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考古痒痒撓(組圖)

發表:2008-10-09 21:0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有一段相聲內容是講創造發明的,段子中逗哏演員甩了一個「包袱」:「你知道‘痒痒撓’是誰發明的?」捧哏演員愕然,於是引來了一陣笑聲。

  「痒痒撓」也叫「勿求人」,又叫「老頭樂」。用一根竹片把前端烘彎削成齒狀即成。中國有許多偉大的發明如火藥、指南針都沒有留下發明者的姓名,何況這種用於背部撓痒的小玩意兒,當然就更沒人為它申請專利權了。不過有趣的是早在兩千年前的戰國時代就已經有「痒痒撓」了。

 1977年山東的考古工作者對曲阜魯國故城遺址進行了鑽探試掘,在兩座戰國時代的大型墓葬中各發現了一件「痒痒撓」。這兩件「痒痒撓」都用象牙彫刻 而成,長約40厘米,前部雕成人手形狀,拇指豎直,其餘四指併攏彎曲,四指指甲平齊,正好用於撓痒,柄尾端還雕成獸頭狀。整件器做得十分精緻,既實用又美 觀,既是實用器,又是工藝品。


  

這兩件「痒痒撓」彫刻得如此精細,說明它絕不會是戰國時代才發明的,不過究竟什麼時候開始有「痒痒撓」的?現在已經搞不清了,因為這種不登大雅 之堂的玩意兒文人雅士是不會為它著文立說的。古人認為「事死如事生」,所以要用各種生活用品給死者隨葬,但是考慮週到得用「痒痒撓」來陪葬的卻實在罕見。


四川彭縣出土漢畫像磚上的養老圖 


  四川成都出土的畫像石上的養老圖 


 

漢代鳩杖上的銅杖首(左)和木杖首(右) 

鳩杖與養老

  1959年甘肅武威磨咀子18號墓出土了一根木竿鳩杖,長1.94米,圓徑4厘米,竿頭上鑲有一隻木雕的鳩鳥,出土時鳩杖平置在棺蓋上,鳩鳥伸出棺首,木杖上還繫著10枚東漢明帝時期頒發的王杖詔書令木簡。棺中的死者是一位老人,棺蓋上的鳩杖是漢代尊老養老的憑證。

  尊老養老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禮記·月令》中就有這樣的記載:仲秋之月「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漢代獨尊儒術,特別強調以孝治天 下,皇帝多次頒發詔令,明確老人應該享受的一些特權,還制定了優待老人的一系列辦法。漢宣帝時建立了高年受王杖的制度,規定凡是80歲以上的老人由政府授 以王杖,憑王杖可以出入官府,行走馳道,到市上買賣可以免稅,毆辱持鳩杖老人者按大逆不道論罪。漢成帝時又把年限放寬到70歲。東漢繼承了西漢的做法, 《後漢書·儀禮志》記載:「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以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王杖長九尺,端以鳩鳥為飾。」王杖之所 以要用鳩鳥作為裝飾物,是因為古人認為鳩是「不噎之鳥」,用鳩鳥作飾物,可以使「老人不噎」。武威磨咀子18號墓出土的鳩杖及其所系木簡上所寫內容和《後 漢書》的記載完全相同。

  由於皇帝的提倡,漢代尊老養老之風盛行。四川彭縣出土了一塊畫像磚,正面刻的是一座上有天窗、下有台階的倉庫,倉庫前放置著量器,量器右邊有一 手執鳩杖的老人,躬身坐於地面,手扶糧袋,中間一人正從倉庫裡拿出糧食倒入老人的袋中,左邊有一身穿長服的官員,正坐在席上揮手示意。成都郊區東漢墓出土 一塊畫像石,畫面左邊也是一座庫房,庫房前有一人手捧器皿,正向畫面右邊樹下手執鳩杖坐在地上的老人走去。這兩幅圖的內容以前曾被解釋為「告貸」和「乞貸 」,實際上應該解釋為「養老圖」,反映了漢代對持鳩杖老人的優待。



来源:天下奇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