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救援探测无存活迹象 81岁老太找到5个活人

发表:2008-05-19 23:36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映秀小学废墟,15日晚,消防救援队撤离了,告诉痛苦的家长们:里头没有活人了,用生命探测器探过哩。

16日早晨,天亮了,一名81岁的老太太,孙子下落不明,老太太拄着拐杖,颤巍巍得在废墟里寻找,结果,找到了5个活着的小学生!

此时,5个孩子已经在没有水、食物的情况下坚持了90小时!

看到这则消息,我为5个孩子有望获救感到高兴,但又深深的不安。消防武警已经是此次救灾中表现最为优异的队伍,为何如此疏忽大意,竟然不如没有生命探测器没有任何装备的颤巍巍的老太太?思来想去,大概原因如下:

一、官兵们没有深入骨髓的生命至上的观念。

救援90小时了,救援队非常疲惫,最初强烈的拯救生命的冲动已经弱化,代之以完成任务的心态。探测器探过了,没有活人,于是任务完成了,没事了。没有人愿意进一步走进废墟去仔细看看,没有人能够做到"不放过一线希望"
救援很辛苦,可以理解,因为辛苦就疏于探测甚至敷衍了事,其根源还是生命至上的观念不足,将救灾当成任务当成立功表现的机会,而没有"拯救生命"这一崇高的精神支柱。

二、我们的探测器质量不高

81岁老太太从废墟能摸到活人的手,可见埋得不是很深,而我们的探测器却发现不了。要么探测器是假冒伪劣产品,要么消防队员操作不当。

三、我们的搜救犬也不行

5个活人,上海和安徽的消防搜救犬居然感觉不到,天晓得这狗是怎么训练的,不是队长家里的宠物狗临时代班就好了。

四、映秀的救援能力仍然不足

16日上午9点多开始营救,截至当晚22点,孩子还没有救出来。到现在,我也没有找到孩子救出来的消息。。。。

新闻中无意写道了家长们的"愤怒",哎,理解家长们的心情。。。。

***************
映秀小学正营救5名存活小学生 被困超90小时
http://www..cn 2008年05月17日02:08 21世纪经济报道

"映秀小学",注定要定格于中国灾难史。

在记者截稿时,还没有等到确切的消息:五个小学生在震后废墟底层被困超过90个小时,他们呼救声音被意外听到,最终,他们能否被活着救出来?

5月16日早上9时许,记者在汶川震源中心带的映秀镇做连日采访,在映秀小学的废墟旁,坚韧地等待一场漫长的生命拯救行动。但是,在记者撤离映秀镇的下午3时许,仍旧没有任何好消息传出来。

早在前一天(15日傍晚),映秀小学已经被告知终结搜救行动,在此作业数天的安徽公安消防支队与上海公安消防支队接到通知转战其他灾难发生地,不得已对绝望的数十位学生家长及亲属表示,"已经没有存活的人了"。

消防队多次用"生命探测仪"将废墟做数次扫描,确认没有存活生命物迹象。

但是,奇迹惊现。在映秀小学,五个小学生还活着!

万幸在震后的黑暗与极度衰竭中存活了90小时,他们能活着出来吗?

这一刻,疑问仍在,希望仍在。

"死亡校园"的微弱希望

在5月16日傍晚,在悲嚎中撤离的家长们,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映秀小学教学楼堆积着的倒坍的钢筋巨石块与瓦砾,仍然埋有活着的孩子。

但是,有一位老婆婆,没有放弃希望。

每一位在被呛人的亡魂气息笼罩的映秀镇上疾走的行人,或是外来访问者,如果走到废黜的映秀小学校园的话,都会被一位身穿黑衣、背着长竹篓的老婆婆所吸引。她精瘦,精雕细刻出来的悲伤,隐匿于她脸上每一条深纹。她在这个"死亡校园"无声息地走动,或是与每一位与她交流的人轻声说话,念叨她那已被藏身废墟的孙子,还有在镇外打工的儿子、儿媳妇。

老婆婆很清晰地告诉本报记者,她名称"朱群学",81岁。

记者所得知的是,老婆婆在地震后的第三天,她没有走。她对着孙子可能埋身的教学楼的楼梯口,一遍遍呼叫"娃儿"的名字。

老婆婆的呼叫在彻夜的校园中,没有得到任何反应。毕竟,校园在灾难痕迹远没有被清理干净的时候,并不会太宁静。

在校园空操场上,仍一字平摊着数具学生尸体,用简单被褥包裹着,等待着"公家"统一消毒处理后由"部队同志"抬到镇外的山坡上掩埋。有家长在低低泣哀,或是以风俗焚香烧纸。很难得有人会倾听到可能从废黜楼底层发出求救声音。

天亮了。老婆婆,还是没有放弃希望。此时是一天中最宁静的时候。

据她对本报记者说,她爬到被消防队员清理了数遍的瓦砾堆上,发现可以爬得更近些,她看到一个空当,就是倒坍的楼梯斜顶下,她伸出一只手,摸到了什么。她说,是死了的人。她再摸,摸到一个活人。

老婆婆对"活人"的肯定是,她摸到了活人的身体,还听到了很低的声音。

而老婆婆坐在不远处,她的长竹篓中放着一小堆孙子的衣服。她对问她话的人说,娃儿出来了,不管活着,还是死了,都要用衣服把他包回家。

三批消防队轮番搜救

此后,老婆婆是如何找到消防队员的,如何穿过半条街把队员们及其他家长叫到校园的,尚不得而知。

在9:45,记者走到校园时,突然而至的拯救行动刚刚开始。

第一批到达现场是济南公安消防支队,约70人。

家长们陆陆续续来到校园。几位、十几位。其中有从同样遭灾的大茂乡徒步四天四夜来找孩子的王永成。他的侄儿侄女全被压在房子底下。

记者请一位学校员工在地上描了一下校园楼群主体结构。正南向是4层教学楼全部倒坍,地震前学生主要集中于此,全校共473个学生,其中从操场上跑出来的学生有158人,其余学生大部分被压倒于此,而教学楼的楼梯通道也设于此;往左拐是三四层的小办公室,在此地的人不多;往右拐连接着约7层高的教学楼,底层是约60个学生左右的学前班,也是此次悲剧发生环节最后让人伤心的地方--几乎全是5岁左右的孩子与他们的老师,发生灾难时正是午睡时分;而在最右边,是同一高度的教师宿舍,据说能从中跑出来的老师也是寥寥可数。

济南消防队动作迅速,他们拉来了两头搜救犬,围着老婆婆发现有活人的楼梯口废墟上细心嗅闻。十几分之后,还没有明显发现。领队的副支队长王茁飞带头下到废墟堆。

大约十点二十分左右,副支队长首先确认,底下还有五名学生,还活着。

在挖人间歇,记者得以问副支队长,"你在正面听到了什么?"

他没有正面回应,但他很肯定地说,有五个学生还活着!可能他们万幸站在楼梯的斜坡底下,没有被重大的预制板完全压住。

五个小学生,真真实实的,在没有水与食品、并且可能空气稀薄的地底下,被困整整90小时以上。

家长们吼起来了。几位中年妈妈大哭起来。对此种种,王茁飞和他的队友没有时间考虑。他将人手调配好,大叫一声:吊车!

冲到一辆停在校园中吊车驾驶室中的,是一位五六十岁左右的汉子。此后记者了解到,他叫杨云清,是全家住在校园附近的农民,家中有十二口人,此次灾难失去了十位。地震后,他每天都在校园义务开吊车救人,随时作业。太累的话,由他儿子杨和建顶上。

连续拯救的消防队,此前在校园废墟上救出多少人,王茁飞副支队长也说不准。据说,几个消防队连续干了三天三晚,最晚的是昨晚(15日晚)被安徽消防支队救出一位活着的女生,后被直升机送走了。

一个小时后,王茁飞向阿坝自治州主席与军方联合"总指挥部"通告了映秀小学尚有存活学生的消息。很快,第二次救援队--山东聊城消防队30人左右的队伍到了。

家长们动起来了。数十人围着校园开始寻找其他"生命迹象"。

很快,有人对着左边的小办公楼大叫起来,"有活人!是一位叫孙建军的男老师!"

同时,在正中偏右的学前班的教室(即休息室),也有人在废墟旁大叫"这里也有活人!"

此时,四处倒塌物的三处,据称发现了生命迹象。

对每一处发现,消防队均没有轻易放弃。他们重新分配人手,并将吊车暂时停下来,动之以钢钎、镐头、还有略有科技含量的承重气垫。

第三批队伍也来了,即是昨晚参与拯救的上海公安消防支队。而他们刚到场,即被"总指挥部"传呼到映秀电力公司的受灾现场增援去了。据说,那边刚发现还能清晰喊话的人压在楼底。

几个小时后,记者在电力公司现场得知,被上海消防发现并挖掘出来的受伤者是一位名叫李科的男士。他的逃生经历颇为传奇,经深圳第一人民医院一位医生深入到十多米以下的楼层底部,在黑暗中走过两具已有异味的尸体,给李科做了截肢手续,他才得已从重压的预制板被抬出来。

精准一算,李科受困时间也将达到90小时。

等待

而在映秀小学,希望相同的好运还在路上。

焦灼的家长,在救人的现场强压愤怒,他们到处找水,给废墟喷上水,指望给压在楼层下底下的孩子们带来空气或是水雾,还有渐弱的希望。

时间在一刻刻地往前捱。

消防队与武警队伍在陆续到了。但表面看,并没有明显往前推进的迹象。

吊车开了又停,再开。

直到下午近3时左右,一位消防队员对本报记者说:你不要在此等了,今天不太有可能把人救出来。

确实,废墟结构太复杂。

在浩繁的5·12地震抢救工作刚起之时,有人称,在钢筋混凝土楼房倒塌之后,应紧急集结重型起重、开挖装备,小件的千斤顶、起重气垫综合运用,每个倒塌现场都急需起重设备。记者从现场看,交通能通的地方拯救人员均带这些装备救人,而国际救援案例中是否有更为先进的操作工具或是具专业水准的人在第一线,则尚不得而知。

映秀小学还在等待,那五位小学生,或还有其他的人,是否有机会重生?!

截止到发稿时的16日22点正,因为无法与映秀镇取得联络。

可以做的是,为映秀小学废墟下仍存活的人,祈福!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