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雀替與牙子 中國古建築與傢俱特色(組圖)

發表:2012-03-27 16:5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雀替俗稱「牛腿」,也稱替木、托木、插角,是中國古建築的特色構件之一,通常被置於建築的橫樑或垂花與壽梁相交接處。其作用是縮短梁枋的淨跨距離;減少樑柱的承重力;阻擋和防止橫豎構件間角度的傾斜。其製作材料由該建築所用的主要建材所決定,如木建築上用木雀替,石建築上用石雀替。

雀替的造型由拱形替日演變而來,置於額枋下與柱相交處。最早期的雀替橫向跨度較大,南北朝時期雀替的長度約佔明間(建築正中一間稱明間)闊面的三分之一,朝代愈往後其長度亦逐漸縮短。

發展到宋代,雀替還未正式成為一種重要的構件,而只是柱上交託闌額的一根拱形橫木,所起的裝飾作用很小,並不受人注意,那時它也不叫雀替,而稱為角替。這一時期的雀替的最大特點是質樸無華。

宋末和金代的雀替在其下部出現了蟬肚造型,元代的蟬肚造型最繁複,從明至清的蟬肚造型逐漸變簡潔,但在其底部另加了一斗一拱。 明代之後,雀替得到了廣泛運用,不僅雀替的造型演變成倒掛龍形,並且構圖上也不斷得到了發展。此時雀替的特點是線條流暢簡潔,紋飾風格粗獷。到了清代,雀替的長度佔明間面闊的四分之一,並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風格獨特的構件,精彫細鑿,重視彩飾,進而大大地豐富了中國古典建築的形式。

作為支撐大屋頂的構件之一,雀替從力學上的構件,逐漸發展成美學的構件,雀替的造型就像一對翅膀在柱的上部向兩邊伸出,一種生動的形式隨著柱間框格而改變,輪廓由直線轉變為柔和的曲線,由方形變成有趣而更為豐富、更自由的多邊形,而其上油漆彫刻,極富裝飾趣味,為結構與美學相結合的產物。猶如一對翅膀向兩邊伸出的雀替很好地解決了柱頭部分的裝飾問題,因此,後代的建築都喜歡採用雀替來作為裝飾物。

中國的傳統建築與古典傢俱有著一脈相承的關聯,所以,在古典傢俱中,往往能夠找到與傳統建築中某一構相類似的部件。例如,古典傢俱中的桌、案、椅的垂直構件和水平構件連接處的牙子與傳統建築中的雀替在造型和功能上都幾乎相同。

根據所處位置不同,牙子有「站牙」、「挂牙」、「角牙」之分。所謂「站牙」,是指以直立方式連接在座屏、燈架站桿的前後或兩側,與平放在地面的橫木墩子相結合,是一種形式感非常突出的結構和裝飾部件,其作用是用來固定立柱。


名鼎檀插屏中的站牙

挂牙,指上寬下窄,縱邊長於橫邊的下垂式牙子,如衣架、巾架、面盆架等頂桿下與立柱兩側的交接部位,一些桌案、矮櫃等傢俱拋頭下與腳柱交接的部位也常安設挂牙裝飾,這類牙子的裝飾功能高於其支撐作用。


名鼎檀紅木傢俱——帶挂牙三聯櫥

角牙,又稱「托角牙子,是指在傢俱橫、豎材交接處為了起到加固和裝飾美化作用,常常製成各種各樣的短木條、短木片、角、花板等安裝在交角部位,形成一種三角形或帶轉角的部件,名曰「角牙」,或稱「牙子」。江南民間工匠稱之為「插角」,這個稱呼也恰恰是建築中雀替的別稱。角牙是桌、椅、床、架、櫥、櫃等各類明清傢俱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牙子,因大小、形式、部位等不同,有些又有專門的稱謂,如「托角」、「倒掛眉」、「腳牙」、「弓背」、「欞格」等。


名鼎檀帶角牙紅木沙發

無論從造型還是名稱上看,雀替與牙子的相似程度都非常高,從「插角」、「托角」、「托木」這些在古典傢俱和建築中都通用的稱呼中,我們可以看到二者間緊密的聯繫。

在古人的心目中,建築的屋頂代表著「天」,古人將雀替設計為一對翅膀的造型,也是其美好理想與希望的寄託。作為雀替的效仿者,牙子繼承了這些文化特性,所以常常在牙子上雕飾龍鳳、螭、卷草,雲等吉祥紋飾,這些圖案除了裝飾作用外,更多地傳達了古人的美好願景,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更加安定美滿。



来源:名鼎檀紅木傢俱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