬二點零四米,厚一點零五米。碑制宏大乃嵩山之冠。系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74年)刻立,李林甫撰文,內容主要是敘述嵩陽觀道士孫太沖為唐玄宗李隆基煉丹九轉的故事。唐代大書法家徐浩書寫。八分隸書,字跡工整,剛柔適度,書法遒雅。碑頂有裴,回篆刻額文,額文兩側浮雕雙龍、麒麟。碑帽頂端為寶珠,兩隻卷尾獅保護,雲氣圖案自然流暢。碑座四周,分別有石龕,雕武士圖,動作各異,握蛇、執蟾、提魚斗武十分生動。反映了唐代彫刻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該碑不但文圖之雕工精美,而且石質細膩,在露天之下,歷經一千二百多年風雨侵蝕,碑面仍平滑如新,由於碑文是李林甫所撰,明代監察御史蔣機留詩曰「道旁林甫碑,讀之面發赤。心殘似劍矛,言甘如醴蜜。唐家對德辭,出自姦諛筆。天怒春雷轟,勿久污太室。」以議其當權時的奸詐。
嵩陽書院的將軍柏,是中國現存的原始古柏。詩人李觀興詩謂:「翠蓋摩天回,盤根拔地雄。賜封來漢代,結種在鴻蒙。」傳說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游中岳時,對三株高大茂盛的古柏分別封為「大將軍」、「二將軍」、「三將軍」,現在成活的只有大將軍和二將軍兩株。二將軍周徑十五米,高約三十米,樹幹下部一枯洞,可容五至六人,南北貫通,人可直立而過。雖然樹皮剝落,軀幹龍鐘,但生機盎然。二將軍柏高大挺拔,枝繁葉茂。讓人嘆為觀止。
公元一九三六年九月,蔣介石先生赴洛陽做五十壽辰之先,來到嵩山遊覽,隨行商震、張靜愚、錢大鈞等人。游嵩陽書院時,見此處群山環繞,環境幽靜,唯近處山野水源缺乏,當即命河南省建設廳長張靜愚調機井隊,在嵩陽書院內鑿一眼百米深井,名為蔣公井。這是嵩山有史以來的第一眼深機井,現存完好。
来源:網路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