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最先拿到去年31万亿元人民币的“新钱”?(组图)

作者:余粮 发表:2023-05-22 10:35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看中国2023年5月22日讯】前面一篇文章“中国31万亿元‘新钱'到了谁的账户上?”,主要是从存款的角度,分析了31万亿元“新钱”,是怎么统计出来的,现在在谁的账户上。顺着这个思路,今天再来看看:到底是谁,最先拿到了这些“新钱”的。

毕竟,央行的新增货币,不可能直接印发下去,成为了某些人的存款……

正式文章开始之前,先介绍一位学术型高级官员,因为正是他的学术贡献,“贷款创造存款(Loan Creates Deposit,LCD)”的理论,才在中国金融界变得广为人知,而在以前,人们都还普遍相信,是存款创造了贷款,然后通过货币乘数,形成了广义货币。

这位官员,就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原司长孙国峰,他有关LCD的学术文章,发表在2019年的《国际金融研究》杂志上。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司原司长孙国峰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司原司长孙国峰(网络图片)

在该学术文章中,孙国峰谈到,传统的货币理论认为,银行从储户吸收存款,并用于放贷和投资,这是一种实物货币观点,认为存在一个相对中立的“资金”,银行是资金的中介机构,银行体系通过吸收存款、再发放贷款的循环,来创造货币。但实际上,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之下,从资产负债表复式记账的角度,观察央行和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就会发现事实根本不是传统理论说的那样,而恰恰是反过来的。

复式记账法下,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虽然同时、同向变化,但从逻辑顺序上观察,“先有资产,后有负债;先有贷款,后有存款”是确定无疑的——因为,金融机构的资产,恰恰就是其发放的信贷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观察,只要市场上有贷款需求,在自身没有额外储蓄的情况下,理论来说,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凭空发放一笔贷款”,然后把该贷款记为自身资产,资产负债表规模随之增加。当这些贷款进入经济体中流通,就形成了广义货币统计中的各种存款。

从中央银行角度观察,只要商业银行有良好的信贷资产,他就可以拿过来质押,央行也凭空创造一笔“再贷款”,发放给商业银行,形成了商业银行的“负债”——由此,商业银行的贷款创造存款、贷款创造再贷款、存款创造货币的链条,终于完成。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会受到中央银行在流动性方面的约束:清算制约、现金制约和法定准备金制约,并不是说可以随意发放信贷,但这个问题,并不影响贷款创造存款、创造货币的顺序。

孙国峰本人强调,“贷款创造存款”这种理论,当前主要适用于中国的货币创造。这是因为,在当今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只有中国的基础货币,有相当一部分源于信贷资产的“再贷款”。相比之下,西方主要经济体的基础货币创造,基本都是来源于国债。

当然,广义来说,国债本身就是政府的借款,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信用货币体系之下,先有借贷、后有货币,借贷创造货币,这个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

好了,前面说这么多,其实就是为了说明,2022年,中国货币统计体系中31万亿的“新钱”,并不是中央银行直接印了发给某些人的,而基本上都是通过借贷所创造出来的。

要搞清楚谁先拿到这31万亿元的“新钱”,谁拿到的最多,其实就是要搞清楚,谁在2022年的借贷增加得最多,那才是央妈的“真爱”。

相比之下,“中国31万亿元‘新钱'到了谁的账户上?”一文存款统计的账户中所体现出来的“新增”,只是“新钱”的最后流向而已。

在过去的一年中,谁从金融机构得到的借贷最多?这个数据,体现在中国央行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

从大的类别上说,金融机构的人民币信贷,包括了住户贷款、企(事)业单位贷款、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境外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黄金占款、中央银行外汇占款、在国际金融机构资产这9类,而其中的住户贷款和企(事)业单位贷款,又被进一步细分成了多个类别。

通过逐个对比2023年3月份相比2022年3月份、2021年3月份的变化而统计出来谁信贷额度增加得最多,就是谁拿到了最多的新钱。在2023年共计327万亿元的人民币信贷额度中,企(事)业单位的中长期贷款、债券投资、居民中长期消费贷款(居民房贷)、企(事)业单位短期贷款、中央银行外汇占款和股权投资这块儿,都属于传统融资的“大户”,基本都接近或超过20万亿元。

不过,新增贷款的额度(2022年-2023年),并不是这个顺序。

2022-2023年,人民币信贷新增32.7万亿元,比统计出来的广义货币增加额度还要多,而新增贷款最多的是“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其额度增加了13.8万亿元。此外,企(事)业单位短期贷款增加幅度位居第三,增加3.9万亿元;如果再加上票据融资的话,企(事)业在2022-2023年相当于直接得到了近20万亿元的新增贷款额度。

这就明白了,过去一年最先得到“新钱”最多的,就是各种企事业单位,但这个条目,央行也没有进一步细分,所以我们也知道,到底是哪些企业、哪些事业单位得到了更多的新钱。

在信贷融资额度方面位居第二的,是金融机构的债券投资,该额度新增7.5万亿元——这个新增的债券融资,主要也是企(事)业单位(当然也包括一部分金融机构)拿到了。另外,还有股权及其他投资新增1.23万亿元,理论上说,应该也是被企事业单位拿到了。

就这么简单计算一下,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过去一年新增的32.7万亿元信贷,绝大部分(超过28万亿元)都是被企(事)业单位拿走了。

在中国,你可以想象,都是什么样的“企事业单位”,能够得到这28万亿元新增信贷的大头——很显然,都是以央企国企为主,基本上没民营企业什么事儿,特别是7.5万亿元债券融资中的相当一部分,大多都是被地方政府相关的城投公司拿走了。

其他在2022年信贷额度增加超过1万亿元的条目,主要是居民贷款这块儿。比较有趣的是,2021年还是新增贷款大户的房贷,2022年直接缩水为2021年的1/4,这就是说,以往热衷于通过购房贷款从银行体系中得到“新钱”的居民部门,2022年忽然对“新钱”失去了兴趣。

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我们大家都知道——因为,大家暂时看不到房价上涨的预期,所以也就不愿意增加贷款来买房了。

把贷款数据,与“中国31万亿元‘新钱'到了谁的账户上?”一文的存款数据,做一个对比,再结合贷款创造存款(LCD)的理论,我们马上就能明白:中国的金融体系,在2022年将绝大部分“新钱”(超过28万亿元),以信贷的方式给了各种企(事)业单位,然后,企事业单位自身并没有把这些钱留存在自己的账户里,而是把几乎所有的“新钱”,很快转移到了居民账户那里,然后变成了广义货币。

就这样,通过对央行信贷收支表的详细分析,你就应该已经明白,31万亿元的新增货币,到底是怎么“印”出来的,然后又怎么进入居民的账户,然后又变成统计中的“广义货币”。

实际上,这也正是中国过去这么多年最主要的货币创造、流通路径:“新钱”(信贷)发放到企事业单位→转化成居民部门的新增存款(货币)。

通过这篇文章,你也能明白,孙国峰的贷款创造存款理论,是如何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稳定而有效运行的。

文章最后,贴一篇去年今时的“旧闻”。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司原司长孙国峰被调查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司原司长孙国峰被调查(网络图片)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责任编辑:宇真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