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具有較高智慧

發表:2004-10-13 23:3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恐龍的身邊圍著34個小恐龍
「當我輕輕掃去覆蓋在這個龐大的恐龍窩上的最後一抹黃土,我感到了吃驚,繼而就是震撼和悲壯。」

2003年,數量最多的一窩鸚鵡嘴龍化石在中國遼西被發現,世界為之震驚。隨即科學家埋土研究,直到今年9月9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刊發了中美科學家聯合發表的論文,該研究進展再度吸引世界的目光。5名作者中,第一,第二,第三,第五作者都是來自中國。本報記者獨家採訪了中方作者之一,大連自然博物館的劉金遠先生。

鸚鵡嘴龍是東亞地區早白堊世特有的一類小型恐龍,常與翼龍共生,被稱做鸚鵡嘴龍-翼龍動物群。科學家們根據它的吻端有塊角龍類特有的小吻骨這個特徵,將它歸入了角龍類。這種恐龍體型都比較小,身長沒有超過2米的,它的前肢短,後肢長,前肢有3個手指,第一指與其它指分開,證明它有抓握能力,它的後肢有4個比較細的腳趾,鸚鵡嘴龍主要靠後肢走路,它的牙寬而平滑,呈佛手狀,以植物為食,這種恐龍生活在白堊紀早期(距近約1.25億年前)。鸚鵡嘴龍吃的大都是堅硬的木質的莖和一些種子,雖然強大的頜部肌肉能幫它咀嚼,但仍感力不從心,人們在它的胃部找到了胃石,這些胃石能幫助它在胃內研磨食物。過去鸚鵡嘴龍僅能發現於蒙古和中國,近年來,在泰國也發現了它,證明它的分布區域已經南移了。


2003年在中國遼西的北票市上園鎮發現的這一窩鸚鵡嘴龍化石,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件數量最多的一窩恐龍化石標本。

劉金遠介紹,以往發現的鸚鵡嘴龍化石,大多是成年個體,且多為單個保存,很少發現有幼年個體,特別是成窩的幼年個體,所以對它們的生殖情況不甚瞭解,尤其是對於每窩恐龍最多能有多少個知道的更少。過去所發現的成窩恐龍最多隻有十幾個,一窩恐龍蛋最多的也只有十幾枚,很少有超過二十幾枚的,更不用說三十幾枚了。而這窩鸚鵡嘴恐龍的幼體竟多達三十幾個個體(由於野外發掘時損失了一部分標本,實際上這一窩鸚鵡嘴龍的數量應遠遠超過現在看到的這些)。

化石顯示,一隻成年的鸚鵡嘴龍正同34只幼龍呆在一起,不過不清楚的是,這34只幼龍是否都是這同一位母親的後代。所有的幼龍體型都相等,並且保持著相當生動的姿態,相信應該是被活埋在地層當中。科學家們認為,這些恐龍可能是被火山灰埋起來的,也可能是由於地層斷裂,地表出現崩塌,恐龍因此陷落。

測量發現,這群小鸚鵡嘴龍的個體相差不大,平均長度在23厘米左右,它們的頭骨骨骼未完痊癒合,骨縫明顯,反映出是一群剛出生不久的幼仔,它們應該是生活在一起的同胞兄弟姐妹,成年的鸚鵡嘴龍保存了完好的頭骨及肱骨、部分脊椎,推測它的體長應在1米以上,應該是這些小鸚鵡嘴龍的媽媽或爸爸。

  科學家推斷,恐龍並非呆頭呆腦的「冷血動物」,而是充滿親情和「母愛」的。

劉金遠介紹,過去我們一直認為恐龍是冷血動物,恐龍的孵化完全依靠當時的自然條件,幼小恐龍的生活也與其雙親沒有關係。甚至於在人們首次發現恐龍蛋旁的恐龍時竟認為是竊蛋的恐龍,而命名為竊蛋龍,直到1990年在我國的恐龍蛋上發現竊蛋龍骨骼時,才發覺竊蛋龍是在孵化恐龍。但幼小的恐龍一旦出殼,其雙親又會是怎樣的呢?是繼續照顧幼小的子女直至它們能獨立生活,還是幼小的恐龍天生就會自己生活?對此,沒有人知道,也沒有化石的證據能作出回答。

這窩鸚鵡嘴龍化石的發現,對於研究恐龍的生殖和幼體的生活具有深遠的意義。

從這件標本上可以推測出,恐龍可能是群居的,具有和人類一樣的親子行為。群居是動物的一種個體間的互動,是社群行為,有利於增進整個種群的適應力。親子行為是有較高智慧的動物的一個特徵,通過血緣關係使得幼小的動物能夠得到長輩的細心呵護而茁壯成長。動物的群居行為和親子行為對於它們族群繁衍和生存起著重要作用。群居行為和親子行為在恐龍身上的存在,表明它們不是一群呆頭呆腦的笨傢伙,而是有較高智慧的一類動物。

作為一向習慣於拿數據說話的科學家不禁為眼前的溫馨畫面深深打動。劉金遠富有詩意地講述了他想像中的畫面: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鸚鵡嘴龍媽媽帶著一群剛出生不久的孩子在山坡上游蕩,小傢伙們好奇地觀察著陌生的新世界,綠草遍野、山花爛漫,它們興奮得互相嬉鬧。突然,附近的火山爆發了,山崩地裂,天地變色,火山灰鋪天蓋地地向它們壓來!危急時刻,鸚鵡嘴龍媽媽護著它的孩子們向山下逃去,慌亂中它們發現了一個洞穴,鸚鵡嘴龍媽媽便迅速將孩子們藏進去,它自己卻臥在洞口,試圖用身體來遮擋洶湧而至的火山灰,灼熱的灰燼燒傷了它的皮膚,刺傷了它的眼睛,它卻一動不動……今天,我們驚奇地發現,鸚鵡嘴龍媽媽在遇難的剎那間,用自己的身驅保護著孩子,以生命的代價,給人類留下一首母愛的讚歌!

遼寧發現與「恐龍和鳥是不是近親的爭論」

 關於鳥類和恐龍是否存在血緣關係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由於鳥有養育行為,而此次恐龍養育行為的發現,為兩者的關係提供了新的證據。

19世紀60年代末期,達爾文進化論的捍衛者赫胥黎在一次聖誕晚宴中,猛然發現他吃剩的火雞骨頭與他正在研究的獸腳類恐龍中的巨齒龍的骨骼十分相似。於是他在1870年倫敦地質學會上首次提出了鳥類與肉食性的獸腳類恐龍有親緣關係的理論。他用巨齒龍和鴕鳥的後肢相比較,指出它們之間存在的35種共同特徵。他的推論引來軒然大波。「怎麼可能呢?鳥和恐龍是近親?」許多人嗤之以鼻。

一些科學家從形態學、地層學等方面提出了質疑。例如有人提出獸腳類恐龍在形態上已經過於特化,而且時代太晚。海爾曼就提出鳥類起源於爬行動物的槽齒類。美國著名的古鳥類學家馬丁則主張鳥類起源於鱷類。這樣的爭論一直不斷。

1996年,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來到了。在遼寧省西部北票市上園鄉四合屯,當地農民發現了後來被中國地質博物館研究員季強等人命名的「中華龍鳥」。研究中華龍鳥的科學家認為:作為鳥類的第一性狀的特徵應當是羽毛的發育,中華龍鳥是一種介於小型獸腳類恐龍與始祖鳥之間的鳥類演化初期的過渡類型,是鳥類的真正祖先。

至於中華龍鳥是不是鳥類的祖先的問題,今年2月底我國著名的恐龍專家董枝明、趙喜進、古鳥類學專家侯連海已經做了否定的回答。理由很簡單:中華龍鳥與孔子鳥共生,正如當今的人類與當今的類人猿共同生活在同一時代,怎麼能因此就說類人猿是人類的祖先呢?

在沒有更多保存更完整的化石發現之前,恐龍與鳥類的親緣關係只能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是一個既迷人,又使人困惑的問題。

而此次的發現又一次打開了人們的視野:在科學界,早有定論證明鱷魚和鳥類都是富有愛心的家長,但是長期以來,作為這兩種動物「近親」的恐龍,一直認為是「冷血動物」。鳥類的養育行為如今在恐龍身上得到了印證。證明恐龍幼仔孵化後仍然得到父母的悉心照顧,也說明現代鳥類和爬行動物所具備的親代本能可能進化自相同的祖先。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