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誤導了大眾的「退化性膝關節炎」(組圖)

作者:呂紹睿 發表:2024-05-29 07:5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其實,膝關節「退化」與年齡無直接關係,年輕人不當使用也會中標。
其實,膝關節「退化」與年齡無直接關係,年輕人不當使用也會中標。(圖片來源:Pexels)

你有聽過膝關節發出清脆的彈撥聲或摩擦聲嗎?這可能是一種好發於中老年人的疾病「退化性膝關節炎」所引起的。被封為「全台最難掛號」的名醫呂紹睿在其新書《自己的膝蓋自己救: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真相【暢銷增訂版】》中指出,這個疾病的學名其實是「骨性膝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而「退化性膝關節炎」是從Degenerative Knee Arthritis直譯而來,也因此誤導大眾,以為是老化造成膝關節「退化」。實際上,只要像保養牙齒一樣妥善護理並正確使用,我們的膝關節可以長久保持健康,到老都不會退化。

膝痛非退化所致,中老年警覺及早對症治療

四、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若出現膝蓋深層的抽痛或割裂痛、彎曲膝蓋或久坐後起身時聽到關節聲響、膝關節突然無力或被鎖住等症狀,甚至逐漸變形、喪失功能,就要提高警覺,及早就醫診治。根據本研究團隊的深入探討,所謂的「退化性膝關節炎」,實際上並非「退化」造成。因此,本文在提及「退化性」膝關節炎時,會特意用引號標示「退化性」一詞,旨在提醒讀者這一廣泛存在的誤解。

「退化性」膝關節炎是人體的自然「退化」過程?!

如前所述,由於國內長期將骨性膝關節炎稱為「退化性」膝關節炎,人們容易將病因歸咎於「退化」或「老化」。關於「骨性膝關節炎」的成因,僅約十%是已知的,被歸類為「續發性」,例如:外傷導致膝關節內部結構(包括骨頭、軟骨、十字韌帶及半月軟骨)受損、下肢骨折後癒合不當、各種關節炎(如類風濕、痛風、細菌感染)造成軟骨損壞。其他高達九十%的病例原因不明,被歸類為「原發性」,只因流行病學統計發現與年齡相關,就被視為是自然老化現象。

膝關節「退化」跟年齡無關,破壞軟骨日積月累才是真凶

自然老化的說法,反證很多。例如:並非每位老年人都有膝關節「退化」的問題;同一個人的不同關節「退化」程度亦不盡相同,如肩關節與踝關節通常較少出現「退化」現象;甚至在同一個膝關節內,不同部位的「退化」程度也有所差異(下圖)!這些事實使人質疑將其單純歸咎於自然老化的說法。因此,膝關節「退化」與年齡並無直接關係,任何破壞軟骨的因素,日積月累,當然會呈現隨著年齡逐漸嚴重的現象,並非軟骨組織或是膝關節自然「老化」、「退化」。

在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時觀察到,相同年齡,右側軟骨已經「退化」,而左側軟骨卻保持完好無損。(圖片來源:時報出版)
在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時觀察到,相同年齡,右側軟骨已經「退化」,而左側軟骨卻保持完好無損。(圖片來源:時報出版)

年輕人不會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

任何疾病的形成都經過四個階段:醞釀期、臨床前期、臨床期、殘障期。對於因膝痛看診的病患,臨床醫師一般慣用X光片做診斷,然而X光片只是一種間接的診斷方式,無法直接看到早期的軟骨變化。「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軟骨破壞通常要到中年以後才會顯現在X光片上。因此,為了不明原因膝痛尋求治療的民眾,同樣的問題,年輕朋友較傾向會被告知與運動傷害相關的診斷(如:肌腱炎、半月軟骨受損、十字韌帶受損、髕骨外偏等)。

膝關節「退化」與年齡無直接關係,年輕人不當使用也會中標

四十歲以上的中年朋友卻會因為X光片上多少已有軟骨磨損的現象,幾乎都會被告知膝關節已經開始「退化」了。到了老年,多半已進入「殘障期」,早已錯過仍有機會治癒的階段了。如前所述,膝關節「退化」與年齡的關係並不是直接的,軟骨的破壞是從年輕就開始的,日積月累,發病(臨床期)的年齡,與膝關節不當使用的強度以及頻率有關,因此,年輕人還是會因為膝關節使用不當,而得到「退化性」膝關節炎。同樣的膝痛問題,在不同階段尋求醫療,可能會得到不同的診斷,也可能因此而錯失了治癒機會。

膝關節軟骨的破壞是從年輕就開始的,日積月累,發病(臨床期)的年齡,與膝關節不當使用的強度以及頻率有關。
膝關節軟骨的破壞是從年輕就開始的,發病(臨床期)的年齡,則與膝關節不當使用的強度及頻率有關。(圖片來源:Pexels)

(本文節錄:《自己的膝蓋自己救: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真相【暢銷增訂版】》一書)

責任編輯:初新 来源:時報出版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