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水思源 惜水話水 探索臺北自來水博物館(組圖)

作者:石萱 發表:2023-06-19 13: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特大

臺灣臺北自來水博物館
自來水博物館見證了臺北城市化的起點,和臺灣自來水發展的一頁篳路藍縷歷史。

每天清晨起床,刷牙、洗臉、喝……與水相遇,開啟美好的一天。缺水、缺電、缺網絡,那一項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選項?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柔弱謙卑、大方無私的「水」涵養天地萬物,與空氣、陽光都是亙古以來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

「大洪水」是不同語言、文化的各大民族歷史起源共同的古老記憶,人類文明大多起源於大河流域,長江、黃河即是孕育中華文化的「母親河」,無論農業、工業、運輸、飲用等方方面面都離不開水,而人體大約有70%都是水,據說一個人不吃東西可以活7天,但滴水未進通常只能撐3天,可見水是人類離不開的重要資源。

古希臘哲學家泰利斯提出水的本原說,即「水是萬物之本原」;其後的恩培多克勒認為世界是由「水、火、土、氣」4種微粒構成,萬事萬物的各種變化、運動都是這些微粒由愛和恨聚合、分散所造成的;而中國的五行學說源自春秋戰國時期,將宇宙事物歸屬於水、火、木、金、土五種要素,彼此相生相剋,構成宇宙萬物的運行變化,五行除了和五色、五音、五味相配對之外,也與方位、干支、行星、曆紀、德性等對應,內涵豐富深邃。

成語「飲水思源」的典故出自北周‧庾信〈徵調曲〉:「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原作「飲流懷源」,提醒我們喝水時要想到水的源頭,不要忘記別人的恩惠,引申為做人要知恩圖報、不忘本。那麼,我們每天習以為常,扭開水龍頭就能使用的潔淨自來水是怎麼來的呢?探索臺北自來水博物館,見證臺北城市化的起點,和臺灣自來水發展的一頁篳路藍縷歷史。

歷史溯源 臺北自來水的演進

一百多年前的臺灣正是日治初期,由於衛生條件不佳,欠缺乾淨水源,霍亂、瘧疾、鼠疫、阿米巴痢疾等多種流行性傳染病肆虐,民眾平均壽命只有三、四十歲,被指定來臺就職的公務人員視為畏途,日本人稱之為「瘴癘之地」。

英國人威廉‧巴爾頓
英國人威廉‧巴爾頓(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從1874年牡丹社事件到日本統治臺灣為止,死於戰場者僅百餘人,因疾病亡故者卻高達四千多人,還有二萬六千多人返回日本就醫,此嚴峻之形勢促使當時日本內務省衛生局長後藤新平積極謀求解決之道,他向臺灣總督府推薦曾為日本28個城市建立水道系統的英國人威廉‧巴爾頓,前來臺灣展開相關調查工作,以制定衛生工程和水道設施。

1896年8月,巴爾頓帶著得意門生濱野彌四郎為助手履新,展開對臺北、大稻埕、艋舺等地的衛生工事調查,9月提出《衛生工事調查報告書》,建言:都市計畫的基礎在供水和汙水的管線改良,建立臺北水道應以河川地表水源為主……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