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人、自媒體大V多倫多方臉(本人提供)
【看中國2025年2月4日訊】(看中國記者孟浩報導)近期,隨著TikTok在部分國家面臨封禁,大批被稱為「TikTok難民」的用戶轉向了中國社交平臺小紅書。在這一背景下,一場所謂的「中美對賬」在中國網際網路掀起熱潮,許多「小粉紅」似乎找到了證據,試圖證明美國及西方國家的生活並不如中國。時評人、自媒體大V多倫多方臉通過仔細審視這場「對賬」,揭示其中潛藏著中共熟練的造謠和洗腦模式。
造謠模式一:半真半假 隱藏關鍵信息
以「不餓藥」為例,這個詞被用來暗示美國人貧困到需要靠藥物維持生計。實際上,這種藥指的是司美格魯肽(Ozempic),一種昂貴的處方藥,主要用於減肥,而非抗飢。將其誤導性描述為「不餓藥」,就是中共常用的造謠手法——提供部分真實信息,隱藏關鍵背景,讓公眾在不完整的資訊中自行得出錯誤結論。
乍看之下,這種敘述似乎合情合理,畢竟「不餓藥」確實存在,且確實能減少食慾。然而,問題在於語境和事實被刻意扭曲。司美格魯肽的價格昂貴,且需處方購買,並非貧困人群的「救命藥」。若說美國人因吃不起飯而依賴此藥,邏輯上就如同說中國農民工為了省飯錢,每月花1600元人民幣購買相同藥物一樣荒謬。
這種半真半假的信息傳播方式具有極大的迷惑性,因為它建立在部分事實基礎上,然後通過選擇性忽略關鍵細節,達到誤導公眾的目的。這不僅僅是信息的不完整,而是一種有意識的操控策略,讓人們在看似合理的表面下,接受錯誤的結論。
另一個例子是「美國超市空貨架」的傳言。一些照片顯示美國超市貨架空空如也,暗示美國物資短缺、民眾生活困難。然而,這些照片多數拍攝於疫情初期,當時人們因恐慌而囤積物資,並非常態。實際上,隨著供應鏈恢復,超市迅速補貨,並不存在長期短缺問題。
造謠模式二:斷章取義 放大個例
在「中美對賬」中,許多案例都是從真實現象中斷章取義。比如,關於美國軍人需自租住房的說法,忽略了政府提供的高額住房補貼。確實,美國軍人如果選擇不住在軍營,可以自己租房,且需要支付房租,但事實上他們會獲得一筆不菲的住房津貼,這筆補貼往往比普通中國工薪階層的收入還要高。
同樣,「午餐貸款」的誤譯也被利用來渲染美國學生的困境。有人將"lunch debt"直譯為「午餐貸款」,製造出一種美國學生為了吃飯不得不借貸的悲慘形象。然而,實際情況是,美國有全國範圍的免費或減免午餐計畫,任何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都可以申請。所謂的「午餐債務」更多是指短期內未繳清的餐費,學校通常會給予緩期支付,並不會成為真正的經濟負擔。
另一個典型例子是美國打兩份工的現象。根據美國勞工局數據,僅有約5.3%的美國人打兩份工,而打兩份全職工的比例更是低至0.2%。然而,這種少數現象被誇大成普遍現象,與中國的「996」工作制進行不公平比較。其實,即便在美國,許多打兩份工的人仍然保持每週40小時的工作時長,這在中國已屬於理想狀態。
此外,還有「美國醫療破產」的說法。確實,美國存在因醫療費用高昂而導致經濟困難的案例,但美國同時擁有健保(Medicare)和低收入家庭醫療補助(Medicaid)等制度,為大量民眾提供保障。將個別極端案例泛化為普遍現象,無疑是誤導公眾的手段。
造謠模式三:言論管控 信息繭房
最具破壞力的洗腦工具並非僅限於誤導性內容,更在於中共對信息流通的嚴格控制。在小紅書等平台上,任何試圖糾正錯誤或提供不同觀點的言論,不是被限流,就是直接刪除。這種「內牆」建設,讓公眾只能接觸到單一的、經過篩選的資訊,形成信息繭房。
例如,當有人在小紅書上指出,美國人即使打兩份工,總工時也僅約40小時,與中國的工作時長相比並不算多,這類帖文的曝光度往往極低,甚至直接被刪除。同樣,試圖糾正「午餐貸款」誤譯的評論,或是分享真實美國生活的內容,也常遭遇限流處理,無法形成有效的輿論影響力。
此外,還有「美國無家可歸者遍地」的說法。確實,美國存在無家可歸問題,但這並非無法解決的社會危機。許多城市有完善的庇護所和社會救助系統,幫助無家可歸者重新融入社會。選擇性展示特定地區的問題,並忽略整體情況,是一種常見的誤導手段。
民族自信心的缺失與「贏學」心理
「中美對賬」的背後,反映出的是一種深層的民族自信心缺失。許多人不再尋求真相,而是尋找證明自己「正確」的機會。這種現象與2012年後中國網際網路言論環境的收緊密切相關,從「新四大發明」到「入關學」,再到如今的「中美對賬」,這一系列的「贏學」現象無非是對現實失落感的心理補償。
早期的「贏學」體現在對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等所謂「新四大發明」的吹捧上,試圖通過這些表面成就來證明國家優越。然而,隨著經濟增長放緩和社會問題的浮現,這種簡單的自信逐漸崩潰。特別是在疫情之後,失業率上升、收入下降、青年找工作難等問題日益嚴重,「贏學」不再能提供足夠的心理安慰。
這時,「中美對賬」成為了新的情感出口。在這場「比爛」的遊戲中,很多人不再關注自身問題的解決,而是試圖通過證明「別人也很慘」來獲得心理平衡。這種心理機制本質上是一種逃避,無法真正解決現實困境,反而可能加劇對問題的忽視和麻木。
自欺欺人的代價
面對社會問題,比爛和自我安慰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讓問題愈加嚴重。真正的進步來自於直面現實、深入反思,並在多元的言論環境中找到改變現狀的方法。只有摒棄「贏學」的幻覺,中國社會才能走向真正的成熟與自信。
在信息高度流通的時代,封閉和自欺只能帶來短暫的心理安慰,無法改變現實。只有打破信息繭房,擁抱真實與多元,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畢竟,真正的強大不在於否認問題,而在於有勇氣面對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