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具有良好的排毒保健功效。(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生姜,别名有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蜜炙姜等,从这些别名中,不难看出它的各种习性特征。民间也常有关于生姜的谚语,例如“家备小姜,小病不慌”、“夏季常吃姜,益寿保安康”、“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四季吃生姜,百病一扫光”以及“早吃三片姜,胜过人参汤”等,在在表明了生姜其具有良好的排毒保健功效。
现在身体有畏寒现象的人越来越多,原因多方面,比如夏天非常炎热,人们长期待在冷气房里,寒气在体内慢慢累积;冬季的时候,天寒地冻,寒气侵体;或是念书和工作的压力过大,缺乏运动;同时,又爱吃凉性、寒性的食物。这些都会导致人的体质越来越虚寒,从而出现许多疾病。
日常饮食中多吃点生姜,便能改善这种现象。人体在进行新陈代谢时,会产生一种有害物质——自由基,这种物质会促使机体出现衰老的迹象,甚至引发癌症。生姜的姜辣素含有一种抗氧化酶,能够强力对抗自由基。因此,吃些生姜发点汗,自然而然地排出毒素,有助于减少正常皮肤组织损伤。
生姜,性微温,味辛,含有多种芬芳挥发油,具有强心、健脾胃、祛散寒气、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除了排毒是强项,还能够预防、治疗各种疾病。
生姜能防病治病
1、治疗体质虚寒
立春时节,是体质虚寒的人最难挨的关头,头痛、肩膀酸痛、女性痛经、心悸、脸色暗黄等,各种不适症状都会自动找上门,如果想要改善这种体质,恢复活力,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食用生姜。
2、治疗痤疮
每天口服生姜十∼二十克,或者用水煎服,可以治疗痤疮。刚开始口服时,症状可能会加重,但持续吃一两个月以后,痤疮会慢慢地消退,皮肤也会变得细腻光滑。
3、预防胆结石
胆结石主要是以胆固醇为主所形成的“石头”。生姜中含有的生姜酚能够有效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不只能够减少胆固醇的产生,还能把胆固醇排出体外,防止胆结石发生。
生姜浴是一种有效的排毒方式。一般的做法是先将生姜切成薄片,晾晒三∼四天,然后加水煎煮至原先水量的一半即可,滤渣取汁,倒入浴缸进行泡澡。生姜含有的营养物质会透过皮肤渗入人体,改善免疫功能,适合各种人群使用。
在进行生姜浴的同时,试着加入一点鲜花和精油,或者透过全身按摩,来达到更好的效果。此外,加入醋和米酒效果也不错。
生姜浴的水位不要超过胸口,泡五分钟,休息二分钟,反复五次,身体就会大量排汗,每个星期浸泡一次,每次三十分钟就够了。
不同的生姜,味道和功效也不一样。根据采收时间以及使用部位的不同,名称各异。嫩姜,也称子姜,采收的时间最早,一般适合小炒或者腌渍后直接食用,味道偏香,辣味不重;粉姜比嫩姜老一点,辣度较高,经常用来爆香或煮成甜汤食用;容易在超市买到的是老姜,其生长时间较久,外皮干皱,皮厚肉坚,辛辣味浓,具有良好的食疗价值;姜母则是种植超过一年,用于繁殖的种姜。
温馨小提醒
食用姜有一些用法和禁忌需要注意。(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姜,一直以药食俱佳见称,但也有一些用法和禁忌需要注意。
1、生姜食用的时间
万物进食都有时间,古代的医书上曾经记载:“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在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的季节吃辛辣的生姜,容易对肺部造成伤害,加剧人体失水的情况。此外,生姜性温味辛,含有丰富的挥发油、姜辣素,能够加速血液循环,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晚上吃姜,容易上火,劳命伤身。
2、食用生姜的人群宜忌
(1)凡阴虚火旺、目赤内热的人,或者患有痈肿疮疖、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胃溃疡、胆囊炎、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的人,都不适合长期食用生姜。
(2)姜性味辛温,表现为手脚心发热、皮肤干燥、心烦易怒、阴虚体质的人,会加重阴虚的症状。
(3)患有肺热燥咳、胃热呕吐、口臭、痔疮出血、痛疮溃烂等内热较重者不宜食用生姜。
(4)肝炎病人不宜食用生姜。常吃姜容易引起肝火旺,此时若配合山楂茶或者菊花茶,便可以消除生姜引起的燥热。
3、食用生姜并非多多益善
夏天天气炎热,人们容易产生口干、烦渴、咽痛、汗多的现象,生姜属热性食物,根据“热者寒之”的食用原则,不宜多吃,建议在做菜或者煮汤时放几片便可。
4、勿食用烂姜
腐烂的生姜会产生毒性,让肝细胞坏死,从而产生致癌物质,诱发肝癌、食道癌等病症。
5、生姜与酒勿同时食用
中医认为,长期吃姜,同时配合喝酒,容易在体内形成热气,会影响视力,还会加重痔疮。
本文由幸福文化出版社授权刊载,摘自《一天一排毒,身体才会好:中医师的全身天然排毒法,清净五脏,防生病》,作者:张霆。
来源:幸福文化出版社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