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手绘插画:Winnie Wang/看中国 )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他曾在杭州为官,留有苏堤至今,同时也在杭州留下了许多美丽动听的故事。
天上星象下界 暂来凡间作客
苏东坡在杭州时,有些寺庙他常去游历,因而成了庙中和尚的至交。在苏东坡去世后,一个老和尚说出苏东坡的一个故事。他说,他年轻时在寿星院当和尚,常看见苏东坡在夏天一人赤足走上山去。他全无做官的架子,脱下袍子和小褂,在下午的时光,赤背在从寺院借来的躺椅上睡觉。有一位小和尚不敢走近,由远处偷看这位一代大儒,这一看不要紧,小和尚竟而看到了别人无法看到的情形。他看见,这位大诗人背上有七颗黑痣,排状恰似北斗七星一样。老和尚又说,那就足以证明苏东坡是天上星象下界,在人间暂时作客而已。
苏东坡与庙中和尚接触久了,也相信了人有前世的说法。苏东坡相信他前生曾住在杭州。有一天他去游寿星院,他一进门,便觉得所见景物十分熟悉,他告诉同游者走九十二级便到向忏堂,结果证明他所言不误。他还可以把寺院后面的建筑、庭院、树木、山石,向同行人描写。
苏东坡一生曾游历无数名山大川,留下许多珍贵手迹。在杭州的玲珑山,当年苏东坡就在山中的“醉眠石”上醉酒留诗,倚石而眠;玲珑山的千年古松--学十松也是苏东坡手植,历经数百年,古松已是叶茂根深,苍翠挺拔。
潇洒游西湖 妙语对琴操
在杭州,苏东坡留下了很多可以大书特书的故事,其中苏东坡和北宋才妓琴操的故事就非常动人。
据说有一天,苏东坡与一位朋友去西湖游玩。湖边,一名叫琴操的歌妓正边弹琵琵边唱秦少游的《满庭芳》。苏东坡听琴操“画角声断斜阳”意境不俗,就问琴操能否改少游词韵?
于是琴操怀抱琵琶,转轴拨弦,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东坡不由得击掌为拍。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暂停征辔,聊共饮离觞。多少蓬莱旧侣,频回首,烟霭茫茫。孤村里,寒鸦万点,流水绕低墙。魂伤,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漫赢得音楼薄幸名狂。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余香。伤心处,高城望断,灯火已昏黄。”
一曲终了,围观者屏息无声。此词改得贴切,不仅把秦词中的离情别恨唱出,而且蕴含着琴操自己强作欢颜的悲惨身世。真是一唱三叹,令人潸然泪下。苏东坡心中暗暗衷叹琴操的不幸,便说道:“刚才听小姐唱歌,声情并茂,柔肠百转,真是才气横溢,身手不凡。对秦学士词的理解,可谓透入骨髓。可惜秦学士不在,我替秦学士拜谢知音了。”说着向琴操深深一揖,琴操连忙答礼说:“想我琴操何等人,怎受得先生如此大礼。”
苏东坡说:“刚才是我试你,现在我愿你试我。你可随意出题,我当用古人诗句作答。”
琴操一听,知此人绝非凡夫俗子,就向东坡道了个万福说:“小女子愿拜先生为师。”
苏东坡还礼说:“即请出题。”琴操笑问:“先生,什么是湖中景?”
苏东坡答道:“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骛齐飞。”
“什么是景中人?”
“裙拖六幅潇湘水,鬓带巫山一段云。”
“什么是人中意?”
“惜他杨学士,憋杀鲍参军。”
此语一出,琴操皱皱眉头,她知道这位先生以古人喻己,于是请教道:“如此前景如何?”
苏东坡语轻意重,说:“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琴操一听,念及平日所受凌辱,百感交集,不由扑倒在东坡脚下。东坡连忙将她扶起,掏出一锭纹银说:“你先回去,若要从良,所需费用,当为你筹划。”
琴操突然想起了什么,说:“您,您就是苏太守……”她推开苏东坡的手说:“难为先生一片苦心,小女子茅塞顿开。我虽涉世未深,但已看透世态炎凉,我自有去处。”说罢,琴操脱下钗环,随手抛入湖中。走到湖边,掬一捧湖水,洗尽脂粉,然后向苏东坡深深一揖。
轻轻吟道:“探破红颜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清淡天和万缘寂,晨钟暮鼓古佛旁。”
说完,飘然而去。苏东坡看着她的背影,叹了一声说:“也罢,如此浑浊世界,更加风尘污秽,不如山谷清寂,泉水明净,做那冰清玉洁之人!”
琴操经苏东坡点化后去了临安城附近的玲珑山出家为尼,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责任编辑:云中君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