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过年时期,鼓吹班、子弟团、杂技艺人、傀儡艺人会热闹地巡回演出。图乃走索表演。(图片来源:台湾故宫博物院)
过完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别名“开正”,又叫“新正”,在宋朝则名曰“元日”、“元旦”。宋朝人过年,时间跨度太长:临近冬至就有了年味,过了元宵才宣告结束。在长达两个月左右的马拉松式狂欢中,隔三差五就有一个小高潮,但最大的高潮还是元日,也就是大年初一。
和现在一样,宋朝人到了大年初一也要拜年,也要馈岁,也要给小孩子发红包,也会有鼓吹班、子弟团、杂技艺人、傀儡艺人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欢呼声中巡回演出,将新年的喜庆气氛以非常热闹的方式展现出来。不过宋朝距现代毕竟有些遥远,当时拜年的规矩肯定与现在大不一样,发红包的规则肯定和今天不尽相同,沿街表演的艺人在装束打扮和演出方式上肯定也会有某些独特之处。
上古傩戏的遗风
假设您是一个宋朝人,一觉睡到大年初一,早晨起来出门上街。打开您家的大门之前,笔者建议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免得自己被吓昏过去。开个门而已,怎么会吓昏呢?原因很简单,当您刚刚打开那扇门的时候,门口很可能突然冒出来几只青面獠牙的恶鬼,尖叫着向您猛扑过来!
这时候您千万不要怕,最好从腰包里摸出一把铜钱,朝那些恶鬼撒过去。常言说得好,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掏钱,鬼就会撤;如果不掏钱,鬼会一直缠着您,堵在您的家门口,不让离开。这世上当然没有活生生的鬼,现在没有,宋朝也没有。既然没有,堵在门口找您要钱的这些鬼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原来他们都是赶在大年初一早上沿门挨户讨钱的乞丐。
《梦粱录》载:
街市有贫者,三五人一队,装神鬼判官钟馗小妹等形,敲锣击鼓,沿门乞钱,谓之“打夜胡”。
“打夜胡”是宋朝方言,又名“打野呵”,本义是指流动艺人沿街串戏,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靠过往观众赏钱度日。乞丐并非艺人,但是作为职业乞丐,身上都有绝活,有的会翻跟头,有的会拉胡琴,有的会唱莲花落,有的会戴上面具扮鬼吓人。平日里靠扮鬼吓人讨钱,只能挨一顿打,可是到了大年初一却能为街坊讨吉利--街坊出钱让他们离开,就等于是真正的恶鬼被赶走了,可以平平安安过大年了。
以前台湾人过年时,也会遇到乞丐上门索讨红包,但是讨要的方法不像宋朝乞丐这么生猛,并不扮鬼吓人,而是手执摇钱树(用一根榕树枝悬挂串了红线的铜钱),口唱莲花落:
新正发大财,财源滚滚来。
钱树摇高高,生子生孙中状元。
状元子,举子孙,一文分生查脯孙。
都是让人听了开心的吉祥话,一开心,红包就递过去了,大家皆大欢喜。《梦粱录》又载:
禁中除夜,呈大驱傩仪,并系皇城司诸班直,戴面具,着绣画杂色衣装,手执金枪、银戟、画木刀剑、五色龙凤、五色旗帜,以教乐所伶工装将军、符使、判官、钟馗、六丁、六甲、神兵、五方鬼使、灶君、土地、门户、神尉等神,自禁中动鼓吹,驱祟出东华门外,转龙池湾,谓之“埋祟”而散。
大年初一前天晚上,也就是除夕当晚,民间小儿女正在守岁的时候,从皇宫里浩浩荡荡开出来一队神神鬼鬼,这批神鬼由御林军和教坊司艺人装扮,可比初一早晨扮鬼讨钱的那些乞丐专业多了,他们除了戴面具,还化了彩妆,身上穿着戏服,手还拿着兵器和彩旗,有扮天兵的、有扮天将的、有扮判官的、有扮阎罗的、有扮灶君的、有扮土地的、有扮钟馗的、有扮小鬼的,脸上五颜六色,旗帜五彩缤纷,仿佛百神聚会。在一阵鼓吹声中,大队人马出了皇宫,绕城游行。
从民俗学的角度讲,无论是新正早晨的乞丐扮鬼,还是除夕夜的游行,其实都是上古傩戏的遗风。什么是傩戏?就是以人扮鬼,演一场驱鬼的闹剧,以此来恐吓真正的鬼。
(本文节录自:时报出版的《吃一场有趣的宋朝饭局》一书)
来源:时报出版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