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花巨大氣力發展旅遊業 值得嗎?(圖)

作者:顏寶剛 發表:2024-05-28 08:5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香港
尖沙咀遊客(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5月28日訊】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近日接見香港政府官員時首次提出的「無處不旅遊」理念,迅即觸動特區政府最高層神經,政府上下啟動巨大資源發展「盛事經濟」,並公布逾百項盛事及其他旅遊措施,可說是向夏寶龍交足「功課」。不過翻查統計數據,旅遊業即使在疫情前,佔香港經濟比重僅是數個百分點,並非重要經濟支柱,甚至在「十四五規劃」中旅遊業並非八大經濟中心之一,恐怕政府花巨大氣力發展旅遊業,不單做成「盛事疲勞」,甚至是藥石亂投,最終浪費時間資源錯失真正令香港經濟「由治及興」的時機。

夏寶龍5月初會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長楊潤雄時,首次提出要樹立「香港無處不旅遊」的理念,提到香港由治及興的新階段,發展好旅遊業對全力拼經濟、謀發展非常重要,要把香港「最佳旅遊目的地」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夏寶龍這個指示,迅即成為特區政府的最高政策「指示」。行政長官李家超上週宣布,今年的香港盛事由1月時估計全年150項,加碼至214項,即每兩日最少有一項盛事,增幅逾四成,預計全年吸引約170萬旅客參與,產生約72億元消費額,經濟增加價值大概43億元。

下半年舉辦106項盛事中,逾15個屬全新項目,包括香港演藝博覽、創科旗艦活動,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亦會再度舉行。其中又以「會議及展覽」項目屬最多,有42個,包括以已故填詞人黃沾以及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為題的展覽;另外「文化藝術及創意」項目及「體育盛事」分別有25個及15個,當中包括由逾1000名武術及舞蹈界代表、提供逾60場表演的「武林盛舞嘉年華」。有官府中人指出,逾百項盛事及其他旅遊措施,既有舊有一年一度的活動,亦有因應夏寶龍要求而策劃推動,可說是向夏寶龍提交的第一份「功課」。

兩日最少就有一項盛事,有立法會議員已提出會否做成「盛事疲勞」?而且部分活動是否有吸引力真是見人見智。更可怕的是過去一年香港旅遊業復常之際,政策配套卻是出現連番失誤,由去年郵輪碼頭多次接待訪港旅客交通配套不足,到煙花匯演未能安排足夠關口予內地旅客通宵過關,到最近本用作「盛事經濟」打響「頭炮」的國際邁阿密邀請賽鬧出「美斯之亂」,事後卻被揭發審批粗疏,這些問題難保不會再次發生。

旅遊業非八大中心去年GDP佔比僅只有半成

香港旅遊業雖然號稱是四大經濟支柱之一,與貿易及物流業、金融服務業、專業及工商服務業多年來並列為香港四大支柱行業,但對經濟增長貢獻一直並不顯著,由2002年開通自由行之前佔GDP比重僅2.9%,到2012年即開通自由行近十年後,佔比亦僅只有4.7%,可見四大支柱說法其實是「名不符實」。

到2019年疫情前,按政府統計處數字,旅遊業增加值的貢獻全年是986億元,佔GDP比重是3.6%,換言之即是比2012年反而有所倒退,之後的三年因為疫情影響政府採取「動態清零」,整個旅遊業可說是徹底「清零」,對經濟貢獻在2021年較疫情前大跌97%,降至僅23億元,當年佔GDP比重僅0.1%,而全港旅遊業就業人數亦跌至僅有二萬多人,可說是整個旅遊業界當年是「全滅」。

好了,到2023年全港復常,所有旅遊限制全數取消,旅遊業算是全面復甦,對吧?但由於香港要跟隨「國策」,比起其他鄰近地區的復常時間特別是新加坡遲了足足近一年才開關,因此出現了所謂「疤痕效應」,即是外來旅客對香港的嚴苛防疫限制產生了負面觀感,在選擇旅遊目的地時候,就會自然避開這個目的地。

在疫情前的2018年,香港的入境旅客人次達到約6,500萬人,而在去年全面通關後,僅恢復到2018年的一半,約3,300萬人,遠低鄰近新加坡恢復了八成的水平。而今年預計的人次會是在4,300萬至4,600萬左右,即使順利達標,亦僅是疫情前的七成半水平。

為了證明旅遊業的重要性,有報章引述政府消息稱,根據最新公布的GDP增長,雖然整體增長2.7%,但與旅遊相關的服務業輸出卻增長逾8%,顯示政府的旅遊策略見效。但這無疑是「斷章取義」的說法,按統計處數據,2023年旅遊業增加值儘管按年急增13倍達到1650億元水平,但佔GDP比重僅是5.5%,而計及今年首季剛公布的經濟報告,旅遊業對本港經濟貢獻477億元,佔經濟比重增至6.1%,但仍然說不上是重要經濟增長環節,與金融服務及貿易物流業佔比各均逾兩成,明顯有巨大差距。

盛事經濟僅為回應中央「交功課」資源錯配恐失復常機會

我們拆細「盛事經濟」活動,政府預計二百幾場活動將吸引約170萬旅客參與,但帶動的經濟增加價值僅是43億元,換言之每名旅客僅能帶動約2500元的經濟價值,雖說「多得一蚊得一蚊」,但二千多元的經濟效應,值得這樣「大鑼大鼓」吹噓嗎?楊潤雄早前被問到新加坡旅客人均消費額約1900美元,遠高於本港旅客人均消費僅約530美元,楊潤雄亦承認香港地理上鄰近內地,內地客未必選擇過夜及長時間留港,致人均消費與其他地方有別。

事實上翻查中央提出的「十四五規劃」,即中國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其中香港的部分,提到繼續提升四大固有優勢產業,包括:「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亞太區國際法律、交易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而發展四個新興產業,包括:「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香港變成八大中心,但當中均無提到旅遊業。如果說夏寶龍提出的「處處是旅遊」真的是北京最高指示,那為何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公開發言強力支持香港「八大中心」,都不見提及旅遊業?

學者袁彌昌早前撰文《香港旅遊業的震盪與迷失》,當中特別提到「現在政府正處於一種臨渴掘井、藥石亂投的狀態,明顯是方寸大亂」。我絕無貶低旅遊業發展的重要性,始終在行業的就業人數在2019年時高達二十多萬人,說的就是二十多萬個家庭的生計,經過疫情後能逐步復常絕對是可喜之事。只是特區政府由特首到財金官員近月表現出來的,香港就好像只有「盛事經濟」才能夠拯救香港經濟走出低谷,但經濟數據表明,旅遊業佔本地經濟百分比從來只是單位數,恐怕官員們只懂跟隨「北大人」的吩咐,做足表面功夫交功課,將政府及社會資源嚴重錯配,最終卻是「一場辛苦為誰忙」,同時亦犧牲了寶貴的復常時間,反而錯失了真正能帶出經濟困局的發展之路。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自由亞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