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的一千個細節

發表:2006-08-25 05:5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借古諷今的遊戲

司馬遷批評了漢武帝,留下千古美名。但到了司馬光,就只能資治通鑒。於是後來的人大多學會了司馬光那一套,借古諷今的手法越來越精熟。至今,中國人借古諷今的歷史已相當悠久。 五十年代的人說事兒,必藉著明清那點兒歷史,像吳晗的《海瑞罷官》、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
六十年代的人說事兒,先是說明清史,然後開始研究更加古老的宋元,錢鐘書就是這樣寫下了《管錐篇》。到了七十年代,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更是批林還要帶著孔老二,借古諷今達到了最高潮,很多古蹟文物因此遭殃。到了八、九十年代,說事兒必要上溯到文革,但下追也止於文革,因為文革就是離我們最近的歷史了。

這就是我們借古諷今的文字遊戲。那些喜歡這種遊戲的人抱著為萬世開太平的信念,自以為一切歷史都是現代史,卻從來不喜歡、不敢於把現實問題說明白、說透徹。我們的民族就是在這樣的遊戲中一點點喪失了反思的力量。

國民素質的傳說

這世上是否有個東東叫「國民素質」,竟然還四個字的,很動聽啊。不知從何時起,這個東東就出現在中國的大地上,每每顯身用來解釋各種複雜的社會現實。於是問題迎刃而解,「國民素質」不行嘛。不知道這東東是從哪個理論籮筐裡掉出來的,真不知道這樣生動的理論到底是誰發明的,真不知道這個發明者的住址在哪。魯迅研究了「國民性」,這個人就發明瞭「國民素質」。農民算是國民素質裡最次的吧,可正是他們搞起了村直選、鄉海選。民工算是低素質吧,可沒有他們哪裡有高質量的城市呢。好的理論決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因為好的理論總和實踐分不開。而一句「‘國民素質’問題」,就可以把行動直接從理論的離心機裡甩出去,就可以使我們達到心平氣和的地步。魯迅寫出了《阿Q正傳》,可「國民素質」依舊是個傳說。因這東東的一大特徵就是要貶低國民性,否則發明出來幹嗎。

嘿,請叫我「公民」

經常在電視上能聽到那些政府官員接受採訪時說,我們這麼做是為了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啊!這個不知是誰發明的詞應該好好分析一下。 勿庸置疑,「老百姓」肯定和啟蒙讀物《百家姓》有關。至於「老」,那應該是個虛詞,和「老虎」的「老」以及「老師」的「老」一回事。

我是老百姓嗎,我是,我只是其中的一員。除此之外,我還是群眾中的一員,人民中的一員,市民中的一員。在這裡最常用的,還是「老百姓」。官員們愛把「老百姓」掛在嘴邊,其內心獨白無非是:瞧瞧,我這個父母官當得還不錯吧,我這個政策的施與者還行吧。

政府真的是所謂的「公僕」嗎?那些「公僕」如果是「公僕」,為什麼事事優先於他的主人。道理很簡單,因為僕前有一個「公」字。他是人民、老百姓、群眾的公僕,而不是誰的私僕,所以能事事優先。每當聽到那些「公僕」們一口一聲親切地叫著「老百姓」的時候,我都很煩。在關掉電視之前,我大喊:嘿,請叫我——公民!

有關部門

在日常生活的新聞報導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有關部門應該……」的話語。我們也不知道「有關部門」這個詞是不是新聞學上的術語,反正大家這麼聽多了也就接受了。「有關部門應該……」,似乎在表明這件事一定有人、有部門來負責。可能那位記者、編輯還沒搞清楚(或者根本就不想搞清楚)這個有關部門是哪個。為什麼不能直接說出那個部門是誰呢?不清楚可以求證之後再報導。你不指名道姓,人家「有關部門」就不痛不痒,下次報導的時候還得弄公眾一頭霧水。漢語,實在含蓄啊。

無人理睬的錯別字

我們何嘗在乎快餐包裝紙上出現幾個錯別字呢,我們只在乎快餐的質量。我們行色匆匆地路過街道,何嘗在乎一旁的標誌牌有幾個錯別字,或那上面的英文是否標準。 更多的錯誤來自信息量更加巨大的電視。電視每天給我們提供娛樂和資訊,整理著我們每日繁雜的生活瑣碎的記憶。無人理睬的錯別字和誤讀,它們不會影響到信息的確定性,也不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但看到電視屏幕上頻繁出現的錯別字,聽到播音員對常用字有口無心的誤讀,我就已經能把握這個時代的一些基本特徵了。漢語不過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工具,一個熟視無睹的符號。茴字確實有四種寫法,但我們和那個咸亨酒店的夥計一樣可以不予理睬。 漢語上的錯誤就像街邊行乞者,與我們的世界絲毫不構成交叉。

那些砍大山的北京混子能把口語說得精湛無比,但錯字連篇,甚至提筆忘字。這很像那個燕國青年去邯鄲學步,卻爬回了家。漢語,就是我們回家的路。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