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古人談「天」說「地」

作者:作者﹕紫緣 發表:2010-01-17 03:2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自古以來,人就在天地的覆蓋、包圍與呵護、撫育中過日子,每天一睜開眼,除了人之外,首先看到的、接觸到的,就是這天地間合成的宇宙中的萬事萬物。已經形成自然,根深蒂固的脫離不了它,就像空氣、陽光、水一般的構成了人類生存環境的要素。可在擁有高科技文明的現代人眼中,直至目前,關於天地之間,還是有許多的迷惑無法解開,有許多的事情解釋不了,在他們的觀念裡,那古人茹毛飲血、民智未開,更是一無所知啦!

古籍資料

其實,翻閱一下古籍史書,你會發現先民的智慧不小,在人人敬天畏神的共識裡,在個個道德操守的遵循中,他們對天地的認識,不比現代人差,甚至超過許多,因為他們走的是個截然不同的方向與角度,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開導下,更有豐富的斬獲與心得:

與天相關

《河圖括地像》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未分,其氣混沌;清濁既分,伏(覆也)者為天,偃者(仰面倒下、僕也,引申為凡「仰」之稱曰偃)為地。

《釋名》云:天,坦也。坦然高而遠也。

桓譚《新論》:天如蓋轉,左旋,日月星辰隨而東西。

王充《論衡》曰:天平與地無異,若覆盆之狀。

《渾天儀》曰:天轉如車轂之運。

《窮天論》曰:天形如笠,而冒地之表。

《禮記》曰: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廣雅》:凡天去地二億一萬六千七百八十一里半度。地之厚,與天高等,天南北相去二億三萬三千五十七里二十五步。東西短,減四步。

《纂要》云:東西南北曰四方,四方之隅曰四維,天地四方曰六合,天地曰二儀,以人參之曰三才,四方上下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或謂天地為宇宙。凡天地元氣之所生。天謂之干,地為之坤;天圓而色玄,地方而色黃。日月謂之兩曜,五星謂之五緯(五星者,東方歲,南方熒惑,西方大白,北方辰,中央鎮),日月星謂之三辰,亦曰三光;日月五星謂之七曜;天河謂之天漢。(亦曰雲漢、星漢、河漢、清漢、銀漢、天津、漢津、淺河、銀河、絳河。)

與地相關

《抱樸子》云:太極初構,清濁始分,故天先成而地後定。

《河圖》曰:地之位,起形於崑崙,從廣萬里,高萬一千里。神物之所生,聖仙之所集。

《白虎通》云:「地者元氣所生,萬物之祖也。」

《淮南子》云: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

《河圖.括地像》曰:崑崙山為天柱,氣上通天,崑崙者地之中也。地下有八柱,柱廣十萬里;有三千六百軸,互相牽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九州之外有八埏,《淮南子》云:東方曰沙海,東南方曰沅澤,南方曰丹澤,西方曰泉澤,西北方曰海澤,北方曰塞澤,東北方曰無通澤。

《淮南子》云:地東西為緯,南北為經。

《周禮》又云:東西為廣,南北為輪。

《纂要》云:嵩,泰,衡, 華,恆,謂之五嶽;江,河,淮,濟,謂之四瀆;上,中,下,謂之三壤;山林,川澤,邱陵,墳衍,原隰,為五土。

由以上史料的記載,古人認為洪荒之初,充塞於宇宙之間的氣,是混沌一片的,等太極形成之後,才有兩儀出現,陰陽、清濁兩種元氣方始分開,清、陽之元氣先上升而為天,坦然高遠如覆盆之狀;又說天的形狀若斗笠,冒出於地表,形圓而色玄;同時觀察到天如蓋一般,會運轉,就像車轂轆一樣。

另一股元氣,仰面朝天者即形成為地,地方而色黃,地是滋生萬物之祖;地的位置,起於崑崙,有萬里之廣、一萬一千里之高;地東西為緯,南北為經;又認為東西為廣,南北為輪;崑崙山為天柱,有氣上通於天,而崑崙山可是整片大地的地理中心位置;地下有八柱,柱直徑廣十萬里;同時還有三千六百個軸自轉,相互之間具有牽制的關係;而且那些名山大川中,彼此都有孔穴相通、交互聯繫,並非不相關的獨立個體。總而言之,地是神物之所生,地乃聖仙之所集!

綜合而論:天謂之干,地謂之坤;東西南北曰四方,四方上下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或謂天地為宇宙;凡天地,皆是元氣之所生;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天有日月星辰,稱為兩曜、五緯或三辰、七曜,並有天河環繞;地上擁有五嶽、四瀆、三壤、五土;天地之道,博大、仁厚、高潔、簡明、悠遠、恆久也。

與天地相關的一些事對

《蜀志》裡有這麼一段記載:東吳派遣張溫出使蜀國互通友好,溫問秦密說:「你看天有頭嗎?」密曰:「有之。」溫曰:「頭在哪?」密曰:「《詩》雲‘雲乃西顧。’用這個來推斷,頭在西方。」溫曰:「天有耳嗎?」密回答:「天雖然處在極高之處,可卻能聽聞卑微的語音的。

因為《詩》云:‘鶴鳴九皋,聲聞於天。’倘若它沒耳朵,咋能聽到呢?」溫曰:「那,天有腳嗎?」密曰:「《詩》云:‘天步艱難’,如果它沒腳,那怎麼邁步呀?」溫曰:「天有姓乎?」密曰:「姓劉。」溫曰:「你咋知道的?」密曰:「吾國皇上是天子,姓劉,以此推論,它那老爸肯定姓劉唄。」

楊泉《物理論》談到:是凡土地都有形有名的,只是一般的人無法體察得到。這變化多端的地貌,有龜龍似的形體,有鱗鳳般的樣貌,有強如弓弩似的氣勢,也有小如斗升樣的形象;有一張一舒形的,有互相之間塞閉不相容的;有適合歸隱修真的安穩所在,也有像累卵之危的險地;更有時刻沐浴在豐澤膏露之利的好地段,當然也有少許遭受突起、高聳等脊角之害的區域。此十種地形之構成,其實是大地氣勢始終灌注,以及陰陽兩氣融合的極致所造成的;又說,凡是所居之地,有大利而無小害者,是最佳的、最上選之地也。

晉成公綏《天地賦》云:天地乃至神也,難以一言定其名稱。就大體而言之,則曰兩儀;以特性而言之,則曰柔剛;用顏色來區分,則曰玄黃;如果非要用名稱來概括,則曰天地。

《漢書》曰:天道貴在信,地道貴在貞;不信不貞,則萬物不生。

《管子》:地者,為政之本也,因此可知地可以輔正施政方針的。地上萬物如果不能均衡生長、相互之間無法和諧、調適,則一國的施政不可能端正、合宜的。

《白虎通》曰:大地的言語表達方式只是默默的施予,仔細的詳審萬物的需要。因應所有的變化形式而施惠,外表看來好像不預設立場,沒啥審查的妙諦,可它卻一貫的敬事開始、重視終結,無私無求,只是廣佈恩澤,故謂之地。

《禮記》曰:天大公無私的覆蓋一切,地無私無索的承載萬物,日月無私無我的照臨天地。

《周禮》:大司徒(官名)辨識「五地」之生物:一曰山林,其環境適宜披毛動物生長,其植物適宜於帶刺兒的皂物;二曰川澤,其動物宜於有鱗之物,其植物適合膏谷肥美之類;三曰丘陵,其動物宜具羽毛之物,其植物宜具孔竅之物;四曰墳衍,其動物宜於介殼類,其植物適宜生長果莢物;五曰原隰(音息),其動物最宜於身體部分裸露在低濕地帶生長的物種,而其植物則宜於聚集叢生。

結語

從古人這些談天說地中,從這般認識的角度來推斷,其實他們比現代人聰明多多!「地者元氣所生,萬物之祖也。」、「天地曰二儀,以人參之曰三才。」、「地乃神物之所生,聖仙之所集。」……他們早已瞭解到造物主、創世主成就了宇宙裡的一切,什麼都是神造就的,連人都是神創造的!所有的人文教化,全是神在先民們思想最單純、心態最淳樸的時期,引領與教導而規範出的「人」該遵行的道德操守與禮儀。

崑崙山是天柱,各名山大川相互之間有孔穴相通,這在科技頂峰的現在來說,好像並無人有此學說提出。那楊泉的《物理論》裡談到土地的十形,直接指出那是天地宇宙「氣勢之始終,陰陽之所極也。」如今這些目空一切的變異人類能認識的到嗎?

其實,人與宇宙天地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並非兩不相干,也不是人能君臨一切、人定勝天的!而是在天地無私的羽翼和護持下,利用天地廣被的恩澤滋潤而活得有滋有味,心安理得。古人胸襟豁達,心地樸實而私慾少,所以知道「聽天由命」是最好的處世方針;「一切就讓老天去解決吧」是最佳生活狀態。也因此,人先天所具有的特異功能並沒流失,所以這些古籍史書的記載,並非是空穴來風、胡扯瞎掰,那是親眼目睹和親自體驗的真實情況與記錄下來的至理名言。

今天的人們總以「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心智閉鎖」來評論古人,那可不見得!他們在天地面前,體認到人的無知、渺小和無能,所以知道,人一生的安排歸諸神佛而不妄求;只要行之正道、問心無愧,必獲天地垂憐而渡過困厄、逢凶化吉!但是在自詡科學昌盛的今日,科學家們卻把所有不解之謎,歸諸「自然」;一切無法解釋得通的說成「天生如此」。其實一切物質都有來源,都能追查到它的根本出處!

如今中共倡行「無神論」,認為人無所不能、所有的事都能穩操勝算,因此戰天鬥地、破壞環境與生態平衡、毀山截流、隨意植樹造林、自以為是的強力布雲造雨……等等,無所不用其極,其實是個極端的錯誤與謬論!這種眼中沒天條、目中無法紀、心中無神佛的低能作風,招來的惡果已是有目共睹的啦:天災人禍、惡疫流行、道德瓦解、私心膨脹、唯利是圖……已是到了人不治天治的地步了!心中尚存一絲真性的你,該有退出邪黨一切黨、團、隊組織的認知才是,千萬別當它的墊背呀!

(取材自《初學記.卷一和卷五》)



来源:正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