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暗访所见惊人:饲料色素炮制"优质腊肠"

发表:2003-01-24 17: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年关到,腊味飘香。恰在此时,一封读者来信反映:江门市江海区礼乐镇的一些腊味加工场正在大肆生产“米腊肠”、“染色腊肉”。信中还说,这些劣质腊味,目前正热销省内各地及相邻省份,流向百姓餐桌。

何为“米腊肠”?腊肉当真是染红的?我们为此展开了深入的调查。结果让我们大吃一惊--

红米饭成主要成份 “优质腊肠”每天生产千斤以上

前天,在江门市江海区礼乐镇北头咀,记者发现了一家十分特别的岛上腊味加工场。这家腊味加工场坐落在河中心的小岛上,门口有条小桥通向岸边,左邻右舍都是牲畜屠宰场。紧邻着河边就是厕所,粪便和屠宰场的污水直接排入河中,两三米外的水泵却正在从河里抽水。走过小桥,出现在眼前的是几间用松木栅栏围成的棚子,这就是腊味场的办公室了。

“有没有腊肠卖呀?”记者扮作东莞来的客商走进“办公室”。

“有!有!你要多少?”老板娘热情地招呼。“什么价?”记者边问边直奔后面的生产车间。

车间大概有二十多平方米。一进门,就看到地上一片白花花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粉碎过的猪肥膘,装在12个直径一米五左右的红色塑料盆里。两个工人正围着第13盆操作呢!只见他们往盆里倒入白糖,搅拌起来,工具很简单,就是他们的双手。随着他们的双手不停地搅动,肥膘肉在盆沿上溢出一圈泡沫,又白又腻。空气里还弥漫着一股酒味,工人告诉记者,在加入白糖前,已经加过白酒了。不一会儿,最后一盆肥膘肉已经搅拌均匀了。两个工人一使劲,把大盆从地上抬起来,架在别的盆上,盆底沾着的地上的黑水,一滴一滴掉进白色的肥膘肉中。

车间的一侧是几个一米多深的长方形池子,肥膘肉粉碎之前就放在里面。池边有三四个汽油桶,每个桶上都架着带眼的铝盆,白色的碎沫和肉筋把网眼堵得都看不见了,倒是有许多苍蝇趴在盆上!汽油桶的桶底是一层黑水,又粘又稠,看不清是什么成分,完全和泔水一个味儿。

这些带网眼的铝盆和汽油桶可能是用来给粉碎后的肥膘肉滤水的。

挨着池子是一口巨大的铁锅,锅里正在烧开水。“做腊肠还要开水呀?”“煮饭。”一个带贵州口音的工人回答说。“噢,快五点了,你们该吃饭了。”记者话音未落,车间里的四五个工人哄堂大笑。看着记者莫名其妙的样子,还是带贵州口音的小伙子开口说:“做腊肠的。”这时水开了,两个工人把灶台上的大米倒进锅里,装米的编织袋也淹了大半个。两个小伙子索性把编织袋浸到水里涮了涮。一个光着上身的小伙子顺手在地上抄起一把铁锨,在锅里不停地搅动。贵州口音的小伙子说,锅里的八十斤大米半个小时就能熟。有人从门口的地上拿来两瓶东西往锅里倒,红的!“这是什么?红色素吗?”记者刚刚进门的时候发现地上有十二个同样的塑料瓶,瓶身上没有任何标记,原来是派这个用场的!“红就是红嘛!”工人们的回答高深莫测。

趁着间歇,记者和贵州口音的小伙子聊了起来,总算搞清了“优质肠”的制作过程。每天下午,先把猪肥膘粉碎,用白酒和白糖腌制,然后煮米饭,加进红色素,打碎,待用,这就成了腊肠中的瘦肉。为了让腊肠的口感更接近肉,还要加入另一种材料---大豆组织蛋白,豆渣的加工品,也就是俗称的“人造肉”。蛋白用水一泡就会涨大数十倍,同样经过染色和粉碎的过程,就成了鲜红的“瘦肉”,将和红米饭一起成为“优质腊肠”的主要成分。第二天,天不亮,工人们就要把腌好的猪肥膘、打碎的红米饭、泡涨的蛋白搅拌均匀,然后就可以灌肠,再送入烘培房烤干,经过日晒,又红又瘦,泛着油光的“优质腊肠”就出炉了,整个过程不过三四天。据工人们说,这里每天出产的腊肠在一千斤以上。

离开的时候,记者在仓库里看到了成品,两种箱子分别以红色和黄色为主色调,包装非常精美,上面两个醒目的大字“李达”牌。

前天晚上,记者驱车二探该腊味加工场,没有开工。昨天一早,记者三探该腊味场,发现头一次看到的七八个男工人、两个女工人全都不见了。车间里的盆、桶、池都洗得干干净净,收拾得整整齐齐,连水泥地都冲刷得光亮照人。想起那肥膘和黑水齐飞的场景,记者几乎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再和老板娘“谈生意”,她却一口一个“我不知道,你找老板吧!”

记者不死心,昨天下午又来到了北头咀,四探腊味场。这回接待我们的倒是老板本人,他很有礼貌地说:“不好意思,我们不做腊肠了。”记者看看手上的名片,分明写着“江门市礼乐镇腊味场李达”、“生产腊肠一切产品”。再伸头看看松木栅栏的办公室,几个工人正在结算工钱。看来是真的要收工了!

距“李达场”不远,是礼乐镇新华开发区,这里云集了二十来间腊味加工场。前天下午记者来到这里时,一根根的烟囱正在冒烟。场子门口,大都停着货车正在装货。

走进第一家“树云腊味加工场”的院子,一股很浓烈的酸臭腐烂味扑鼻而来。刚从编织袋拿出的大块冻肉,还有一坨一坨的冻瘦肉,横七竖八地扔在污水横流的地面上。工作台上,堆成小山样的腊肉被浸泡在一种粘稠的酱色液体里。六七个工仔正麻利地为这些肉穿上一根根麻绳。

“生意很忙啊?”

“一天要做1000多斤,起码要做到大年二十九。”

“这些腊肉颜色怎么这么深?

“加糖、盐腌的,很好吃的。”

工仔们干活的台面上一个满是红色印迹的瓶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仔细一看,上面标有“胭脂红”字样。“这做什么用?”“这个啊……”在场的人支支吾吾。记者试着把手插进瓶子里,手指头马上变得红得可怕,工仔们见此发出一阵哄笑。据记者了解,“胭脂红”根本不能放在肉食品中,人长期食用将对肝脏、排泄系统造成极大的损害。

在另一侧的案台上,记者随手抓起几个用完了的塑料袋,发现上面写有“亚硝酸钠”,还有一包尚未拆开使用。

很快,穿好麻绳的腊肉被一排排挂上长竹竿,随后送入东面的烘房。“你们是不是要货啊?你看几靓啊。年前我们的货都不够要……”老板放下手中的生意,专门将记者引到烘房看他们新出的成品。“七块八,你要多少都一样。”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老板才只肯便宜两角钱。

记者佯装嫌贵,又来到附近的“许记腊味加工场”。眼前的景象更让记者大吃一惊---房子比前面那家更狭小、更肮脏,只有十来个平方。不仅脏兮兮的水池里浸着呈鲜红色的肉,地上也粘满了零散的肥肉,空气中弥漫的气味几近令人作呕。再往里走,记者看到地上堆放着一袋袋冻肉。不过这家加工场的腊肉要价还挺高---八元一斤。为了尽快脱身,记者再三推说想买些很平的腊肠。

“这好办,我带你们去!”这家老板爽快地将记者领到附近的一家加工场。一瞧,是“华发腊味加工场”?这不是记者上午在“江门综合批发市场”打过交道的那家吗!他们生意可旺了,总有络绎不绝的本地人开着摩托车来进货,一要就是几百斤。据他们自己介绍,本地的都是些大排档、餐馆的来要,每天还有很多来自广州、顺德、深圳,甚至广西、贵州的来批发。记者拿出上午交换的名片一问,果然不错,电话地址都对上了,老板姓欧。

加工场的人告诉记者,每天早上四时这里就开始忙碌了,一般是上午做腊肠,下午做腊肉。这里的环境同样恶劣到极点---不仅处处是血红的污水,苍蝇到处飞,那些切下来的白花花的肥肉也丢得到处都是。工场的一头,放着好多很脏的大桶,有个工仔先把大筐里一条条切好的肉倒入大桶,然后又捞出来倒进一个水池。接着,另一个工仔从旁边的小房间拎出了白色小桶,他径直将桶里的东西倒入水池,先用双手上下翻搅了一阵,而后干脆爬上去用高筒鞋踩了又踩,满池子的肉都变得鲜红鲜红。工仔告诉记者,要腌好几个小时才可以挂起来。

为探个明白,记者借机溜进了工仔刚才进过的小房间,里面堆了大袋的白砂糖、盐,还有甜蜜素,应该是一个材料库。突然,记者在墙脚发现了两瓶没有任何标签的红色色素。见记者拿着这两个罐子在琢磨,一位走进来的中年妇女冒出这样一句---“上颜色的。都是这样啦。”记者正想和她多聊会儿,另一名中年女人则十分警惕地将记者赶出房间。“问这么多干嘛?你们是不是来买货的?”

当地人告诉我们,礼乐镇还有个“新民腊味加工区”呢。

这个新民腊味加工区位于工业区路旁,也有几十家工场,大多是平房,房后水沟里都是鲜红色的污水。远远望去,整条河就像一条“红沟”。

记者发现,“铨记腊味厂”的排水管正在排着污水,且臭气熏天,便走了进去。刚进门,记者就发现堆放在一边的几袋“大豆蛋白”,还没有开封。

厂房中间的天井,挂满了腊肠,红得刺眼,几个人正在包装腊肠。记者好奇地问:“这些腊肠,怎么这样红啊?”老板娘信口说:“都是用肥膘,当然红啦。”记者反问:“肥膘都是白色的,怎么会红呢?”老板意识到说漏嘴了,便避而不谈:“你要是有意买,就出个价,我们厂专门做肥肠。”

记者走进门面较大的“和润肉类加工场”,发现了更多令人咋舌的情况。见有客人来了,几个打工仔赶紧招呼,“老板在楼上”。记者爬上小阁楼,发现满地都是腊肠,有五六个人正在楼上剪肠、扎绳,尽管地上象征性地铺了几张报纸,但打工仔们都肆意穿着皮鞋在上面行走。一个老板模样的人问:“什么事啊?”“有没有好的肥肠?”“四块半一斤,要多可以再便宜点。”记者说要2000斤,老板应付地说:“我现在没有这么多存货,900斤就有,要不你等明后天来。我还有些五块钱一斤的肥肠,算在一起货多点。”

记者下楼时,恰巧看见两个打工仔正往一个锈迹斑斑的绞肉机里添肉,其中一个光着脚丫子站在一个堆满了肥膘的“肉池”里,肥膘比较小,已经被切过一次了。打工仔手中的铁铲上下飞扬,一块块肥膘被铲进了绞肉机里,另一个打工仔用手从绞肉机往大桶里扒着肥肉。一不小心,几块肥膘掉了出来,打工仔捡了就往绞肉机里扔。接肉换桶时,绞碎的肥膘泥散落了一地,打工仔不慌不忙拿起一块黑乎乎的木板,横一板竖一板将肉泥赵谝黄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