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文苑】文史常识之廿一:续说宋词(一)(图)

作者:园丁 发表:2018-05-06 08:3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北宋豪放派词人、大文学家苏轼。(图片来源: 公用领域)
北宋豪放派词人、大文学家苏轼。(图片来源: 公用领域)

前面一文简要介绍了宋词的形成及词人流派。这次接着讲几个宋词代表人物及其有关的小故事。

苏轼生于1037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豪放派词人。籍眉山(今四川省眉山),是苏洵长子,嘉佑二年进士,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任职。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犯上,被贬黄州。在宋哲宗继位后,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并出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在他晚年时又被贬惠州,儋(dan)州。在徽宗继位后,苏轼被赦,归途中,1101年卒于常州。由于他仕宦生涯坎坷,见识世面广,且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在经历忧患后,他的人生体验更丰富,因此他的诗歌题材也是丰富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他在作品中抒发人生感慨,歌咏大自然,借景生情,文字间描绘的意境,哲理发人深省。例如他在《惠崇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句,前半句描绘了一幅春景图画,而后半句更有哲理。只有仔细观察体验生活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富有情趣的词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尊还酹江山。”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感情深沉,更为后人赞颂不绝。

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看,这首词作者的想象力多么丰富,感情多么充沛,并且更富有哲理和寓意。这里有个小故事:此词作于熙宁九年,也就是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时。在元丰七年(1084年)此词在京城坊间传唱,宋神宗问之,内侍抄录进呈皇帝。当神宗读至“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时,他感慨的说:“苏轼终是爱君”。于是下诏将苏轼调职汝州上任。

李清照是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1084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的一个士大夫家庭,号易安居士。她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二人生活美满。在清朝唐圭璋的《宋词纪事》一书,有段出自《琅嬛记》记载的,关于他们成婚的小故事:在赵明诚年轻时,其父要为其选择配偶。赵明诚在白天睡觉时做了一个梦,梦见背诵一本书,醒来只记住三句,即“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他将此梦告诉了父亲。其父为其解梦曰:“汝殆得能文词妇也。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谓汝为词女之夫乎?”后来李翁(格非)以女嫁之,即易安也。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专事研究鉴别收藏金石书画,二人情投意合,生活很幸福。在赵明诚负笈远游时,李清照不忍离别,于是在锦帕上写了《一剪梅》词给他。这首词是:“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洒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是她前期的生活写照。

靖康之变后,为避战乱,他们夫妻丧失了大批文物,移民去江南。在赵明诚去世以后,她独自漂流在杭州,金华一代,晚年生活孤寂凄惨,卒于1155年。

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主要是描写伤春怨别,以及闺阁生活,例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描绘惜春恋花的情感。

又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据《琅嬛记》记载,赵明诚感叹自己的词作不如其妻,于是想要作出超过她的佳句,于是他闭门谢客,废食忘寝三天,挖空心思作了五十阙(que)与李清照的词混在一起,交给他的朋友陆德夫看,陆德夫品味再三,告诉他:“只有三句极佳也。”明诚追问道:“哪三句?”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另一首《如梦令》:“常记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如梦令》也是宋词爱好者出口能诵的佳句。

她晚年的词作都是表达她对故国,往事的深情眷恋,“物是人非万事休”的伤感情怀。如《声声慢》,《永遇乐》等就是她晚期作品。

柳永也是婉约派词人。他是福建崇安人,出身官宦世家,少年学诗词,大约18岁时离家寓居苏杭,过着浪漫生活,常混迹于歌伎间。他以慢词出名,词作篇幅较长,抒情写景层层铺叙。他的词,情意缠绵,多描绘男女依恋的世俗情感,并反映当时的都市生活。歌伎们喜欢他的词。他曾参加过科举,但屡试不第,遂专心填词。及至暮年,方及第,曾任余杭县令,泗州判官等。现在流传下来他的词作有《乐章集》。传说他晚年穷困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无人祭奠,是歌伎们凑钱将其安葬。以后每年的清明时节,歌伎们赴其坟地祭扫,相沿成习,称之谓“吊柳会”。此习俗一直延续到宋室南渡。



责任编辑:李云飞 来源:看中国专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