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末进行的2003年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全国共有考生约79.9万人,比去年增长了27.7%。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是研究生报考人数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内在动因,持续升温的“考研热”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正在形成。然而,如果对这股考研热潮做一番冷静观察,我们就能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依然让人备感困惑 。
先以政治考试科目为例,来看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政治是每位报考者必考的一个科目,也是让许多报考者感到头痛的一个科目。据笔者了解,大多数考生复习政治的惟一方法就是死记硬背,考前冲刺,临阵磨枪,考研过后便将复习内容忘得一干二净。这既无法考量一名考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水平,也无法考察其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只不过考察了哪位考生死记硬背得更多、哪位考生对试题“押”得更准而已。从这个角度讲,目前政治考试科目的内容和形式,显然与选拔研究型、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招生目标不相符合。
而由研究生入学考试所催生出来的巨大“考研市场”,更让人觉得变了味儿。不管是办辅导班的还是出版辅导书的,都想方设法从“考研市场”中分得更大一杯羹,就连考点附近的旅馆餐厅也会在考研期间临时提高价码,趁机捞上一把。有些据称是押题特别准或者知晓命题“内幕”的辅导“名师”,每年考研之前便坐着飞机不停地穿梭于各大城市的辅导点,上一次约2个小时的辅导课,所得讲课费可高达5000元,甚至上万元。“考研族”有时候明知挨宰,却不得不乖乖地交钱听课。考研成了一种不轻的经济负担。
再以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为例,来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国研究生连年扩招之后,很多高校相应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并没有跟上,一名导师带好几名研究生的现象普遍存在,六七名研究生挤一间宿舍的情况也不鲜见。有些研究生导师虽然挂着“硕导”、“博导”的头衔,平时却忙于各种事务,“师”而不“导”。如此情形之下,难免有些研究生放松自我要求,研究风气淡薄,思考能力下降,缺乏真才实学,甚至连毕业论文也要请人捉刀代笔,或者花钱去网上买来。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其质量之高低可想而知。在热闹非凡的考研潮流之中,包含着巨大的泡沫空洞,这怎能不让人感到困惑和忧虑?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